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馬坡鎮中心小學,221144)
抬起頭來才可愛
趙翠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馬坡鎮中心小學,221144)
獲獎案例選登-16

江蘇趙翠
小學低年級(1~2年級)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段,它是幼兒期的延續,又是小學時期的開始,這一時期的自信心培養將關系到小學高年級甚至其一生的發展。一般來說,性格外向、樂觀、熱情開朗、善于交際的學生自信心較強,而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造成學生自卑感的原因有很多,教師對他們的歧視就是一個不小的因素。在體育課或體育活動中,學生缺乏自信心最后導致對體育課不感興趣,遠離體育活動,就更談不上自主鍛煉、自覺參加體育運動了。今年,我所帶的一年級幾個班中就發現不少學生在課堂練習中態度很不積極,特別是在開學初學習跳短繩的課堂學習中,每個班總有幾名學生哭喪著臉對我說:“我不會跳”。即使我一次又一次地鼓勵,很多學生就是不愿意拿起繩子來練習。對此類問題,如果不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不及時糾正這樣的行為習慣,會危害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在一節跳繩課上,上課集合時我提醒學生帶上自己準備的跳繩。這時有一名學生走到我跟前說:“老師,劉冬(化名)又沒帶繩”。我點了點頭,說:“知道了,練習時讓他和其他同學合作練習”,課中分組自主練習時,又有一名學生向我報告:“老師,劉冬不愿意跳,我給他繩子他也不跳”,聽到又是劉冬,我有些生氣地走到劉冬面前,問道:“劉冬,你怎么回事,為什么不練習?”他低著頭不說話,我又重復問了三遍,他仍然低頭不語,只是站在原地晃來晃去。看到他這種態度,我心中一股無名之火油然而生,用手指著他大聲訓斥道:“立正站好,回答老師的話!”令我想不到的是,在我抬手指他的時候,他突然下意識地用胳膊護住了頭,然后抬起頭戰戰兢兢地看了我一眼,又很快把頭低了下去,才用蚊子般的聲音說:“我沒有跳繩”。看到他的這一舉動,我的心頭一震:他為什么如此害怕?我只是用手指指著他,并沒有要打他的意思。難道……我正在想為什么時,旁邊一位學生將他自己的跳繩遞給了劉東,但是劉東卻不接。后來又有幾名學生給他跳繩,他還是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我輕聲問道:“同學借你跳繩,你為什么不接?”他又像沒聽到一樣不作聲了。正想再問他時,突然聽到有個學生說:“老師,他是個憨子,我們老師天天都訓他”,同時又有好幾名學生七嘴八舌地插嘴說:“他什么都學不會,他可笨了”,“老師,他不會跳繩,天天不帶繩子”……聽著學生們的種種說法,再看看劉冬,仍然低著頭,撅著嘴,不停地搖晃著身子,我突然明白了他為什么總是低著頭不說話。同時也覺得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有些欠妥,便用手摸了摸劉冬的頭說:“同學們,我相信劉冬同學一定能學會跳繩,與你們跳得一樣好,這需要同學們的幫助。你們愿意一起幫助他嗎?”,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愿意!”說完,幾名學生拉著他一起去練習跳繩了。
之后,課上的那一幕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里,一想到那孤單而又無奈的眼神,我的心就莫名地疼。他為什么會這樣,這個階段的學生不是應該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嗎?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本該調皮歡樂的學生變得不敢抬起頭?為什么會如此自卑呢?筆者經過與劉冬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了解和與劉冬一段時間的相處,了解到以下情況:
1.劉東的智力水平一般,在學習上有些困難,語數成績經常不及格,學習習慣較差,經常不能完成作業而且書寫極不工整,因此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同學們也經常嘲笑他。平時無論因為何事聽到教師叫他的名字時,他總是先把頭低下去,而且顯得很害怕。
2.劉東的性格有點內向,跟教師說話時聲音很小或干脆不聲不響,害怕接觸別人的目光。由于缺乏自信,上課時不敢舉手發言,總是把頭埋得很低很低。課余也只和個別學生玩耍,且是成績較差的學生。
3.劉東的家里經濟條件一般,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跟著奶奶生活,奶奶因為年紀大了,又沒有文化,對他管理不嚴格,因此他的生活習慣極差。
4.劉東的身體素質一般,身體的協調能力較差,學習態度消極,只有在老師眼睛盯著他的時候他才應付性地比劃幾下,多數時候不參與練習。小組合作時,大多不能積極參與,只是自顧自地玩,屬于體育教師眼中的“差生”。
筆者根據上述情況判定,劉冬由于經常聽到別人對自己的一些不恰當的批評、諷刺、挖苦和嘲笑,使得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再加上學習上的困難和落后,導致他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做了也只會得到大家的嘲笑,還不如什么都不做。針對劉冬的這種情況,筆者感覺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更加認識到體育活動中教師的態度與做法對像劉冬這樣的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及自信心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1.教師的關愛“多一點”
愛是架起師生之間情感的橋梁;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窗戶的鑰匙,教師的愛心是學生學習、成功和發展的原動力。教師首先敞開心扉去理解學生,而后再敞開胸懷去關愛學生。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一份理解和關愛,他才會對你產生依賴和信任!自從了解到劉冬的情況后,每次上他們班的課,我都會特別關注他的一舉一動:當他態度消極時,我會輕輕地走到他面前,用手摸摸他的小腦袋,微笑著對他說:“不要放棄,老師會一直幫助你的”,之后他更加努力練習;當他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會手把手地教他,并告訴他:“沒關系,慢慢來,老師與你一起練,相信你一定能學會”。剛開始他還顯得很拘束、很無奈,當在我的幫助下終于完成某個動作時,他的臉上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當看到他有一點點進步時,我會迫不及待地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夸贊他,并請學生們為他鼓掌時,他便會不好意思地笑;當我有時間時,我會把他叫到辦公室,跟他聊天,給他講故事。開始他有些不適應,低著頭不接話,經過我多次耐心地開導和鼓勵,我逐漸發現他的眼睛里不再充滿恐懼,當他面對我的時候,目光也不再躲閃。
2.教師的心“偏一點”
一般來說對于身體素質較差、身體協調能力較差的學生,體育教師習慣性地把他們看成是體育課中的“差生”。就劉冬而言,掌握動作技術,往往付出了極大努力卻收效甚微,此時教師除了用關心、呵護之心去理解他之外,對他還得偏點心。可在課余時間給他“開小灶”,如在學習雙腳并腳跳短繩時,第五次課后,班內90%以上的學生能夠連續跳20個以上,其余學生的動作雖不熟練、不協調,但也能連續跳3~5個,可劉冬1個也跳不過去。原因是他的四肢協調性差,節奏感差,所以明顯出現了厭學的現象,還以不帶繩為由來逃避練習。了解了他的原因后,每天中午我都偷偷地把他叫到我的辦公室內,手把手教他甩繩方法,從徒手模仿、一手持繩、到雙手各持一繩的甩繩練習。
3.多找找“閃光點”
加德納教授認為:每名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自己的智能強項,智能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因此,可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應及時給予肯定,使他們及時了解自己鍛煉的效果和進步的情況,從而增強信心,喚起獲得成功的愿望,促進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術。自從給劉冬“開小灶”能跳過一個繩之后,他的練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了。以前總以“沒有跳繩”借口的他,現在還特意買了繩子,大課間活動時,總能見到他笨拙的身影,一次、兩次……我有時故意走到劉冬跟前,對他豎起大拇指,并高聲說:“劉冬,你真棒!這么短的時間你就能連續跳好幾個了,真不簡單!你是不是天天都偷著練呀?”聽到我夸劉冬,一些同學圍了過來,好奇地問:“劉冬,你什么時候會跳的?那天我見你還不會跳呢?”我趁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劉冬棒嗎?”學生連聲喊道:“棒!棒!”有些學生一邊說著還一邊翹起大拇指。我拉著劉冬的手溫和地說:“劉冬,知道大家為什么夸你嗎?因為大家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劉冬,一個積極努力的劉冬,要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劉冬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但臉上卻掛著開心的笑容。
4.動作標準“降一點”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應高度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特別要關注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提高他們的自信,促進每一位學生更好地發展”等課程基本理念。在學習同一技術動作或同一練習時,教師應根據“差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標準。如在教立定跳遠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設置了四個不同寬度的象征性場地,即小河溝(90厘米)、小河(110厘米)、大河(120厘米)、長江(145厘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場地,勇于挑戰高難度。分組后,我發現劉冬站在一旁,不敢跳。我告訴他只要能闖過兩關就算勝利。在教師與學生的鼓勵下,他從小河溝開始挑戰,輕輕松松地闖過了第一關,此時他好像有了信心,主動去挑戰第二關。輪到他跳時,我發現他有點緊張,便對著他喊道:“劉冬加油!”此時,周圍的學生也跟著一起喊“劉冬加油!”在一片加油聲中,他鼓足勇氣跳了第一次。因為動作不協調,第一次沒能成功,他的臉上頓時浮現出失望的表情,我趕緊安慰他說:“你沒跳過去不是因為你沒能力,而是因為你剛才有些緊張,動作沒有想好,如果在跳之前先想一想老師講的動作要領,再多試跳幾次就一定會成功的,老師相信你!”在后面幾次的試跳中,他一次比一次跳得好。雖然沒有挑戰成功,但再也沒有發現他失望的表情,因為他的每一跳,同學們都為他加油,而且每一次都有進步。
看著這個從戰戰兢兢、低頭不語、極度缺乏自信的劉東到現在上課積極參與、臉上不時洋溢著成功喜悅的劉東的變化,此時的我,感到無比驕傲和欣慰。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課間偶然遇到他時,他還會主動向我問好。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同時教師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和誠心,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學習上多給學生一些指引,恰當、及時地給予鼓勵、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對自身逐漸增強信心。劉冬的變化讓我更加懂得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
點子搜索:搜索妙計高招 共享教學樂趣
2014年“一線話題”欄目第十二期征稿主題
(收稿截止時間:2014年10月23日)
一、重點征集
1.點擊游戲:有利于發展“障礙跑”能力的體育游戲及運用研究。
2.教學有道:如何保障“跳山羊”教學的安全。
3.國標項目:組織學生學練“足球運球”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
二、本期友情提示
1.投稿的文章必須是原作,在發表前請不要將文章隨意發到網上(包括學校網站、個人博客等)或轉送他人,以免無法通過“反抄襲”檢查,影響到投稿的錄用。不能通過的文章作者還需寫出有關的書面說明,并且直接影響到后續投稿文章的錄用。
2.凡屬一線話題欄目的任何問題需要解決、咨詢或提明年話題的建議,都可直接向33信箱發信,48小時之內欄目組負責給您回復。
3.“教學有道”、“國標項目”和“點擊游戲”等子欄目的稿件,因版面原因推遲刊登,請大家諒解!
4.本欄目準備在明年組建《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聯絡員”隊伍,有意向參與的體育管理干部、教研員和體育教師,請關注近期網上和下期雜志的通知。
《中國學校體育》“一線話題”欄目組2014年10月1日
有感而發之三十四:讀者王勇 (遼寧省錦州市太和區教師進修學校,121000)
沿著“正能量”的腳印前行
讀完這篇《抬起頭來才可愛》案例后,筆者沉思很久,為劉冬同學有這樣的老師而驕傲,同時也為一線有這樣的老師而自豪。獲獎案例已經刊發多期,每一期其實都在訴說著一個詞—“正能量”,教師需要富有愛心,教師需要無私奉獻,教師需要不斷進取。單就本篇案例而言,趙老師能發現教學中的細節問題,能從身心雙重角度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實,都在用行動詮釋案例的最后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
一、學生需要正能量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句話的意義在于,教育的過程就是傳遞正能量的過程,應給予學生們更多自信。學生時代是需要引領的時代,正能量對于他們來講更為重要。有的學生從小就愛在比賽中“爆粗”,在游戲中作弊,在訓練中偷懶,與此同時,有的學生從小就有良好的體育素養,他們敢于拼搏,善于團結,不屈不撓,不同品質的形成與教師的引領密不可分。案例中由于趙老師對劉冬同學的關注,也使得其他學生開始借給他繩子,開始關注他,開始給劉冬同學掌聲,可以說這樣的引領難能可貴。
二、教師需要正能量
案例中趙老師能夠做到不歧視學困生,能利用自己的時間幫助學困生,課后能不斷分析和反思,不斷營造平等課堂氛圍,通過各種手段提高教學效果,這些做法在筆者看來都是一種正能量,這樣的正能量也正是教師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我的身邊也有類似的案例,一位學生下肢有殘疾,上體育課時本可以不下樓,但他每次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到操場看同學們上體育課,而體育教師還為他一個人專門備了幾個學習內容,其他學生練習50米跑,他的學習內容是手扶柵欄走;其他學生運球跑,他的練習內容是原地運球;其他學生投擲,他的練習內容是上下拋接。輪到他考核的時候,體育教師還組織全班學生給他加油鼓勁,這個學生沒有自卑,其他學生也沒有歧視,這就是“正能量”營造出來的精彩。
三、社會需要正能量
一個案例所產生的效果是可以延伸的,單就劉冬同學而言,在他的日后成長中已經具備了足夠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決心。一種“正能量”也是有傳遞性的,通過趙老師的引領,該班級在日后體育活動中也形成了互敬互愛、彼此協作的良好氛圍。試想,這樣的不斷持續,不斷延伸,不斷循環與影響,師生共同成長,我們的社會也一定會從中受益。我們是教育工作者,身從小事做起,心也要保持“大教育”觀念。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或許是本篇案例帶給我們的最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