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欽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518055)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積極心理的培養
宋文欽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518055)
各抒己見:細品近期熱點 直面評頭論足
編者按:“各抒己見”子欄目是《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一個“窗口”,既可讓大家看到對雜志已發文章的反饋(特別是與原作者文章觀點不同的見解),也可讓教師們看到我們雜志還沒關注到的“熱點”或“冷門”,但卻有著實用和研究價值的話題。
何為積極心理學?我們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宋老師認為,由于在目前的體育教學中,研究學生心理的文章很多,如何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研究較少。而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就是積極心理,所以以積極心理學作為突破口展開研究,特別提示大家要利用體育學科的競爭性特點和獨特的學科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那么,在我們的體育課中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體驗,讓體育教學能朝著《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希望達到“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去發展,那是一個很現實的研究課題。宋老師給了我們一些提示。雖然“提示”沒有提及“積極心理學”對體育教師的影響及培養價值,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并不妨礙引發我們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和積極的實踐探索。

廣東宋文欽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相對消極心理學提出來的,它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傳統的心理學關注少數心理有問題的人,而積極心理學關注大多數健康正常的人。傳統心理學更關注人從不健康走向正常,而積極心理學更關注人從正常走向健康和幸福。
積極心理學研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積極的主觀體驗,二是積極的人格特征,三是積極的社會環境。積極心理學這種獨特的研究取向,自提出以來就以一種銳不可擋之勢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受到了師生們的普遍歡迎。
體育是一項揭示人類動物性最深刻、最具感性的文化活動,它具有顯著的競爭性特點。體育的競爭區別于其他一切形式的競爭,它是人與人從肉體到精神的直接對抗,最能直觀反映出參與者情緒的變化,體育運動與情緒變化有緊密聯系。體育教育是以體育項目為載體的育人活動,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體育教學效果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心理情緒的積極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激發學生的正能量是體育新課程改革進行到今天我們不容回避的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極其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對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研究中發現,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能拓展到瞬間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智力、社會協調性等。據此觀點,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進行積極情緒下的體驗活動對運動能力、身體的靈活性、技能的掌握、參與愿望、交往與合作,甚至是創造力的提升都有積極的作用。
體育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參與性,不僅是身體的參與,還有心理的參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積極調動、精心設計是激發學生積極情緒的必要手段。身體機能的喚醒、情緒的調動是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
1.準備活動應關注身、心兩個方面的調動。課前準備活動是學生身體機能預熱提升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積極情緒建立的關鍵手段。
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體育學習只有準備就緒的身體是不夠的,積極情緒的獲得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喚醒的身體是學習開始的物質準備,積極的情緒是學生學習活動真正開始的標志,準備活動不可不關注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
2.讓體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充滿樂趣。體育新課程強調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強調學生學習的愉快體驗,課程設計注重趣味性,教材處理注重游戲化。目前,小學教材游戲化的比例超過50%以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培養積極的情緒,在積極的情緒下進行體驗。學生的學習過程總伴隨愉快的體驗,積極情緒得到進一步強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采取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設計,選取學生喜歡的學習內容,在內心留下愉快的感受。通過愉快的體驗,產生想練下去的積極愿望,有助于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
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良好關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后者則指的是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
1.在體育競賽中確定自我、悅納自我。心理出現問題大都是因為對自我認識偏失造成的,參與活動和與他人交往是學生有效認識自我、了解他人,形成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手段。體育課程提出培養健康的人,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人。
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征是其他手段所不能及的。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身的審視與反思,自我意識的對象是人本身。體育作為教育的特殊形態其主體是人自身,客體也是包含了精神和物質(肢體)的人體本身。通過體育活動,學生在群體性活動中,懂得人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每一次成功都是自我與群體協作的結果。
在障礙性游戲中,學生通過克服自然環境,從而實現自我,彰顯自我,超越自我,擺正自我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在競爭性游戲中超越人的本能,激發人的潛能,展示自我價值。學生在激烈體育對抗活動中樹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從而接受自我、悅納自我。
2.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格特征。當前,互聯網的高度發達,以及學生年齡呈現出來的個性特點,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沉浸在虛擬的交往活動中,阻隔的身體和閉鎖的心理造成學生現實生活中缺乏真實交往與合作,彼此缺乏信任,從客觀上說,他們處在焦慮不安和不幸福之中,對生活失去信心,沒有理想和信念,生活目標不明確,表現出消極心理狀態。消極心態往往伴隨著失望、喪志、抑郁、頹廢等不良心態。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將影響其健康成長。
據研究,人的大腦與肌肉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興奮可以從大腦傳遞給肌肉,產生相應的肌肉收縮。相反,運動時肌肉的收縮,也可傳遞到大腦,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消耗人長期積聚的不良情緒,為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公開的、合理的發泄口。體育活動讓學生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讓積極心理特征的形成成為可能。
3.在情緒體驗中強化積極人格特征。充滿激勵氛圍的體育教學環境能讓學生個體在群體中獲得尊重和自信。青少年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在交互式的活動中逐漸接受自我、確立個人生活目標,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從而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積極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要從幫助別人開始,要想獲得幫助需從主動幫助別人開始。幫助別人可以是兩眼相對的一個鼓勵、微笑,可以是別人完成練習后的一個掌聲,也可以是成功完成一個動作后的一次握手。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學生主動去關心同伴,主動向同伴表達善意、傳遞溫情。
基于群體層面的積極社會環境,主要研究創造幸福的環境條件、創造力的體現、培養、發揮等社會環境因素。積極環境是培養學生積極心態的重要因素。當學生們的周圍環境和師友提供了最優的支持、激勵和選擇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這些學生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方式。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積極良好的人文、物理環境,對學生積極心態的形成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1.換一個角度來評價。我認為評價不是為了發現缺點而是為了發現優點。傳統觀點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評價是自我在群體中受肯定或者否定的具體體現。肯定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心理,產生積極的情緒。積極、正面和建設性的評價能強化學生對團隊的認同,讓學生產生堅定的信念,激發學習的熱情,從而發揮正向遷移或積極的作用,如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快樂、生命意義等。
反復否定性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心理,從而產生消極的心態。消極的心態和充滿激情、進取的體育氛圍格格不入,它對生命活力的張揚,對生命激情的點燃,都是有害而無益的。有時,挫折之所以不會讓人永遠消沉,是因為我們堅信前面還有希望,而反復的、經常的負面評價會讓人對自我產生懷疑,對未來失去信心,從而產生消極情緒。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和學習。執著、挑戰、熱情、奉獻、激情、愉快、自豪、信賴等都是以樂觀為基礎的。樂觀的態度可以通過教育形成,長期的不良刺激將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堅持從好的發展方向來看問題,遇到挫折時,堅信失敗是暫時的,在歸因上往積極方面思考,在結果上堅信下一站就是勝利。
2.通過成功體驗走向幸福。傳統教學中“偏、難、繁、舊”的教學內容和機械枯燥的訓練方式,很難讓學生有成功感、成就感,難以激發出學生積極的情緒。成功感能讓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心態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這個世界,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適的教學階段目標,讓學生通過努力完成任務,從而產生成功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幸福感。
3.營造相互欣賞的學習環境。相互欣賞能讓人獲得自信,獲得幸福的自我感受,這種感受會受到外界特別是同伴的影響。引導同伴相互欣賞,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引導學生關注自我變化,關注欣賞、感恩、快樂、友愛,用積極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別人,讓每位學生都在善的環境中相互影響,用善激發善,用溫情培育溫情。
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體驗主觀幸福感、感受學習活動本身的快樂。引導學生與自己的過去感受比較,肯定從消極走向積極的過程。關注體育教學中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積極情緒,并加以肯定和贊賞,讓個體在這個群體中感受到幸福。
[1]任俊,葉浩生.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