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董榮奎

一、增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
30多年來,內蒙古主要農畜產品有大幅度增長。但是就整體而言,農牧業開發程度低,土壤、空氣和水源的污染也較輕,具備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條件。今后相當一個階段,農牧業生產的目標和任務應該從產量增長為主轉向穩定產量提高質量并重,特別要注重產品安全,增加綠色農畜產品,提升農畜產品加工增值能力,疏通綠色產品輸出通道,把內蒙古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的新型基地。
實施這一戰略的路徑是:政府科學規劃宏觀指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牧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及農牧戶為經營主體,以金融保險、倉儲物流、科技服務為支撐,共同營造產業和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推進原料生產、加工增值、流通銷售各環節全面發展。
(一)政府科學規劃宏觀指導,企業積極配合
推進玉米、馬鈴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場保護建設、旱作農業等10個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啟動建設小麥、大豆、生豬等8個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促進科研部門、農業院校和生產基地結合,轉移成果,提高主導產業的產能和質量。
政府采取專項補貼、種養大戶獎勵,種養大縣獎勵、貸款貼息、項目支持等辦法,扶持龍頭企業、聯戶經營、專業種養大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
(二)政府優先扶持主要農作物和畜種改良
劃撥專項資金改良肉羊、肉牛、細毛羊、玉米、小麥、馬鈴薯等品種,引進培育肉用型牛、肉用型羊、細毛羊、玉米、小麥、馬鈴薯專用品種。繼續用專項補貼鼓勵種養企業、農牧場、農牧大戶積極推廣主導品種和配套技術,依靠科技進步,增加農畜產品供給。
二、發展精深加工,增加綠色產品產能
全區已經具備一定的農畜產品加工轉化能力,綜合加工率達到52.3%,牛奶、羊絨等加工業保持國內領先,肉類、糧油、馬鈴薯(蔬菜瓜果)、飼草飼料和特種生物資源(沙)六大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大型骨干企業起到突出支撐作用。今后應該調整結構,扶持龍頭,突出重點,發展精深加工和特色產業,擴大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產能,淘汰部分落后產能。
(一)政府調整規劃有保有棄,扶持重點龍頭企業
中小企業在平等競爭中重組兼并轉型升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用價格和品牌優勢整合資源淘汰落后產能。政府重點扶持肉羊、肉牛、馬鈴薯、飼草飼料、有機果菜等加工產業;重點發展已經獲得認證的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國家級的著名品牌、自治區的名牌產品。
(二)引導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合作組織建立緊密的利益聯接機制
企業在發展中摸索出不少聯系農牧戶的好模式:扎蘭屯奇佳兔業公司統一建設養殖場,提供種兔、飼料和技術服務,由養殖專業戶承包養殖,解決了加工企業和養殖戶訂單難兌現、產品質量不一致等問題,企業和養殖戶雙贏,養殖戶一個養殖車間平均收入10萬元以上;內蒙古草原萬旗畜牧飼料公司吸納農村勞動力百十多人,安排下崗職工59人,帶動115個草業種植戶增收200萬元;博天糖業察右前旗分公司,帶動9個旗縣糖農17000戶,每畝甜菜純收入800—1000元;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采取“反租倒包”、“聘農為工”等模式,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生產資料入股、轉移就業等形式參與產業化經營分配;內蒙古賽諾牧業科技公司實現了“牧民增收、環境改善和企業發展”的夢想,牧戶為企業提供草場、棚圈、受體母羊、勞動力及合格產品,賽諾公司為牧戶提供種羊、移植胚胎、雜交羔羊、飼料配方、飼養管理技術等全方位服務;“賽諾模式”下羊群可實現2年3胎,繁殖率達到150%,比傳統模式提高近1倍,每只母羊的效益增加約450元。
龍頭企業發展離不開廣大農牧戶和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必須和農牧戶、專業合作社合作共贏,推廣這些成功的模式,建立種養業、加工業和銷售業的聯合體是龍頭企業做大的不二選擇。
三、 質量安全需要綜合治理
(一)改革現有監管體制
國務院已經把多頭管理的食品安全職責整合,組建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明確由農業部門負責農產品源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預計自治區和盟市一年內可以完成職能整合,建立和國家體制相對應的機構。食品監督管理部門要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建立讓生產經營者真正成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有效機制,充實基層監管力量,落實監管責任。
(二)建立健全各類產品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機構與制度
建設綠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本地優勢特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健全檢驗檢測機構,完善檢驗檢測制度,對種植業、養殖業的生產、加工、儲運、流通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管,保證質量安全,保護名牌產品聲譽。
(三)繼續推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加強證后監管,建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逐步實現主要產業和主要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程可追溯。
(四)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區域大氣、土壤、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認為不適宜特定農產品生產的,提出禁止生產的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農業主管部門要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區域生產、捕撈、采集食用農產品和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禁止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農業生產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體廢物,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獸藥、農用薄膜等化工產品,防止對農產品產地造成污染。對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獸醫器械,實行許可制度。
(五)利用媒體宣傳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普及食品安全常識
涉農企業、社會和消費者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讓企業知法守法自律經營;讓社會力量監督企業;及時通報揭露違法違規農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鼓勵消費者參與食品監督,維護自身權益。
四、龍頭企業需要不斷創新
當前產業化經營普遍存在以下幾個不適應:分散的小農戶、小牧戶提供的農畜產品原料和現代加工業的要求不適應;加工流水線要求不間斷原料供應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產能力,降低人力、管理成本,而農牧業生產的季節性不能滿足大機器生產的這種要求,大部分肉類加工線利用率不超過三分之一;大型企業要求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而目前很多龍頭企業制度仍沿襲家族式指令管理,不能充分發揮管理層和科技人員的創造性、能動性;企業缺乏制度創新,產品創新;現行金融體制嫌貧愛富,農牧業投入效益低、抵押擔保難、資金周轉慢,不被金融企業所重視。
在這種背景下,龍頭企業需要通過制度創新集聚資源、改造資本結構,由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通過制度創新提高管理水平,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塑造馳名名牌,通過創立品牌擴展發展能力。
龍頭企業協會要組織行業調研,建立重點龍頭企業經濟運行調查體系,完善重點龍頭企業認定檢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要建立信息收集和發布平臺,為決策服務,為會員和農牧戶服務。協會要溝通龍頭企業和金融界的聯系與合作,為銀企對接建立經常性的渠道。協會要組織專家學者認真研究農牧業產業化和各行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追蹤分析國內外市場動態,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建議。
五、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化解企業資金缺乏困局
(一)政府出臺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金直接進入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改變單純依靠銀行貸款的融資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建議開展龍頭企業直接發行企業債卷的試點,工商企業、民間資本可以直接購買龍頭企業債卷,和企業共擔風險共享利潤。
(二)降低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土地流轉、金融信貸的門檻
鼓勵推廣包商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經驗:對客戶企業進行ct式檢查,作出正確診斷,依據企業經營情況、還貸能力、信譽程度等評估市場風險,決定是否發放貸款。既解決了優秀企業在資產抵押擔保方面的困難,也避免了金融機構的風險。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
責任編輯:張莉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