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習數學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習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總是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呢?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設置趣味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趣味導入法最大的優勢在于生動、形象,能快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帶入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因為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性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導入語,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去學習新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如在講解整式的加減時,筆者是這樣引入的。先用多媒體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一道智力趣題:小張來到某餐館實習,菜單上列有各種菜肴的價格,以元為單位,都是整數。便宜的僅幾元,貴的近百元。這天,小張對王師傅說:“王師傅,不看價目表,我能知道任何菜肴的價格,你信不信?”王師傅當然不會相信。小張說:“那就讓我們試試。你隨便找一種菜,把它的價格乘以67,把答案的末兩位數告訴我。”“41。”王師傅按他的要求辦了。“你找的菜價格是23元。”小張的回答果然準確無誤,令王師傅瞠目結舌。又試了幾次,王師傅報69,小張說是7元。王師傅報89,小張說是67元。真是次次猜中,無一例外。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看完題目,同學們感到這個題目非常有趣,并且急于揭開問題的謎底。這樣的引入抓住了學生的求知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
二、穿插數學故事,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數學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筆者給學生講解了這樣一個故事:
抗日戰爭初期,河北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里,人們還不知道日本鬼子已經入侵中國。這個小村莊名叫千童莊,傳說是秦始皇時期從這里選了五百個童男送去蓬萊仙境,村莊由此得名。當村里的老百姓親眼看見了日本人的侵略暴行后,恨透了日本鬼子。
一天,日本鬼子的一個小分隊騎著高頭大馬,打著太陽旗,戴著布耳帽子,穿著黑亮的大皮靴進了千童莊。老百姓見到他們過來,就都躲得遠遠的.膽子大些的也只敢透過門縫往外偷看。村里一位八十歲的老爺爺更不敢出屋去,就在屋里問在門口偷看日本鬼子的孫子:“鬼子來了多少哇?”那孩子把鬼子的頭和鬼子騎著的馬的頭一起數了數,把鬼子的腳與馬的蹄子一起數了數,沒好氣地說:“我也不知道來的是人還是牲口,只知道他們的頭數是43,他們的腳數是122。”八十多歲的老爺爺沒有生氣,還很高興哩!他心想罵得好,因為大門緊閉,反正也不敢出去,他想,到底來了幾個鬼子幾匹馬呀?老人只好坐下來根據孫子報的數算開了。
故事講到這里,筆者讓同學們用列方程組的方法幫老爺爺算一算到底來了多少鬼子,多少匹馬?同學們個個興致勃勃,因為在他們上數學課的同時,還能聽到故事,感覺是一種享受。他們很快進入狀態,不一會就有很多同學求出正確答案,同時對列方程組解答實際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講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故事講離題了,與課堂內容無關,就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會南轅北轍,起反作用。所以數學課堂上的故事應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故事。
三、穿插數學笑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數學解題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向學生灌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轉化:化未知為已知,化陌生為熟悉,化不和諧為和諧,化復雜為簡單。這樣就能比較容易找到解題思路,但這個思想學生往往聽的時候很明白,做的時候卻不是那么明確。這時如果講個笑話以強化這種思想方法的應用,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曾講了這么一個笑話,以幫助學生領悟轉化這種思想方法。
一天,數學家覺得自己已學夠了數學,于是他跑到消防隊去宣布他想當消防員。消防隊長說:“您看上去不錯,可是我得先給您一個測試。”
消防隊長帶數學家到消防隊后院的小巷里,巷子里有一個貨棧、一只消防栓和一卷軟管.消防隊長問:“假設貨棧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回答:“我把消防栓接到軟管上,打開水龍,把火澆滅。”
消防隊長說:“完全正確!最后一個問題:假設您走進小巷,而貨棧沒有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疑惑地思索了半天,終于答道:“我就把貨棧點著。”消防隊長大叫起來:“什么?太可怕了!您為什么要把貨棧點著?”數學家回答:“這樣我就把問題化簡為一個我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了。”學生聽了這個笑話哈哈大笑,但是沒有人說數學家迂腐,卻對“把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過的問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講完故事,筆者又趁熱打鐵,布置了下面幾道練習題,以強化學生對轉化思想的應用。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說明如何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的做法。當然,方法遠不止這些。只要教師注意總結,努力實踐,就會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習數學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習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總是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呢?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設置趣味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趣味導入法最大的優勢在于生動、形象,能快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帶入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因為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性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導入語,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去學習新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如在講解整式的加減時,筆者是這樣引入的。先用多媒體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一道智力趣題:小張來到某餐館實習,菜單上列有各種菜肴的價格,以元為單位,都是整數。便宜的僅幾元,貴的近百元。這天,小張對王師傅說:“王師傅,不看價目表,我能知道任何菜肴的價格,你信不信?”王師傅當然不會相信。小張說:“那就讓我們試試。你隨便找一種菜,把它的價格乘以67,把答案的末兩位數告訴我。”“41。”王師傅按他的要求辦了。“你找的菜價格是23元。”小張的回答果然準確無誤,令王師傅瞠目結舌。又試了幾次,王師傅報69,小張說是7元。王師傅報89,小張說是67元。真是次次猜中,無一例外。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看完題目,同學們感到這個題目非常有趣,并且急于揭開問題的謎底。這樣的引入抓住了學生的求知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
二、穿插數學故事,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數學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筆者給學生講解了這樣一個故事:
抗日戰爭初期,河北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里,人們還不知道日本鬼子已經入侵中國。這個小村莊名叫千童莊,傳說是秦始皇時期從這里選了五百個童男送去蓬萊仙境,村莊由此得名。當村里的老百姓親眼看見了日本人的侵略暴行后,恨透了日本鬼子。
一天,日本鬼子的一個小分隊騎著高頭大馬,打著太陽旗,戴著布耳帽子,穿著黑亮的大皮靴進了千童莊。老百姓見到他們過來,就都躲得遠遠的.膽子大些的也只敢透過門縫往外偷看。村里一位八十歲的老爺爺更不敢出屋去,就在屋里問在門口偷看日本鬼子的孫子:“鬼子來了多少哇?”那孩子把鬼子的頭和鬼子騎著的馬的頭一起數了數,把鬼子的腳與馬的蹄子一起數了數,沒好氣地說:“我也不知道來的是人還是牲口,只知道他們的頭數是43,他們的腳數是122。”八十多歲的老爺爺沒有生氣,還很高興哩!他心想罵得好,因為大門緊閉,反正也不敢出去,他想,到底來了幾個鬼子幾匹馬呀?老人只好坐下來根據孫子報的數算開了。
故事講到這里,筆者讓同學們用列方程組的方法幫老爺爺算一算到底來了多少鬼子,多少匹馬?同學們個個興致勃勃,因為在他們上數學課的同時,還能聽到故事,感覺是一種享受。他們很快進入狀態,不一會就有很多同學求出正確答案,同時對列方程組解答實際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講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故事講離題了,與課堂內容無關,就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會南轅北轍,起反作用。所以數學課堂上的故事應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故事。
三、穿插數學笑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數學解題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向學生灌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轉化:化未知為已知,化陌生為熟悉,化不和諧為和諧,化復雜為簡單。這樣就能比較容易找到解題思路,但這個思想學生往往聽的時候很明白,做的時候卻不是那么明確。這時如果講個笑話以強化這種思想方法的應用,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曾講了這么一個笑話,以幫助學生領悟轉化這種思想方法。
一天,數學家覺得自己已學夠了數學,于是他跑到消防隊去宣布他想當消防員。消防隊長說:“您看上去不錯,可是我得先給您一個測試。”
消防隊長帶數學家到消防隊后院的小巷里,巷子里有一個貨棧、一只消防栓和一卷軟管.消防隊長問:“假設貨棧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回答:“我把消防栓接到軟管上,打開水龍,把火澆滅。”
消防隊長說:“完全正確!最后一個問題:假設您走進小巷,而貨棧沒有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疑惑地思索了半天,終于答道:“我就把貨棧點著。”消防隊長大叫起來:“什么?太可怕了!您為什么要把貨棧點著?”數學家回答:“這樣我就把問題化簡為一個我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了。”學生聽了這個笑話哈哈大笑,但是沒有人說數學家迂腐,卻對“把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過的問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講完故事,筆者又趁熱打鐵,布置了下面幾道練習題,以強化學生對轉化思想的應用。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說明如何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的做法。當然,方法遠不止這些。只要教師注意總結,努力實踐,就會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習數學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習知識有信心,那么他們總是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呢?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設置趣味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趣味導入法最大的優勢在于生動、形象,能快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帶入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因為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性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針對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導入語,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去學習新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如在講解整式的加減時,筆者是這樣引入的。先用多媒體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一道智力趣題:小張來到某餐館實習,菜單上列有各種菜肴的價格,以元為單位,都是整數。便宜的僅幾元,貴的近百元。這天,小張對王師傅說:“王師傅,不看價目表,我能知道任何菜肴的價格,你信不信?”王師傅當然不會相信。小張說:“那就讓我們試試。你隨便找一種菜,把它的價格乘以67,把答案的末兩位數告訴我。”“41。”王師傅按他的要求辦了。“你找的菜價格是23元。”小張的回答果然準確無誤,令王師傅瞠目結舌。又試了幾次,王師傅報69,小張說是7元。王師傅報89,小張說是67元。真是次次猜中,無一例外。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看完題目,同學們感到這個題目非常有趣,并且急于揭開問題的謎底。這樣的引入抓住了學生的求知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
二、穿插數學故事,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數學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筆者給學生講解了這樣一個故事:
抗日戰爭初期,河北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里,人們還不知道日本鬼子已經入侵中國。這個小村莊名叫千童莊,傳說是秦始皇時期從這里選了五百個童男送去蓬萊仙境,村莊由此得名。當村里的老百姓親眼看見了日本人的侵略暴行后,恨透了日本鬼子。
一天,日本鬼子的一個小分隊騎著高頭大馬,打著太陽旗,戴著布耳帽子,穿著黑亮的大皮靴進了千童莊。老百姓見到他們過來,就都躲得遠遠的.膽子大些的也只敢透過門縫往外偷看。村里一位八十歲的老爺爺更不敢出屋去,就在屋里問在門口偷看日本鬼子的孫子:“鬼子來了多少哇?”那孩子把鬼子的頭和鬼子騎著的馬的頭一起數了數,把鬼子的腳與馬的蹄子一起數了數,沒好氣地說:“我也不知道來的是人還是牲口,只知道他們的頭數是43,他們的腳數是122。”八十多歲的老爺爺沒有生氣,還很高興哩!他心想罵得好,因為大門緊閉,反正也不敢出去,他想,到底來了幾個鬼子幾匹馬呀?老人只好坐下來根據孫子報的數算開了。
故事講到這里,筆者讓同學們用列方程組的方法幫老爺爺算一算到底來了多少鬼子,多少匹馬?同學們個個興致勃勃,因為在他們上數學課的同時,還能聽到故事,感覺是一種享受。他們很快進入狀態,不一會就有很多同學求出正確答案,同時對列方程組解答實際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講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故事講離題了,與課堂內容無關,就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會南轅北轍,起反作用。所以數學課堂上的故事應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故事。
三、穿插數學笑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數學解題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向學生灌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轉化:化未知為已知,化陌生為熟悉,化不和諧為和諧,化復雜為簡單。這樣就能比較容易找到解題思路,但這個思想學生往往聽的時候很明白,做的時候卻不是那么明確。這時如果講個笑話以強化這種思想方法的應用,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曾講了這么一個笑話,以幫助學生領悟轉化這種思想方法。
一天,數學家覺得自己已學夠了數學,于是他跑到消防隊去宣布他想當消防員。消防隊長說:“您看上去不錯,可是我得先給您一個測試。”
消防隊長帶數學家到消防隊后院的小巷里,巷子里有一個貨棧、一只消防栓和一卷軟管.消防隊長問:“假設貨棧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回答:“我把消防栓接到軟管上,打開水龍,把火澆滅。”
消防隊長說:“完全正確!最后一個問題:假設您走進小巷,而貨棧沒有起火,您怎么辦?”數學家疑惑地思索了半天,終于答道:“我就把貨棧點著。”消防隊長大叫起來:“什么?太可怕了!您為什么要把貨棧點著?”數學家回答:“這樣我就把問題化簡為一個我已經解決過的問題了。”學生聽了這個笑話哈哈大笑,但是沒有人說數學家迂腐,卻對“把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過的問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講完故事,筆者又趁熱打鐵,布置了下面幾道練習題,以強化學生對轉化思想的應用。
以上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說明如何使數學課堂變得有趣的做法。當然,方法遠不止這些。只要教師注意總結,努力實踐,就會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