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東成,盧慶齡
(1.總裝平頂山裝甲器材倉庫,河南 平頂山 467041;2.裝甲兵工程學院,北京 100072)
后方倉庫通常是為總部或軍區儲存戰略周轉物資器材的重要基地,擔負著全軍通用和專用物資器材的戰略儲備、周轉、保管、保養和發運等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倉儲設施、保障手段、物流模式及人才隊伍素質直接影響著裝備保障的效能和軍事斗爭準備的質量,開展后方倉庫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對加強后方倉庫建設和提高核心保障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后方倉庫建設經歷了初始建設、規模化建設、正規化建設和以提高保障能力為重點的全面建設四個重要發展階段,形成了體系健全、法規制度完善、資源配套合理,具有特色的后方倉庫體系與模式。特別是近10年來,我軍加大了后方倉庫建設的投入力度,后方倉庫保障體系建設、業務正規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績,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但是,隨著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后方倉庫的倉儲能力、信息化建設水平、人才隊伍素質、物流技術與打贏現代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物資器材快速保障能力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1)后方倉庫倉儲條件還不能滿足物資器材儲存需要
一是倉儲設施設備老化。部分后方倉庫是20世紀70~80年代建設的,庫房低、使用面積小,設施設備老化,屋頂滲漏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影響了物資器材的儲存質量。近10年來,我軍投入了大量經費,新建了庫房,但部分后方倉庫庫容仍然滿足不了物資器材儲存的需要;二是儲存容量不足。部分后方倉庫仍然儲存著老舊物資、裝備器材,這些物資器材長期積壓,不能妥善處理,占用了有限的庫存,不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不利于新型裝備物資器材的儲存;三是儲存模式單一。目前全軍后方倉庫大都是洞庫、半地下庫和平面庫,這些庫房物資器材儲存方式都是以堆碼的形式進行存放,空間利用率低,如果采用自動化立體庫的儲存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庫容,還可以提高收發作業效率。
(2)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不能滿足現代倉儲的需要
目前全軍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正處在發展階段,設備多為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技術設備相對落后,技術人才缺乏,導致系統利用率低。一是信息化水平低。在倉儲物資的出入庫及日常管理中依然采用傳統的人工清點、計賬作業方式,物資的收、發、管、供主要依靠人工和部分機械化設備來實現,效率低、易出錯,制約了物資的出入庫速度,影響了后方倉庫的保障效能。目前后方倉庫的業務信息系統主要用于日常辦公和視頻監控。倉儲管理的新技術,如溫濕度監控、射頻技術、條碼技術還沒有普及。二是信息化標準不統一。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大都是各自為政,缺少統一的規劃,所用的設備型號不統一,導致后方倉庫信息化建設不成體系,系統之間兼容性差,使用的軟件大多是大眾化的操作系統,難以達到安全、保密的要求,各系統間難以進行綜合集成。三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后方倉庫大多編制少,業務任務重,人才保留難,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知識儲備的高級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制約了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系統的使用僅限于簡單的日常辦公、信息檢索等初級操作,無法應付較為復雜的數據庫管理、網絡管理、信息系統維護。
(3)后方倉庫物流模式還不能滿足快速保障的需要
一是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低。后方倉庫物資器材裝卸設備主要依靠桁車和叉車進行,有些后方倉庫受庫房條件限制,設備無法進行作業,還依靠人擔肩扛來完成,處于半機械化狀態,嚴重影響物資器材的收發作業速度。二是運輸保障能力弱。后方倉庫物資收發主要依靠公路和鐵路運輸,部分后方倉庫沒有鐵路專用線,駐地遠離交通主干線和火車專用站臺,進出道路條件相對較差,給物資器材運輸保障工作帶來不便。三是軍地協同機制不暢。由于多數后方倉庫駐地偏遠,與地方物流部門溝通合作不多,軍民融合的保障模式還不成熟,軍地聯合保障訓練更少,未能充分利用好民用資源,制約了后續支援保障能力的提高。
后方倉庫建設的核心工作是保障能力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軍事斗爭準備,完善、優化保障手段,不斷總結、梳理、深化和推廣改革成果,構建“效能型”保障新模式,全面提高后方倉庫綜合保障能力。
(1)后方倉庫建設必須走信息化的道路
后方倉庫保障能力建設,應以信息化建設為主導,在保障理論、管理機制、儲備結構、技術手段、保障方法等方面綜合創新,逐步實現物資器材全維可視、全程可控,不斷提升保障能力,滿足“精確高效”保障要求。
①堅持統籌規劃和搞好頂層設計。后方倉庫信息系統建設不能搞單打一,必須從系統工程的理念出發,搞好頂層設計,按照“立足現有、適度超前、系統規劃、整體融合”的原則,以物資器材收發管理為中心,以安全監控管理為重點,以人員、裝備管理為牽引,統籌規劃,全面考慮,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加大信息系統軟件開發力度,逐步建成涵蓋各個領域、要素齊全、功能完備、安全保密,能夠實施網上指揮、實時監控和輔助決策的管理系統,實施對倉庫的全過程全要素動態掌控、精確指導。
②充分利用局域網整合網絡資源。后方倉庫應依托全軍綜合信息網,加強信息基礎和網絡環境建設,綜合開發利用和優化整合信息資源,建立數據資源動態管理機制,逐步實現信息資源多共享、數據傳輸多渠道、信息顯示多方式、決策形成多智能,為戰時指揮、綜合保障及平時戰備值班、教育訓練、部隊管理、日常辦公提供信息支撐。
③推廣應用器材信息保障可視化管理系統。逐步推廣應用物資器材保障可視化管理系統,綜合運用信息采集、識別、傳輸等各項信息技術,逐步實現“在儲”器材數據的靜態可視;運用導航定位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對各類倉庫運輸裝備、物資、器材進行信息化嵌入,實現“在運”器材信息的動態可視。
(2)后方倉庫建設必須走自動化的道路
①提高存儲能力和作業條件。后方倉庫自動收發能力是后方倉庫遂行應急保障任務、全面提高后方倉庫保障能力的重要環節和基本要求。一是提高儲供能力。對原有庫房可實行立體化、自動化改造,發揮庫房的最高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提高器材儲存能力和收發自動化水平。二是改善物資器材倉儲條件。后方倉庫應根據裝備發展和技術特點,新增恒溫恒濕庫和精密儀器庫房建設,加大專用物資器材(電器、電子、光學等精密儀器)設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器材管理規定,制定專用器材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專用器材儲供能力。三是系統改造作業條件。通過引入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加大自動搬運、裝卸機械設備研制,對倉儲機械設備進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物資器材搬運設備的自動化水平。
②提高物資器材自動收發能力。一是按照保障任務要求加大自動化立體庫房建設,要加強論證并搞好總體設計。系統作業能力要滿足日常最大作業量的需要,并有一定的擴展空間;既要考慮實際作業流程,又要根據自動化立體倉庫作業特點進行優化設計,充分發揮各種設施、設備的最大效能,實現全系統最優。二是要搞好配套輔助系統建設。如溫濕度控制、視頻監控、消防監控、出入庫設備等要配套。三是要綜合使用信息化手段。射頻標簽、條形碼技術、無線數據傳輸等技術要盡可能地應用于自動化庫房的物資器材管理過程中,設計好相關的數據接口,做到和倉庫物資器材業務管理系統無縫連接,實現倉庫物資器材管理一體化。
③推行物資器材集裝化儲供模式。要改進物資儲備結構,提高科技含量,按照不同系列、不同功能進行科學分類、配套儲備。積極采用托盤式、集裝箱化、組合化儲備的方法,按照單元化(師、團基數)進行配套儲備,利用規范化集裝箱進行集中儲備,實現儲備物資尤其是應急儲備物資的整裝整卸,實現物資儲、運、裝、卸快速一體化的精確保障。
(3)后方倉庫建設必須走軍民融合的道路
為更好地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新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建立軍民一體、平戰結合、靈活高效的軍地物流保障體系。
①軍地物流資源整合。在平常情況下,堅持宜軍則軍、宜民則民。后方倉庫可以利用地方物流資源,降低保障成本。地方物流企業可以服務部隊,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如果能夠將倉儲資源共享,就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構建容量更大、范圍更廣的倉儲網絡體系;在物流設施設備方面,后方倉庫可以運用第三方物流方式實現軍用物資保障,快速開設應急物資配送中心,提高應急物資收發能力,有利于快速保障。在戰爭情況下,以后方倉庫物流資源運用為主,地方物流企業支援軍隊,保障戰爭勝利。
②軍地物流技術開發合作。在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后方倉庫應加強與地方物流企業合作,地方物流企業應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為軍事物流信息系統開發服務,探索基于物理隔離的軍、地網絡環境下的軍地物流信息化平臺,使網絡信息資源能分能合,實現安全可靠、運用便捷的目標。
③軍地應急物流保障預案。地方物流企業應加強與軍方合作,共同擬制預案,共同進行協同演練,以提高國家應對各種安全威脅的能力。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加強軍地合作,根據應急事件規模,按照就近就便、由低到高的先后次序動用儲備物資,必要時可同時動用各級各類儲備物資。在應急物資調運方面,加強軍地合作,根據應急事件規模和性質,合理運用各種運輸力量,軍民攜手,共同完成應急物資投送任務。在應急物流中心開設方面,加強軍地合作,應急物流中心需要在短時間內籌集大量的裝卸搬運裝備、物資分揀設備等,軍地雙方需要聯合行動、科學規劃,實現應急物資快速收發目的。
(4)后方倉庫人才隊伍建設必須走復合型的道路
后方倉庫應建立人才信息庫,定期對業務干部輪訓,通過送學、分配、在崗培養、交流等多種方式,培養與倉庫業務崗位需求相適應的人員。
①合理設置訓練內容。后方倉庫人員訓練內容設置應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政治素質、軍事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科目,都應在訓練內容中占相應的比例,改變以往偏重專業科目的傾向。不同類型的倉庫人員,在專業訓練內容的設置上應強調針對性。
②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為軍事訓練包括器材保障訓練方法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計算機、多媒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激光、傳感、仿真、網絡等技術在軍事訓練中的應用,使軍事訓練方法正在發生著一場革命。我軍后方倉庫人員素質訓練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機遇,以訓練方法的科學性,促進和帶動裝備物流科技練兵整體水平的提高。
③完善培訓考核機制。培訓大綱、培訓內容、考核內容應適當調整,與后方倉庫現有和將有保障手段相一致。后方倉庫業務培訓應聘請軍隊或地方院校的相關專家及高科技人才,把條碼技術、射頻技術、PDA技術應用,機械化、自動化設備的使用等高端技術納入到培訓內容,完善培訓考核機制,提高各類人員綜合素質。
[1]毛亮,王見厚,龔正興.基于功能型物流的軍事物流集成化建設研究[J].中國儲運,2011(11):123-125.
[2]李淑芝,李樹學.物流中的新設施-自動化立體倉庫[J].大豆通報,2008(1):38-39.
[3]樊貴香,閆執中.自動化倉庫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機械管理開發,2010(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