汪倫根,楊志強(陸軍軍官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近年來,高寒山地邊境地區各類戰場建設持續加快和推進,為我戰時組織有力的裝備維修保障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1]。但處于未來主要防御作戰方向的高寒山地邊境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敵、社、民情復雜,經濟基礎薄弱,物資條件匱乏,使得戰時各類裝備維修資源的籌措、調度、儲備、運輸、配置、供應、補給等各環節均面臨嚴峻挑戰、存在現實困難。如何聚焦保障目標,整合維修資源,提升保障能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之一。通過維修資源整合,可聚合集成零散的維修資源、耦合優化分散的能力結構,使力量單元的粒度精細化、能力結構的體系集成化,為高寒山地邊境地區戰時維修保障行動提供物質基礎和力量支撐。因此,高寒山地邊境地區戰時裝備維修資源整合問題,可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探討:
伴隨作戰能力生成模式的不斷轉型和劇烈演變,高寒山地作戰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正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穩步邁進[2]。維修資源是構成戰時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的物質基礎,傳統的資源建設和運用模式已成為現代戰爭條件下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持續生成的桎梏,必須轉變思維模式、開闊策略視野、拓展決策局勢,通過精細單元粒度、重構要素格局、融合體系能力等有效途徑,加速維修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將零散的資源潛能聚合集成為集群一體的力量勢能、耦合優化為融合高效的保障顯能,使有限的維修資源潛能得到有機融合,通過及時觸發,實現精確釋放,最終破除資源掣肘,補足資源短板,催生戰時維修保障能力的穩態涌現。
恢復和保持裝備的規定戰技術狀態,確保裝備的任務可靠性,是戰時裝備維修保障的核心任務和根本目標。戰時維修資源整合必須以核心任務為依據,瞄準核心維修保障任務[3]的屬性和特征,對資源整合需求進行明確,為整合策略的制定和整合方法的選取提供可靠遵循。一是客觀分析影響因素。高寒山地邊境地區惡劣復雜的戰場環境,對維修資源的整合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必須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重點考慮自然環境、指揮決策、任務屬性等主要影響因素,對其作用機理、表現形式、因素權重等內容進行客觀的分析、測度和度量。二是科學預計任務數量。區分不同的任務層級,根據各個作戰階段裝備損壞規律和特征,客觀分析作戰需求和戰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綜合考慮參戰裝備在對抗階段的受擊損傷和作戰全程的非受擊損傷,對裝備的損壞程度進行評定,計算裝備損壞總量,進而選取合適的度量參數和計算方法,最終得到維修任務的預計數量。三是系統聚類任務類型。維修任務類型直接決定維修資源類型,是整合維修資源類型的重要依據。應提取維修任務的主要特征并確定特征權重,對維修任務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確定維修任務類型。
零散的維修資源難以形成高效一體的維修保障能力,只有通過資源整合,對其進行要素合成、單元集成,才能使零散的維修資源有機融合并形成具有一定維修能力的力量結構[4-5],為維修能力的形成和維修力量的運用奠定物質基礎、創造充分條件。一是精簡要素組元。基于業已分析確定的維修任務類型,對維修資源的種類、型號、等級等參數進行確定,把握精要,化繁為簡,面向核心任務的維修保障能力需求,對人員、設備、器材等組元進行必要精簡和合理確定。二是集約要素合成。要素是構成維修單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維修單元的必須組元。要素的合成并非簡單的拼湊疊加,各要素之間的合成,必須根據維修資源的屬性、任務、專業、數量、狀態等參量進行集約、匹配和融合,才能合成適應戰時維修保障需求的各類維修單元。三是優化單元集成。確定合理的單元粒度,根據維修單元在維修任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單元的類別以及單元內資源的類型和數量等進行確定,通過各要素類型和數量的優化,集成滿足任務需求的維修單元。
維修力量是實施維修保障行動的主體,戰時體現為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具備一定保障能力的功能模塊。戰時維修力量編配和運用的實質是不同粒度和功能的維修單元在能力形態上的耦合一體和力量結構上的組合優化,其結構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保持剛性。剛性即力量結構在主要功能和特質上的穩定性,維修保障單元的編配必須以具備完成維修任務所需的維修能力為剛性要求,這一原則明確了維修單元組合的目標和方向,即維修單元的組合優化必須以保持結構上的剛性為基礎和前提。二是克服黏性。維修保障力量內部的不同維修單元在組合優化過程中表現出的互相制約和阻滯損耗特質即為力量結構的黏性[6]。在維修保障單元的動態調度和運行過程中,因類型、機理和特征的不同,力量結構的黏性造成維修單元保障能力的釋放受到消解和制約,使整體的維修保障能力無法達到最優,因此需通過對維修單元組合和配置方法進行適度調整,克服結構黏性。三是增強柔性。柔性就是力量結構對環境變化的處理及適應能力,戰時維修保障任務動態變化,體現出很強的不確定性,對維修保障力量的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維修保障力量結構必須在保持剛性、克服黏性的同時,強調結構柔性。在編配維修單元時,要根據復雜戰場情況和核心維修任務的動態變化,調整維修資源在力量結構組成中的配比,增強維修力量結構的柔性度。
基于目標中心戰理論[7],戰時維修資源的整合應以維修保障任務為牽引,實時聚焦維修目標確立維修保障重點,緊緊圍繞目標中心的動態變化調整維修資源整合的原則、策略和方法。一是聚焦目標中心動態編配要素單元。對維修保障要素和單元的動態編配,是戰時最為活躍和頻繁的資源整合行動。高寒山地邊境地區各級維修保障組織應緊隨保障目標的動態變化,在維修資源的籌措預計、儲備調度、供應補給等各環節加強要素單元編配策略的調整。二是聚焦目標中心動態重組力量結構。戰時保障目標的變化呈現出不確定、非線性等特點,傳統編制體制下的維修力量結構已不能適應戰時維修保障需求。要實時追蹤保障目標在數量、頻數、強度等方面的變化,兼顧制衡力量結構的剛性、黏性和柔性,動態重組維修要素單元在力量結構中的屬性、狀態和數量。三是聚焦目標中心動態調度力量運用。對各級維修力量的動態調度是戰時維修保障指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基于目標中心整合維修資源的直觀反映。指揮決策機構要聚焦保障目標,著眼維修任務的能力需求聚合集成要素單元,依據保障目標的動態變化優化重組力量結構,通過維修資源的動態整合,為維修保障行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進而生成保障目標急需的維修力量,確保維修保障任務的順利遂行。
[1]陳立功,王勇,陳會群.對信息化條件下高寒山地邊境防御作戰的思考[J].軍事學術,2011(11):30-33.
[2]任連生.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概論[M].修訂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218-223.
[3]黃少羅,張雪胭,趙武奎.基于核心系數的裝備保障任務區分方法研究[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1(10):21-23.
[4]張雪胭,于洪敏,黃少羅.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資源整合構想[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12):20-22.
[5]張雪胭,于洪敏.基于公共平臺的區域裝備維修資源整合[J].炮兵學院學報,2011(1):42-44.
[6]吳秀鵬,張春潤,龔傳信,等.裝備保障能力生成與黏性研究[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8(12):43-47.
[7]車延連,王震.目標中心戰思想在綜合火力毀傷行動中的運用[J].炮兵學院學報,201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