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情結,而每個人的人生情結都將或者都會影響每個人的人生。
少年時代學習雷鋒,只知道雷鋒做好事不留名,只知道雷鋒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則是無限的”奉獻精神,卻不太明了雷鋒身上折射出的這種精神是因為雷鋒經歷了剝削階級的壓迫和折磨,被共產黨解救出之后而產生的一種偉大的人生情結,這使雷鋒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社會、為人民服務之中,因而才有了超時代的雷鋒精神。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正是親眼目睹了鹽堿風沙對蘭考乃至蘭考人民的侵害,才產生了“活著沒有把風沙治好,死了也要埋在沙丘上,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的人生情結。
作為典型人物如此,普通人也同樣如此,雷鋒的戰友喬安山,因為一時的疏忽使他深懷對戰友的愧疚,讓他即使在轉業之后也一直將雷鋒精神往下傳承。
的的確確,人生的情結就像一粒種子,一旦植入人的生命之中,就會頑強地生長并將其發揚光大。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說,學習焦裕祿時我上初中,當時政治課老師讀報,讀著讀著便哽咽了,聽著聽著我們也流淚了。焦裕祿精神影響了一代人。很多東西存在的時間是短暫的,但就是這短暫的一刻化為了永恒。
這段看似很樸實的話,事實上表明了焦裕祿精神對習近平同志的深刻影響。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傾澄碧。”這是習近平同志在任福州市委書記時的詞作。
據原《福州晚報》編輯部主任、今年76歲的范金玉回憶,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是習近平任福州市委書記不久后的詞作。據范金玉回憶,1990年7月15日,福州市委辦公廳工作人員將習近平的手稿送到報社,時任《福州晚報》副總編輯、當班負責編務的楊振榮讀后直呼“太感人了”,當即安排在頭版顯要位置。當天晚報印刷出來之后,楊振榮對范金玉說,習書記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是詞中精品,這首詞前一段寫出了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寶貴精神,后一段則表達了習書記對焦裕祿的崇敬之情和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愛民為民、勇于擔當的堅定情懷。
或許正是這一情結,2009年4月,習近平專程來到蘭考縣,就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五點明確要求,并種下一棵泡桐。2014年3月17日,已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再次來到蘭考,一下車就直接前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習近平邊看邊問,不時駐足。他同焦裕祿親屬和基層模范干部代表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動情地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祿同志事跡教育成長起來的,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在蘭考,習近平同志就學習焦裕祿學什么,提出了四個方面。習近平指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習近平說,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只要我們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要我們還是共產黨,這種精神就要傳遞下去。
誠然如是,如果焦裕祿精神成為千萬共產黨人的人生情結,那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何懼不能永恒,我們的中國夢何怕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