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軍
筆者在長期的美術教學中發現,學生普遍不重視美術科目的學習。美術科目的學習需要很多工具和材料,但經常有學生不準備,以致正常的教學任務很難順利完成。在美術課堂上很多學生常常偷偷寫其他學科的作業,甚至有的學生公然說“學美術有什么用,成績差的學生才學美術”,說自己不喜歡美術,不會畫畫。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我國的應試教育、精英教育體制有關。對中考、高考所設考試科目過度重視,對非考科目抱著“學不學都無所謂”的態度。長期以來造成我國人才綜合素質普遍不高,有綜合能力的人才極度缺乏,而美術教學則由于過于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脫離了學生實際情況,忽略了大部分人將來并不會從事美術行業這一事實,使學生對一味的知識傳授、技法訓練感到枯燥,厭學之風盛行。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國家制定的《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美術課程的性質: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基本理念之一。
我們作為一線教師,要認清學科性質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好教學方向。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學生對美術學習有持久的興趣,并能從美術活動中體驗樂趣,才能長期主動地參與美術學習,進而獲得全面發展的可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激勵、喚醒學生主要表現為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即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角色轉變,教育觀念的改變
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宋代的朱熹則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 如何讓學生樂學,我們先從教學模式上來研究一下現在實行的班級授課制度。
班級授課制從西方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表現在美術課堂中,即在教學中教師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的方式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我們從新課程的角度審視沿用多年的班級授課制,并不是要打破班級組織教學的形式,而是要改變教師知識傳授者的儼然形象,充當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特別是美術新課程,本來就是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教師擁有更多可以探索的教學空間,尋找更適合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形式。教師要作為一個課堂的參與者,而不僅僅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師需經常走下講臺,走出教室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學生對教師不再抵觸,把教師當作朋友、同伴。自然而然對教師所組織的活動,興起參與的興趣。把傳統的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組織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思想的轉變非常重要,只有在思想上認識到才能落實到行動中,才能踏踏實實地進行課改實驗,以改促教,完善教學。
在當前美術課堂教學中,由于單位課時內,需要傳授的知識量大,常見的時間安排為:教師先講十五分鐘左右的知識內容,學生畫二十多分鐘,作業講評三至五分鐘。而大部分教師周課時量大,上完一個班的課馬上又到下一個班上課,一個學期結束,學生學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沒有精確的統計,長此以往談何快樂教育?又如何讓學生對這門功課有強烈的感情,喜愛美術?隨著課程的深入改革,教學方式已經由滿堂灌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但是教師的引導又成了半堂灌,知識到底該如何讓學生掌握呢?通過課改我們嘗試“體驗式教學法”,嘗試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先學后教。讓學生由得到別人的間接經驗轉變為自己獲得直接經驗,學生學習知識由被動轉為主動,解決了“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這一難題。教師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學活動完全是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行為模式也發生了改變,教學中沒有了清晰的時間劃分,教學行為更加自由。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只有盡快調整自己,轉變角色,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二、提高自身素質,用人格魅力吸引學生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師主要不是用工具去影響學生,而是用自己的言行、表率作用影響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教師要具備:1.良好的職業道德。主要表現為對學生有愛心。2.廣博而精深的文化知識,如在講臺上,旁征博引,措辭嚴謹科學,說話幽默風趣。3.綜合能力的加強。有的老師滿腹經綸就是說不出來,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的只顧自己說,課堂亂糟糟,組織管理能力不行。美國麻州的Recruiting New Teachers公司調查發現約83%老師認為較差的教室管理技巧,是新老師教學的最大障礙。一位科學家在談到他為何選擇了研究數學這條人生之路時說:在上中學時,他的數學老師說話非常風趣,常常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學生們非常喜歡這位老師,進而對他所講授的學科也很感興趣,慢慢地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把數學作為了自己的畢生職業。還有些人因為討厭某位老師,而故意不去學他所講授的科目。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展現的個人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在講臺上,你所展現的不只是你所講授的知識,還有你的個人風采。
當教師走進教室,要精神抖擻,使學生為之振奮。講話時表情要豐富,聲音洪亮,語言親切、言詞考究、語調要有變化。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平時的積累、磨煉,也就沒有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
學生的發展在一定順序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在一定年齡時期,往往反映出一些新的生理與心理變化的典型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超越年齡階段,也不可滯后于他們的發展。尤其是少年時期是兒童發展的困難時期,危險期或教育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年齡特點:認識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迅速發展,情感豐富但不穩定,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他們往往覺得自己長大了,渴望得到承認和尊重。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對于過多的叮囑與監督產生反感,興趣愛好豐富,有創新意識,喜歡獨立施展自己的才能,不愿成人過多干涉,等等。
而對于這一年齡特點,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針對學生認知特點,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感知事物的正確態度、方法和技巧。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終身受益。針對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要注意支持他們的獨立活動,鼓勵他們提高創新精神,尊重他們的同時,對他們提出嚴格要求,對他們善于因勢利導,發揚其積極因素,克服其消極因素。
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全方位調動學生想象力
運用電影、電視、錄像、展覽、參觀、訪問、旅游、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美術是視覺藝術,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能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從重視視覺形象教學原理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獲得知識的質量,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如直觀教具的使用:電影、電視、錄像、范畫等。用這些吸引學生,學生在看的過程中教師把設計好的問題一一提出,注意問題的設計是否激發學生思維活動過程,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獲得追尋知識的動力,還要注意問題要分成簡、易、難三個等級,太難則容易引起畏難情緒,放棄找尋答案,太容易也會使學生失去探究的樂趣。在直觀教具的使用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
如《標志》一課的教學設計,課前可先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標志并分類,在設計問題時可用以下幾種: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標志?在哪里見過?學生分別回答:商品標志。如,可口可樂、雪碧、李寧標志;銀行標志,如工商銀行標志、中國銀行標志等等。在商品包裝、建筑物、信用卡上,因事先有了準備學生都能說出。接下來出示事先準備的范畫、錄像,問:“你喜歡哪些標志設計作品?為什么?”學生在欣賞中運用形、色、簡潔概括、對比和諧度等說出為什么喜歡。有些同學運用語言不準確,教師要多鼓勵并幫助學生運用專業術語。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共探討“為什么要有標志設計”“結合實際生活談標志有什么特點”,這兩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鼓勵學生分組討論、積極探索、大膽表現。如遇到教師提示、幫助解決困難。學生有的說:“設計是由思維引發出的并通過計劃實施的過程;”有的說:“標志是公司企業的形象標識,設計是設想和計劃”;還有學生說標志設計就是圍繞一個主題或中心繪制的圖案名稱,讓人看著醒目漂亮,應用在交通金融、通信生活中,等等。雖然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有錯誤的答案或偏激的爭論,但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學生從實際生活所見娓娓道來,有的從個人的理解評論其他同學的觀點,并已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老師在課堂中始終追隨學生的思路,參與其中并給予提示,及時支持或肯定學生戰勝自我,參與討論。教師在評價時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給學生正面的導向,教學的結果是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對標志概念有了自己的認識,完成作業積極并有自己的創意,他們甚至帶著討論的問題打算在課外去尋找答案。學生自我探究的熱情被激起,自然而然地深入學習。
又如在七年級“人物頭像”一課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貼鼻子”游戲導入教學,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了解人物五官比例的位置,掌握“三庭五眼”的比例關系。在內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如,分步驟細化、分清重點、降低難度,課本中的許多范畫學生臨摹時有困難,可把這些內容分部細化、循序漸進、逐步加深。通過一步步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五、在評價中激勵學生奮進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過于注重總結性評價,而忽視了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不太關注,及時評價太少,評價的語言缺乏變化,經常聽到的評價是“你真棒”“說得真好”“很好”等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非常看重的,過于簡單的評價對于中學生已經沒有太大作用,他們的分辨能力很強,能明白自己或同學的行為是不是值得教師去稱贊或批評。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及時評價學生的行為,評價時要將原因說出,語言簡潔、針對性強,長此以往自然會促進學習氛圍的生成,學生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也必然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 “欣賞、評述” “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中的愉快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其美術實踐能力,最終形成基本的美術修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