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寶簪
摘 要: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效課堂是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也是課堂改革的必然發展。如何實現高效課堂,向40分鐘要效率,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法;課堂檢測
什么樣的課堂才算是一節高效的課堂?很多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都會向學生做一個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看看學生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多少能告訴我們這節課算不算高效。
1.教學目標,重“細”
為了更好地達到我們課堂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什么”,教師作為一盞導航燈就要更清楚“我們這節課要學什么”,這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考慮。準確而清晰的教學目標,無疑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一把開門鑰匙,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備教材,熟悉教材的內容,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要依據教學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已有知識和能力的狀況。在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鉆研用怎樣的方法讓學生去接受,要把課堂內容的程度做一個調整,因材施教地把“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變成符合班級實際的“班級標準”。只有把課程標準有針對性地具體化,明確這節課學生要學什么,學到怎樣的程度,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這節課要學什么,從而知道怎樣去學,師生共同明確了教學目標,那么整節課才能更好地圍繞這個中心順利有效地開展。
2.課堂結構,重“優”
明確了教學目標,只是邁進了高效課堂的第一步,我們還要在課堂結構上下一番工夫,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地把我們備好的“教學目標”灌輸給學生就算完成任務,我們要讓學生主動地、系統地把知識內化和升華,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優化課堂結構。高效課堂,就是一個效率問題,我們的課堂只有40分鐘,能夠在這40分鐘內更快更好地達到目標,便是高效。我們總說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避免老師在課堂上“滿堂灌”的局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適時調控,師生共同研究,共同發展。合理分配和駕馭好40分鐘,堅持教師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引導、點撥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練習、鞏固和消化。
3.課堂手段,重“活”
合理利用課堂手段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靈活的課堂教學技巧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汲取知識,教師應充分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實現“低耗高效”。比如: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小黑板、掛圖、學具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學習《銳角和鈍角》中,對于銳角和鈍角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從生活中具體的實物中把銳角和鈍角的形象抽象出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又如在教學《圓柱體積》這節課時,要把圓柱切小塊,并拼湊成近似的長方體來計算體積,而且切的等分數越多,拼出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容易操作,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用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這一過程,降低了學生思維和推理的難度,更好地幫助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從而縮短了認知的時間,實現高效。
4.課堂檢測,重“效”
教學中要關注差異性教學和發展的不平衡,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每一位學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又能得到及時補救,學生存在差異而不可消除,教師就必須關注個性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們通常都會在課堂設置一個“課堂檢測”,目的就是看看有多少學生達到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檢驗達標率。我們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學生都達到學習目標,畢竟學生的個體存在差異,但如果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而且適度,我們就要實現大部分學生都可以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但是我們的現狀是很多的“課堂檢測”只是流于形式,而沒有實在意義,有的老師只是簡單提問幾個學生,甚至是幾個優秀的學生,能答上來就算全班都達標了,這樣的檢測形式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沒有什么說服力;或者是留幾道檢測題,完成后由學習委員或者小組長批改,這樣的形式雖然有進行全員檢測,但是卻沒有反饋結果,教師對檢測的結果一無所知,有檢測等于沒有檢測;還有的是有檢測,也有反饋,但是卻沒有針對反饋的結果做一定的補救措施,這樣的檢測意義也不大。
很多教師把“課堂檢測”放在了臨下課的最后幾分鐘開展,等檢測結果出來的時候一節課也基本結束,不會的學生也沒有時間學了,只能在課后找時間補救,這樣無疑又加重了學生的課后負擔,拖低了這節課的效率了。所以我們的“課堂檢測”不能死板地放在臨下課,而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道題都可以作為檢測的內容,及時檢測,及時反饋,及時補救,不留“尾巴”。
高效課堂沒有特定的模式,卻有特定的目標:高效收獲、高效提高、高效進步。教師是高效課堂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現高效課堂,讓高效課堂處處開花,需要我們長足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
[2]朱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