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祥

高居翰——作為一組特別策劃的主題,讓人望而生畏,因為他是一個多產而有相當深度的學者。然而,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美術史的通才亦有自己最喜愛與最擅長的,對于高居翰而言,其美術史研究的巔峰無疑是在17世紀的中國。
17世紀,正值明清政權更迭、而西方世界的影響日益加劇之時,那是一個熱鬧的時代,也是一個復雜的時代。相比較于同樣熱鬧的14世紀左右的元代,似乎前者要來得更為復雜、更為猛烈。而高居翰所“發現”的17世紀,更是有別于以往的任何一部美術史。他將視角指向畫家本身所面臨的多重選擇。而在畫家的遴選上,高居翰并未遵從于以往的美術史研究,而是以圖像本身為依據和研究對象,客觀地再現了那個別樣的時代。
他找出了一些特別的畫家,他們有些甚至在美術史上毫不起眼、籍籍無名。高居翰將自己置身于17世紀的中國,走近這些畫家的身邊,像朋友一樣理解他們的創作意圖和思路、評價他們的藝術來源和價值,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晚明美術史。
在高居翰看來,中國17世紀的畫家創作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同時開創了許多繪畫的新方向。此一時期,傳統風格遭遇瓶頸,一些人開始吸收全新的繪畫元素,別樣面目的中國山水畫甚至讓畫評家們不知所措;而另一些人則在仿古的旗幟下另辟蹊徑,演繹出自己的風格特性。他們猶如中國山水畫的兩極,卻共同支撐起一個偉大的時代。
對于中國人而言,高居翰的視角特別到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尤其是他對于自然主義寫實山水的極度褒揚、以及相形之下對業余文人畫家的不屑,幾乎與宋元以降文人主導的畫論系統背道而馳。于是,有不少人以高居翰“看不懂筆墨”作為批評他的依據。可事實上,高居翰能看懂的又何止筆墨?即便你不贊同他的觀點,卻絕不能忽視他的觀點,無論如何,他的出現為中國美術史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嘗試和經驗,也給予了17世紀的中國畫家群體一個全新的評價。
高居翰說:“明末清初的繪畫充滿了變化、活力與復雜性。從這些作品之中,我們是否能夠看到當時代的社會處境以及思想上的糾葛呢?或者,當時耶穌會引進西方觀念,而滿清入主中國,凡此種種,我們是否能夠從這些繪畫中,看出中國人在面對這些重大的文化逆流時,是如何調整自我的軌跡的呢?”
那么,就讓我們跟著他的指向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