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奇

實現“六個老有”是老齡工作的目標,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而這其中,老有所養是核心,是其他“五個老有”的前提和基礎。
廣義的養老服務業是一個系統產業,包括老年機構養老、老年健康產品、老年文體教育、老年旅游、老年房產等等。本文所提養老服務業僅指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或特殊需要照料的養老機構,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包含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產業。
一、內蒙古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一)未富先老、無備而至
直到2011年,內蒙古的GDP才突破一萬億元,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能夠投入到應對人口老齡化領域的財政收入還很少;而截至2010年底,內蒙古的人口老齡化比例就已經達到12.7%。所以,內蒙古“未富先老”的形勢非常嚴峻。
(二)階段性特征明顯
內蒙古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生育政策與漢族聚居區有一定差別,加之蒙古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較大的一個民族,因此內蒙古的新生兒的出生率要相對高于一般省區。同時,隨著改革開放各項政策的落實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內蒙古依托自身的資源、氣候、區位等優勢,大力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外來資源落戶內蒙古提供了大量優惠條件,這就吸引了眾多其他省區市人口大量遷移并落戶內蒙古,在近30年的大遷徙過程中,內蒙古的人口結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造就了其老齡化發展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是1985年。從1986年開始,內蒙古人口出生率開始緩慢回升,增長幅度也不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開始同步呈現下降趨勢。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出生率為21.2‰,死亡率為7.2‰,自然增長率為14‰;2000年人口出生率為11.9‰,人口死亡率為6.1‰,自然增長率為5.8‰;2010年人口出生率為9.3‰,死亡率為5.5‰,自然增長率為3.8‰。根據低、中、高三個方案預測結果可以推斷,全區總人口數在繼續增長,但增長的幅度卻在不斷降低。據統計,內蒙古的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已接近東部人口大省,遠遠高于西部省區。
(三)高齡化、空巢化比例較高
所謂的高齡化,就是指8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重,空巢化是指獨居老人占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重。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經濟、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牧區,人均壽命均有大幅度提高。同時,內蒙古靠近北京、天津等城市,眾多年輕人通過上學、就業等方式遷出內蒙古;而內蒙古經濟的發展雖造就了呼包鄂“金三角”地區,但相比較而言,其他盟市均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人口流動性上屬于輸出型。特別是在農村牧區,大量年輕人走出村莊,走出牧場,走向城市,直接導致農村牧區甚至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鎮都以老年人居住為主,很難找到年富力強的年輕人。
內蒙古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2%的盟市共有6個,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大多集中于內蒙古中東部,值得注意的是,這6個盟市的人口總數占到全區總人口數量的65.7%,其余8個盟市僅占34.3%,由此可見,內蒙古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有短期內“重災區”集中爆發的可能。
(四)農村牧區養老形勢更加嚴峻
內蒙古幅員遼闊,人口居住集中度較低,直到2010年,人口突破百萬的盟市僅有9個,近半數人口仍分布于全區102個旗縣區的11159個嘎查村當中。與城市、城鎮相對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比較,農村牧區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幾乎為零。而另一個更讓人揪心的現實是,當前留守農村的居民過半為60歲以上老年人口,因此,農村牧區的養老壓力將會更大,解決農村牧區養老問題的形勢和任務也會更艱巨、更困難。
二、內蒙古老齡事業發展“無備而至”
“無備而至”是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連輯對內蒙古老齡事業發展的概括,意指內蒙古人口老齡化的應對準備工作還沒有具體開始,老齡化就已經到來,且氣勢洶洶。
以內蒙古老齡工作的職能機構為例,內蒙古自治區老齡工作委員會的主任由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兼任,副主任由自治區副主席兼任,下設辦公室掛靠自治區民政廳,辦公室主任由民政廳廳長兼任,配副廳級專職副主任一名,辦公室僅為正處級單位,編制更是少的可憐,只有7個。而各盟市老齡辦普遍為2—3人,旗縣幾乎沒有專職老齡工作人員。這樣的機構設置與東部發達省區甚至個別西部省區相比都很落后。隨著老齡化形勢的不斷加劇,社會各界對做好老齡工作已經形成統一認識,但是這樣的機構設定幾乎不可能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也很難滿足應對內蒙古老齡化的需要。
三、內蒙古老齡產業發展滯后
這里講的老齡產業是宏觀上的概念,即包括老年養老、老年文體教育、老年產品等內容在內的大老齡產業。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這個信號對老齡產業帶來了很好的發展預期,可以肯定,國家、自治區將在發展老齡產業上祭出一系列政策動作,老齡產業的發展前景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但前景歸前景,現實卻是殘酷的,內蒙古老齡產業的發展幾乎可以說是空白。截至2012年,內蒙古還沒有一家正式登記的、專業的老年醫療護理機構、老年人心理輔導中心和老年關懷臨終醫院,老年人特殊醫療供給均由各綜合性醫院承擔,專業性、人性化服務水平較低;專項老年基金寥寥無幾,盡管注冊登記了1700余個老年人協會,但據內蒙古民間組織管理局調查,經常性開展老年工作的比例還不到20%;全區有各類老年學校66所,其中老年大學僅為22所,平均每個盟市還不到2所,且大多是黨委老干部部門直屬管理,普通老年人很難參加老年學校的學習、娛樂;老年用品市場發展滯后,與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及日益旺盛的消費意愿和消費需求形成了明顯反差,突出表現為生產老年產品的企業少,老年產品品種單一、設計簡陋、功能局限、無法迎合當代老年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專門以老年人為客戶對象的商店或者專柜非常少,老年人休閑場所不多,缺乏為老年人提供專門服務的機構;電視等媒體中的老年人專題節目也比較少,僅有的一些欄目還經常充斥著醫療保健用品推銷,老年人的媒體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還有就是社會各界用于扶持建立老年心理服務組織和服務網絡以及購買心理關愛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心理疏導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嚴重不足。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