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小娟
我在教育過程中常常為很多事而發火,因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常常生氣。但往往生氣過后又覺得做得不夠冷靜,不夠理智。反思自己的言行,痛定思痛,總覺得自己的修養不夠,境界還不夠高,面對浮躁的社會自己還不能靜下心來專心鉆研業務,乃至修身修己,思想亦不強大。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教師應多一股平靜之氣,教師應該多一份善待學生的魅力。
經常也聽到有些老師在私下里抱怨,“現在的學生真的是難教,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不會!”又聽到這樣的聲音:“這些學生走上社會倒還都挺像模像樣的!”驚奇替代了鄙薄。偶然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我豁然領悟:其實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后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學生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于永正老師的課足以見得課堂從始至終都是教師在賞識孩子,激勵孩子。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欣賞學生,是教師從事教學的金鑰匙,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長處,那即是他成才的方向。教師如何做到欣賞每一位學生?
教師要“目中有人”(于永正老師說),爭做伯樂。時刻牢記陶行知先生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欣賞學生是關鍵。”所以我們不應吝惜激勵性評價語,“你真棒!你還能做得更好!其實你什么都能做好!”……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欣賞我”,“老師在期待我”。具體而言,教師應學會欣賞每一個學生,欣賞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欣賞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還要欣賞每一個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更要欣賞每一個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新課程的目的: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獲得無限生機、無限開創,逆境可轉為順境,腐朽將化為神奇,“全面發展”才能形成。
教育的過程恰恰也是運氣然后收斂為一股平靜之氣的過程。氣順則人順,氣和則人和。因為心是“氣韻”的生發之源,所以對于教育者來說,更需要靜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緒,否則再好的教育、教學內容在壞的情緒作用下,都會變得令人生厭。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善待”的平和心情。
拿破侖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偉大。”壞情緒對人的傷害更大,正如給別人造成傷害會像釘子被拔去后,無論你事后講多少好話,傷痕都會永遠存在一樣。靜水流深,除了湍急的水流有力量之外,看起來平靜的水流更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暴跳如雷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孩子在最初的恐懼之后,接下來考慮的就是如何逃避,甚至會毫無心理障礙的撒謊,推卸責任。在一流的教育者眼里,如果看到某個孩子某個方面不盡如人意,應該想到這樣一句話:看孩子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
在這個轉型的時代,人心浮躁,人們最缺乏的就是欠缺一種恒心和耐心。如果你能夠沉得住氣,就有可能在浮躁的人群中脫穎而出成長為一名教育家;如果你能多一股平靜之氣,那么課堂永遠是有效的、深邃的;如果你能多一份善待之心,你便可以追尋到教育的真諦和心靈的寧靜。心靜方能人靜,人靜方能思想靜,靜中自有思想悄然的流淌,靜中自有智慧靈光的閃現。水靜靜流淌滌盡污穢煩惱,浸潤萬物而無聲,而為師者更需心境上的平靜,以平靜的善待面對孩子,堅守教育的純真,將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斂為一股平靜之氣,以氣養氣,靜而有為,靜而至遠。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蘭煉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