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梅
摘 要:筆者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數年,每年所教的班級中不乏優秀的學生,但這僅占學生總數很小的比例,相當一部分學生英語學科學習成績仍處于中下游水平。因此,要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本文分析了英語學困生的成因,提出從幫助學生彌補基礎知識的不足、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方法進行有效指導以及整合英語教材、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利用分層教學等方法對英語學困生進行轉化。
關鍵詞:英語學困生 成因 轉化對策
一、 英語學習困難生成因分析
1.什么是英語學習困難生
英語學困生指的是智力屬于正常范圍,但在英語學習上有困難,難以達到英語新課標所規定的基本要求,與實際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學生。這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一直有很大的困難,盡管他們在英語學科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并不比其他科目少,但收效甚微,最后不得不放棄。
2.英語學習困難生成因分析
通過對英語學困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再結合大量的事例,筆者認為,學困生在英語學習上形成困難主要與基礎知識、學習目的和興趣、學習習慣和方法以及英語教學的客觀局限性等問題有關。
(1)英語學困生普遍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英語沒有開好頭,前后知識銜接不上,形成斷層,導致后來的學習連鎖反應。隨著高中課程難度的逐步加大,英語學習愈發步履維艱。
(2)學習目的不明確。他們學習的主要原因為英語是升入大學的必考課程,家長和老師逼得緊,不得不學。他們大多對英語不感興趣,求知欲低,在學習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遇到困難就退縮放棄,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好英語的勇氣和毅力。
(3)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當。高中階段比較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要求學生要養成課前充分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總結歸納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學困生大多學習不積極主動,課前基本不預習,在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課后不能及時復習,常常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拿來主義”,抄襲成風。
(4)英語教學的客觀局限性也是學困生成因之一?,F行的高中英語教材,知識容量大,涉及領域廣,教學要求高。而目前高中階段基本上是大班教學,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在英語教學上注重統一要求,很難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二、 轉化英語學困生的對策
根據以上對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分析,筆者認為要轉化學困生,必須從彌補基礎知識的不足、端正學習目的和培養學習興趣、對學習方法進行有效指導以及整合英語教材、根據學情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等諸多方面著手,研究對策,切實有效地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1.幫助學困生彌補基礎知識的不足
英語知識體系嚴密,環環相扣,前后銜接。為了幫助學困生盡早“脫困”,教師可在正常的教學任務完成的情況下,合理安排時間,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情況逐步從基礎知識抓起,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傳授一些實用的學習方法,盡可能幫助他們補缺補差,逐步縮小成績上的差距。
2.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
許多學生都認為學英語無用,只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但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在經濟高速發展、世界交流越來越廣泛的今天,英語是多么重要。它能開闊你的眼界、豐富你的知識、給你帶來就業機會等,因此學好英語勢在必行。此外,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也是促使學困生逐步轉變的重要舉措。教師可多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有趣的英語典故或勵志方面的英語知識,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
3.對學習方法進行有效指導
傳授給學困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如何學習是當今教育工作者一項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工作。筆者通過與許多英語學困生的交流,他們所反映的困難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學習,常常面對英語單詞、課文無從下手。所以,指導他們學會如何學習的關鍵是掌握學習方法,只要方法對路,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重新樹立信心,比教師和家長一遍又一遍的說教要有效得多。學困生所反映的問題之一是單詞總是記不住。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讀音去記憶拼寫,可以根據構詞法去記憶,也可以分類記憶,等等。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嘗試適合自己的記憶單詞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記憶單詞,有一點必須跟學生強調,那就是必須持之以恒,因為單詞是個反復記憶的過程,只有在任何時候提到一個單詞時你都能夠脫口而出,才算真正記住。學生掌握了記憶單詞的方法,才能達到單詞量的積累,才能進一步地聽、說、讀、寫。
此外,要指導學困生進行有效的預習、聽課和復習。教師可在新課程開始前先制作學案,提前發給學生預習。學案上既可以有重點單詞和短語,也可以有對課文主旨大意的概括和文章脈絡的分析,并伴有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對新授課有一定的印象和了解,這樣上課時就能快速進入角色。課后要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所學知識,同時也要設計配套練習供學生課后鞏固加強。這樣做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4.整合英語教材,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教學
教師手上的英語教材到底該如何科學有效地使用,教師僅僅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一直是筆者思考和探索的一個問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按部就班地傳授教科書上的知識,講解書上的練習。后來發現學生對于這種他們已經預知的教學流程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將教材進行整合,先設計一套針對課文理解的學案供上課配套使用,學案的內容可根據不同的課文進行變化,既要有效又要有趣。再設計一套突出重要單詞短語及重要知識點的配套練習,供學生隨堂檢測。目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英語教輔書上都能找到教材上練習的答案,因此,書上的練習對學生也起不到應有的檢測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根據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配套學案和隨堂練習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當堂講解完知識點后,當堂練習,當堂檢測,當堂訂正,讓學生無從事先找答案,促使他們上課不得不認真學。教師在設計學案和隨堂練習的時候,對學案和練習的內容進行分層設計,其中大部分是基礎題,小部分是提高題。這也是為學困生優先考慮的。在檢測環節,讓學困生享有優先回答問題的特權,并給予他們積極的肯定,這樣無形中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學困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成績都會不同程度地得以提高。
三、 總結
總之,英語的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教師,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困生會逐步朝著中等生甚至優等生轉變。當然,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還要進一步將工作做細做扎實,不斷探索,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