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翠麗



內蒙古自2009年啟動國家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先行敢試、大膽探索,破除城鄉藩籬,認真總結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試點經驗,經過一再提速,僅用三年時間,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就在草原生根,在戈壁開花,惠及近800萬城鄉居民,繪制了一幅逐步消除城鄉差別、人人平等享有養老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老有所養”的宏偉藍圖,
一、內蒙古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發展歷程
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2009年10月,我區10個旗縣(市、區)啟動首批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0年試點范圍擴大到21個旗縣(市、區);2011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從促進城鄉發展的高度統籌謀劃,結合實際,出臺實施意見,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同步開展,擴大到61個旗縣(市、區);2012年7月8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村舉行了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人社廳薩仁廳長出席并講話,標志著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工作全面啟動。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80.3萬人,參保率95.7%;60周歲以上領取待遇人數189.6萬人,發放率為100%。2013年基金收入44億元,累計結余58億元。
二、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并軌的現實意義
早在十多年前,我區各地就積極探索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分別開展了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從試點的情況看,各地在制度建設、經辦服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更加顯著地暴露出由于城鄉制度分設帶來的待遇不均衡、流動性不適應、城鄉不銜接等問題。
由此,我們明確地意識到推進“新農保”和“城居保”城鄉統籌已成為必然趨勢。所以,在總結新農保試點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自行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結合實際,重點就兩項制度合并實施的可行性進行了反復論證。從制度設計、統籌城鄉發展、業務經辦能力、城鄉居民權益、制度持續發展性等10個維度綜合考慮,同時賦予其不同的權重,反復討論了合并實施、分別實施的利與弊。經過嚴謹的分析,我們得出了科學可靠的結論——由于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在基本制度和主要政策上較為一致,在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居民流動性加大的新形勢下,將其并軌實施,在制度上有利于減少社會保障制度的“碎片化”, 制度的公平性增強;效果上更能夠適應城鄉居民的流動性,縮小城鄉差別,而且有利于提高農牧民待遇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管理上也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因此,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將兩項制度合并實施,把城鎮非從業居民和廣大農牧民納入到統一的養老保險體系中,為城鄉居民提供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障。
統一的、全覆蓋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鄉二元化界限,使得社會養老保險向著城鄉一體化轉變,朝著社會公平邁進,標志著我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初步形成,這不僅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區黨委、政府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舉措,對于落實“8337”發展思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內蒙古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本經驗
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使得內蒙古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成為自治區覆蓋人群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社會保險制度。
(一)突出民生理念
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自治區黨委、政府連續四年把這項工作列入為群眾辦“十件實事”之一。試點過程中,堅持向重點地區傾斜,優先將“三少”民族自治旗、貧困旗縣、革命老區納入試點范圍,讓困難群體優先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各地加大工作投入,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明確了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年度目標考核體系,下達了目標任務,保證了試點工作順利開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圍繞目標,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周密籌劃,形成了合力推進的格局。
(二)創新制度設計
在與國家指導意見總體保持一致的基礎上,自治區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創新,力爭讓“城里鄉下都一樣”,制度設計突出了四個方面的特點:
1.增設繳費檔次。合并實施后,在“新農保”100元至500元繳費檔次的基礎上增加了5檔,統一為100元至1000元10個檔次,由參保人在多檔中選擇,以適應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需求。這樣設置,群眾容易看清楚、算明白,彈性更強,也便于管理。對重度殘疾人、城鄉低保戶等繳費困難群體,由政府按100元的標準為其代繳養老保險費,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特殊群體的照顧。
2.增加政府補貼。國家規定,政府對參保人員繳費給予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的補貼。為了調動廣大居民的參保積極性,鼓勵參保人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我區規定繳費檔次每提高一檔增加補貼5元,最高補貼75元。這比“新農保”最高50元的補貼標準提高了25元。
3.提高養老金待遇水平。我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國家55元基礎養老金基礎上增加5元,為每人每月60元,其中,對70至79周歲的每人每月另加10元, 80周歲及以上的每人每月另加20元。
4.鼓勵長繳多繳。為鼓勵參保人長期繳費和多繳費,參保人選擇200元及以上繳費檔次并且累計繳費超過15年的,每多繳1年,基礎養老金提高2元。
部分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在上述自治區實施意見的基礎上又適當增設了繳費檔次,增加了政府補貼,加大了對特困群體的傾斜力度,完善了長繳多得、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
(三)注重經辦管理
三分政策七分經辦,為規范經辦管理,我區統一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規程,對經辦業務各環節提出具體操作程序、標準和要求。各級社保經辦部門進一步細化經辦工作規程,規范業務行為。建立了城鄉居民參保信息庫,數據集中管理。對于參保對象的摸底、登記等基礎工作,要求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并與公安數據進行比對核實,嚴格審核殘疾人、低保戶等特殊人群的參保資格。各地也進一步理順經辦機構,在增人增編的同時,通過抽調業務骨干、公開招聘、招募大學生服務基層項目人員等方式充實了經辦力量,形成了“旗縣有機構、鄉鎮有社保所、嘎查村有專人”的三級工作網絡。如通遼市開魯縣為社保局增加10個工作人員編制。又選聘23名大學生志愿者協助工作,還增編31人組建了12個鎮(場)勞動保障站,為開展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全區組織各類業務培訓,形成了“自治區級骨干培訓為主導、盟市級普及培訓為主體、旗縣專項培訓為補充”的三級培訓體系。
(四)提供高效服務
信息化是提高經辦工作水平的根本出路。為此,我區把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作為工作重點來抓。服務平臺建設到哪里,信息網絡就延伸到哪里。自治區制定建設方案,通過立項,安排專項建設經費,完成信息系統軟、硬件項目建設。依托“金保工程”專網,建立自治區級集中管理的數據庫。目前,全區102個旗縣(市、區)及所屬鄉鎮已全部接入自治區“金保工程”專網,實現了“自治區——盟市——旗縣——鄉鎮”四級聯網,全面支撐經辦工作,在為工作人員精細管理提供必要手段的同時,也為參保人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
(五)廣泛宣傳動員
自治區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參保氛圍。
1.明確宣傳內容。自治區制定了宣傳提綱,制作了帶有政策問答、待遇測算、參保流程、宣傳圖片、標語口號的宣傳品,為各地提供“模版”,指導開展宣傳活動。
2.拓寬宣傳渠道。我們動員各方面力量,點面結合開展宣傳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制度全覆蓋之際,我們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舉辦了制度全覆蓋集中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內蒙古電臺、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北方新報、內蒙古晨報頭版重點報道了這次集中宣傳活動,形成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3.豐富宣傳形式。參加內蒙古電視臺新聞聯播每周政策解答、內蒙古電臺行風熱線訪談、自治區政府的門戶網站在線訪談等欄目。為了面向不同人群做好宣傳工作,我們還制作了城鄉居民制度全覆蓋的紀念郵折和宣傳海報。赤峰市多年從事農保工作的老同志在工作之余,撰寫了75萬字長篇電視小說《鄉村夕陽》,作品清晰勾勒了農村養老保險發展歷程。
四、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并軌之后的工作要求
實現居民養老保險城鄉統籌和制度全覆蓋只是自治區在“全民老有所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偉大征途上邁出的第一步。仍存在保障水平偏低、年輕人參保積極性不高、基層公共服務薄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制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進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機制,將是我們的長期任務;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建立繳費激勵機制,合理引導符合條件的居民持續繳費,需要我們做長期、細致的工作;提高管理服務水平,高效便民,深入研究制度發展的方向和深層次問題,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把這件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辦好辦實。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