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近期央行出臺和醞釀一系列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3月14日,央行一紙通知下發到支付寶、騰訊手中,緊急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以及網絡虛擬信用卡,隨后央行醞釀的對第三方支付新規在網上被曝出。
市場普遍分析認為,此次叫停是因為動了銀聯的奶酪。背靠央行,并且是國內唯一合法清算組織,中國銀聯這些年備受“壟斷”的指責。2013年2月25日,執行了近10年的刷卡手續費開始調整。餐娛類、一般類、民生類商戶刷卡手續費費率降至1.25%、0.78%、0.38%。線下POS機嚴格執行著發改委的這一規定,但將線下業務變為線上業務的二維碼支付則繞開了這層監管。由于線上支付領域沒有統一定價規則,支付寶憑借其存款優勢給出的價格更低,而微信“殺入”線下更導致手續費可能降至0。“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別說贏得市場,就是生存都變得越來越困難。”業內人士不無憂慮地指出。
2013年,余額寶僅僅用了200多天時間,資金規模就突破了2500億元,用戶數超過4900萬戶,就連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天弘基金也一躍成為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銀聯總裁時文朝苦惱不已,“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中國銀聯躺著掙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中國銀聯一夜之間開始‘裸泳。”2月21日,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發表博文直言不諱,“余額寶是金融寄生蟲,應取締。”
二維碼等支付方式本質上是用線上方式來做線下收單業務,自然,銀聯的利益將會受到極大沖擊。支付寶、騰訊所推出的條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產品,需支付的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幾乎完全被架空了。所以,二維碼支付打亂了收單市場現有的市場格局。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余額寶等動了銀聯的奶酪不言而喻。
那么,央行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又是動了誰的奶酪?
當今中國金融業最熱門、最有活力的領域之一,就是互聯網金融。在這個領域,一大批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支付和其它金融活動中,利用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機遇,正在把中國金融系統的改革和創新都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從其定義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往傳統金融業態滲透,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了根本影響。
央行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業務,攪亂了阿里、騰訊、中信銀行的計劃。很多批評人士認為央行是在遏制金融創新,打壓新生的互聯網金融,維護傳統銀行和銀聯的舊的利益模式。“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如是說。原本,阿里、騰訊分別與中信銀行合作的虛擬信用卡即將上線。同時叫停的還有二維碼支付,這是更為致命的一擊。阿里和騰訊此前已為此不計成本地燒了數十億元。
那么,央行叫停虛擬信用卡等業務,其真正用意何在?在金融領域,創新生生不息,風險在所難免。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央行官員透露,“叫停虛擬信用卡、二維碼支付業務,并非封殺互聯網金融,更不是為了保護銀聯的利益,主要是出于目前法律體系下,風險防控的監管要求。”支付寶、微信所推出的二維碼支付實質就是O2O業務,它打通了線上、線下間的藩籬。該業務很難界定是網上支付,還是實體支付,凡此種種,給監管方帶來了不少障礙。
“猶如任何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互聯網金融充滿風險,因此需要有監管。”有識之士指出。如何才能將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在最佳水平?金融領域沒有零風險,因此金融風險也不是越小越好。認為金融風險越小越好,會誤導人們去追求一個不存在的目標。極端的自由主義思想所造成的危害,歷歷在目。以為市場具有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忽視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導致風險過大,風險失控,這當然不是金融風險的最佳水平。歷史上多次發生的股市災難,金融風暴,金融危機,給廣大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巨大沖擊與創傷,甚至至今尚未撫平。
余額寶是當下從普通大媽到金融大佬都關注的焦點,“到底余額寶會不會被取締?”大家莫衷一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表示,對于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肯定不會取締,并鼓勵和支持這種創新,但部門之間的協調監管需要加強。這應該是這次央行加強金融監管的真實用意之所在。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監管缺失,監管主體和監管規則不完善,在監管上不統一;二是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周小川指出:“現有的政策有的不全面,個別有漏洞,有的地方競爭上不一定公平,這都會通過改善來促使健康發展。”
毋庸置疑,互聯網金融觸動了中國傳統金融業的奶酪,而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也必將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這種奶酪之爭的演變一方面取決于監管體系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取決于對市場經濟競爭公平性的尊重,同時,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忽視,那就是政策的透明度。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