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平
摘 要: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又不能流于形式,或走入只重開發而不注重利用的誤區。開發的目的在于被利用,于是每日必有的語文課就成了校本課程茁壯成長的沃土,而合理開發的校本課程也將有效地為語文素養的提高和高考成績的提升保駕護航。
關鍵詞:人文校本課程;語文課堂;滲透與延伸
從2004年開始,各個省份開始了語文自主命題,于是幾乎每一份試卷都被打上了濃厚的地方與時代特色。如2010年江蘇高考就結合上海世博會的精神,考了丹麥館的小美人魚出處并以小美人魚的口吻寫一段話來贊賞上海世博會。這無疑既有對校本課程的呼喚,也有對校本課程須與語文課堂有效結合的要求。本文就是以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為例,談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相互滲透與延伸。
1.將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滲透在語文教學中
在教授“月是故鄉明”這一單元時,我和我的學生一起走入了別人的家鄉,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家鄉魂牽夢縈的原因,尤其在上《鄉土情結》一課時,學生也似乎第一次認認真真地了解了什么是家鄉,什么是鄉音。但我并沒有止于此。江蘇省句容市其實是一個方言區,而且每個鄉鎮又有自己的鄉音,說起來雖然不影響理解,但還是有點“南腔北調”。學生曾經一度認為鄉音有點說不出口,但在這一節課我讓學生去講他們自己的話,課堂一度陷入了哄鬧之中,然而當我讓他們蒙起眼睛借聲識人時,他們在找到同鄉后,都陷入了難言的情誼之中。還不止于此,在《老灶》一文的教授中,我更是把“家”的概念發揮到了極致,讓學生也去寫“我的老家”,可以寫一道家鄉菜,可以寫鄉下的土灶,學生對此充滿了熱情,對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也有了新的認識。
當地的社會歷史、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也可進入課堂。江蘇省句容市擁有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知名度的道教圣地——茅山。茅山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是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更是新四軍蘇南根據地的中心。乾元觀位于茅山郁崗峰西坡,初為秦時李明真人煉丹院,傳說秦始皇曾到此求取長生不老藥。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日到次年三月十八日,句容茅山都會舉行道教廟會,每天都有道場活動,每年3月18日~5月8日,金壇茅山都會舉辦登山節。在景區周圍的食肆眾多,家家幾乎都有特色菜,游客可以品嘗當地時令野菜(蘆蒿、春筍、馬蘭頭)、茅山野味(野雞、野兔、山鳥、山羊等)、野生水產(田螺),最特色的是茅山老鵝,一入冬山里村民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咸鵝。如此重要的學習資源怎能放過?于是,筆者在上《滕王閣序》的時候,我把茅山甚至九龍山、赤山湖都引進教學,讓學生去模仿《滕王閣序》的寫作特點來寫寫自己的家鄉,寫出自己的驕傲。
2.社會新聞資源與語文教學的相互滲透與延伸
學校是社會的學校,她不是孤立的,也不應該是封閉的。因此,學生也應該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江蘇省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的綜合社會實踐課程就是典型的校本課程,其中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有目的地了解、研究社會的很好途徑,而研究性學習也是可以從課堂來引發的。我們在教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后,布置了一個研究性的作業:將沈從文筆下的舊時代的邊城和現代的邊城進行比較研究。從學生的完成情況看,效果很好。他們能從邊城的古今變化和民風民俗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還有現代邊城的大量照片資料,既有從網絡上找來的影視資料,也有從曾經去過的同學那里搜集來的現代的照片。在比較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半個世紀的變遷改變的不僅是景色、建筑,似乎在現代文明的驅使下淳樸的民風早已不在了,這些讓我們的同學開始重新審視現代文明的利弊,甚至對經濟與文明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盡管學生的某些觀點還不是很成熟,但這種活動本身的意義已經很重大了,可以說活動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3.將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滲透到校本課程
我們不僅可以把校本內容及時準確地引入語文課堂教學,還可以將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滲透到校本課程。在上《唐詩宋詞》的時候,我們把李清照的相關內容折射到校本課程“一代詞人李清照”中。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聲聲慢》了解了女詞人的一段悲慘遭遇和沉郁的心情并喜歡上了她婉約的詞風,這些都刺激了學生渴望了解詞人的心情。為了滿足學生對這一知識渴求,我們開設了“一代詞人李清照”這一校本課程,讓學生充分地了解了不同時期詞人或幸福或坎坷的令人憐、令人憂的人生際遇。而這些無疑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又可以提升學生詩詞鑒賞的水平,為高考更好地服務。
當然可以相互滲透的資源還有很多,絕不僅僅是這么一點點,諸如地理、歷史甚至化學與日常生活等,校本課程都可以與我們的高中語文課程相互滲透并在滲透中互相延伸。當然我們的研究現在還處在探索的階段,只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站在課堂上的一線教師,以語文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和歸宿,立足本土、立足實際,既注重開發,更注重利用,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之路,將會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