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根
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新課程改革的主體是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途徑是有效的校本教研。因此,探索與實踐一條有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必由之路。
一、探索與實踐有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的緣起
1.校本教研的現狀所迫
校本教研現在上上下下都在搞,但一直以來,“教研活動”的實效如何,一線教師都心知肚明,大都只是形式而已,實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探索與實踐一條有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是目前校本教研的現狀所迫。
2.新課程標準的呼喚
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開發的教學研究機制,是新課標中深化教學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因此,探索與實踐有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是新課程標準的呼喚。
3.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校本教研是一種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它強調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
二、探索與實踐有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
1.制訂操作性強的《教研組校本教研要務》
針對學校實際情況,制定一個綱領性的操作性強的制度——《教研組校本教研要務》。讓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它明確規定了教研組成員的職責與任務。其中規定:
(1)教研組長負責制。組長對本學科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研究負責。組長是建設具有團隊智慧的“規范+創造”的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和先行者。組長履行以下職責:組織教研磨課活動,一學期不少于8次;組織開展小課題研究,每學年單獨或合作完成一項課題研究任務等。
(2)備課組長輪流制。備課組長由成員輪流擔任。備課組長履行以下職責:預先備好自己所承擔的備課專題;整合好備課方案、媒體資料等,提交組長,作為教師的教學資源,供教師共享。
2.保障有效的校本教研時間的利用與生成
為保證團隊備課時間和課堂展示與觀察、討論與反思等磨課活動的時間,所有教研組要做到“三定”“四有”。三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四有:有考勤、有計劃、有記錄、有小結。這些都是學校的規定動作,是各個教研組每個星期必做的。
3.倡導非正式的有效校本教研活動
研在平時,研在每一天,研在每一個角落。提倡即時交流,打破時間限制;提倡各抒己見、實話實說的松散性教研;強調教師間的真誠合作與互助,共創一種開放、自主、務實的教研新境界。
4.保證教師任務的挑戰性
(1)《教研組校本教研要務》中規定:年輕教師(35周歲以下)鋼筆字每周一張。
(2)寫讀書筆記:所有教師每年寫讀書筆記2萬字。有專用本,一年下來放入教師個人成長記錄袋。
5.促使教師更新教學理念
全體教師邊實踐,邊學習有關新課程的文獻資料,結合已取得的經驗,進一步深入了解新課程中課程設置等有關要求,使所有教師從理念上得到更新。鼓勵教師勇于實踐,主動地探究教材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對教材進行實踐檢驗,并探究開發地校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校本課程。
6.磨課活動體現團隊智慧
新課堂更需要集體的互幫互學,共同提高。教研組長是建設具有團隊智慧的“規范+創造”的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和先行者。在運用集體智慧的同時,教研組認真開展“磨課”活動。每一位教師至少在組內“磨”出一堂高質量的課,每學期組內至少推出一堂精品示范課,在學校組織的觀摩活動中展示。
三、探索與實踐有效的校本教研新路子的思考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探索與實踐,校本教研的獨特優勢和積極成果已初步顯現。學校把教科研統一于教學實踐,注重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對各級立項課題定期進行指導,各課題負責人也緊密聯系教學實踐,實實在在地做好課題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還需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進行培訓,扎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切實為教師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同時充分發揮專家教師的引領和帶教作用,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巢宗褀,雷 實,陸志平主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鐘啟泉,張 華,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浙江省新昌縣南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