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梅


一朝轉變 終身己任
如果說,園林綠化是城市美容師,那么,草原生態修復就是草原的診療師、營養師。在這方面,蒙草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翹楚。
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草)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和信園綠化有限公司。1994年,大學期間通過開花店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的王召明毅然選擇了和自己專業聯系比較緊密的城市綠化作為二次創業的切入點,成立了蒙草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和信園綠化有限公司,并將“和、信”文化作為立足之本,明確提出了“內和、外和、自身和”和“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取利”的“三和三信”經營思想和企業文化理念。
鑒于當時國內城市園林綠化所用草坪大多依賴于進口,耗費水資源嚴重、維護成本較高的情況,王召明產生了將具有抗旱、耐寒、耐鹽堿等特性的蒙草植物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的想法。隨即,他籌措資金組建研發團隊,成立了獨家以原生態本土鄉野植物修復當地草原為理念的研究機構,開始組織對本土鄉野植物的引種馴化和種質資源積累等工作。經過幾年發展,至2008年,蒙草先后引種馴化160多種具有抗逆性的本土植物,通過引種馴化、培養、繁育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走出實驗室、走下苗床,走向市場。并在草原生態修復、礦區生態修復、鹽堿地治理與改良、節水園林等領域大量應用。
轉變是全方位的,也是徹底的。從園林綠化到草原生態修復,蒙草做了許多嘗試和努力:從園林綠化理念到草原生態系統修復理念的轉變;從野生鄉土植物馴化繁育到草原生態修復技術和種質挖掘技術的轉變;從園林綠化單一產業鏈運營模式到生態系統修復、土地立體利用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的轉變;從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到扁平化管理模式的轉變;從單一的產業平臺到多家企業聯手打造生態產業聯盟平臺的轉變。最終,蒙草成為一個以草原、礦區、鹽堿地、荒漠等自然環境生態修復以及節水園林綠化建設等為主業,致力于打造生態產業平臺的最佳運營商。
核心技術 成就專家地位
蒙草擁有國內領先的草原生態系統研究實力。先后成立抗旱植物研究院,荒漠地區生態研究所,鹽堿地改良研究所,草原生態研究院,北京園林蒙草鄉土植物研究院等國內一流的生態環境研究機構。吸納了中國草學會原理事長云錦鳳、著名抗旱植物研究專家王林和、園林專家高秀梅,草原生態專家紀大才、邢旗等人加盟。在多年的科學研究和實踐中,研發了野生植物馴化、繁育、制種技術,節水抗旱園林綠化技術,生態修復集成技術等核心技術。
在業務體系方面,蒙草業務已涵蓋生態修復,節水園林,生態牧場,蒙草種業,現代草業幾大領域。
光芒在身 不忘回報社會
秉承“建設美麗中國、助推生態文明、用綠色夢托起中國夢”的企業使命,蒙草要做“中國草原生態修復與節水園林專家”。成立10多年來,蒙草在業務成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先后獲得“中國生態建設貢獻獎”、最佳環境貢獻上市公司、安永企業家獎,福布斯中國上市潛力企業第50強等榮譽稱號,同時公司董事長王召明還被評為CCTV年度經濟人物。
光芒在身,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不忘回報社會。
蒙草,作為“播撒綠色、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使者,2013年,與中央電視臺聯合發起了大型生態主題活動“小草行動”。通過講述小草、草原、生態圈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故事及理念來喚醒社會各界對生態的重視保護、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以實際行動自覺地踐行生態文明,讓綠色夢成就中國夢。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構建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機制,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該公益活動得到了政府、NGO組織、學術機構、企業單位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在引導人們選擇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積極、理性、深入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上獲得了共鳴。
打造品質 成就“美麗中國夢”
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內蒙古也作出了“建設北疆生態屏障的發展定位”。重任在肩思奮進,2013年,蒙草與本富牧業聯合發起,匯聚了30多家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社會團體等,成立了生態產業聯盟。作為國內生態產業模式探索和實踐的先行者,其旨在于,“以草原生態修復為基礎,致力于打造草原種質資源開發——生態修復——現代牧場建設運營——綠色養殖加工及新能源應用——新牧區建設”為一體的生態產業平臺,將草原生態修復從單純的綠化種草轉向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綜合草原生態文明建設。
隨后,“草原生態系統研究院”在蒙草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草原生態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簡稱草原生態產業聯盟)的技術平臺載體。
此外,蒙草還建立了草原種質資源庫,為發展畜牧業、保護生物多樣性、改良退化草地、建植人工草地、提高畜牧業生產力、生態建設和中草藥藥材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蒙草時說:“你們的思路很好,要繼續努力。”這對蒙草是再重不過的責任啟迪。未來,蒙草將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為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