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近幾年,隨著我國惠農惠牧政策的實施,畜牧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然而受傳統經營理念的限制,呼倫貝爾畜牧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仍然偏低,如何依托資源優勢,面向市場,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是今后一個時期亟待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呼倫貝爾牧區畜牧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呼倫貝爾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在“三牧”方面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加強科技創新,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強化畜產品質量建設,畜牧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畜牧業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
近年來,隨著國家惠牧政策的逐步增加,呼倫貝爾市也加強了對牧區的政策、技術、項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牧區畜牧業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的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畜群、畜種結構更趨合理,牲畜良種化率、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12牧業年度,呼倫貝爾市牲畜存欄1830萬頭只,其中牧業四旗牲畜存欄524.6萬頭只,包括大畜65萬頭(牛53萬頭),小畜(羊)459.6萬只。較最高峰的2005年的604.3萬頭只下降13.2%,但畜群結構更趨合理,大畜占畜群比例由2005年的8.8%上升到2012年的12.4%; 2012年牧區四旗動力機械達到60萬千瓦,較2010年的48萬千瓦增長25%,極大地促進了牧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二)牧區的經營模式逐步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隨著畜牧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經營體制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呼倫貝爾牧區相繼組建了眾多的經濟合作組織。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牧區共注冊合作組織311個,流轉草牧場1142萬畝。在經營模式上出現了大戶帶貧困戶、連戶經營、合作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經營模式,生產要素進一步向規?;藴驶彝ド鷳B牧場方向轉移。截至2011年底牧業四旗1000只羊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達到741個,500只羊以上的養殖場達到2680個。以合作組織為載體的經營模式正逐漸成為呼倫貝爾畜牧業的發展方向。
(三)主要畜產品產量顯著增加
隨著畜牧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畜產品產量也大大增加,這成為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0年呼倫貝爾市牧業四旗肉類產量完成7萬噸、鮮奶產量完成44萬噸,分別比2005年提高17%和17.6%。2012年全市肉產量為24.8萬噸,其中牧業四旗為7.3萬噸;全市鮮奶產量完成134.4萬噸,其中牧業四旗為45萬噸。
二、呼倫貝爾畜牧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困難
(一)生產經營粗放,組織化程度低
盡管呼倫貝爾各級政府開展了疫病防治、畜種改良、優良牧草選育等工作,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疫病防治普及較好以外,其余技術應用較少,靠天養畜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自然災害頻繁,抗災能力弱,生產很不穩定,生產效率低下。專業合作組織盡管數量較多,但規模小,服務功能較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甚至有的只在生產經營的某一環節上進行合作,難以實現“產供銷、牧工貿”一體化的目標,畜產品銷售時,數量眾多的小牧戶以極小的份額分散進入市場,難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交易成本高,交易方式落后,市場談判力量有限,牧民收入較低,所以很難形成規模養殖,畜牧業轉型升級乏力。
(二)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少,畜牧業產業化程度低
畜牧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工業做堅強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業龍頭的帶動。然而呼倫貝爾牧業四旗百萬元以上銷售收入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共21家,其中乳品加工企業11家、肉類加工企業10家,基本上都屬于小規模、低水平經營,大量的畜禽產品還是以原始鮮活產品外銷,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也較弱。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形成,未建立起自身的原料基地,公司+ 基地+ 牧戶的運作模式并未形成,也未形成訂單生產,企業與牧戶通過中間商是純粹的買賣關系,優質優價和保護價沒有得到真正實行,畜產品銷售始終處于由市場擺布的局面。
(三)牧區畜產品缺乏知名品牌,優質不優價
畜產品有了知名品牌,就會產生品牌效益,品牌的無形價值就向畜產品轉移,然后通過市場流通使畜產品升值,使得農民完全有可能在畜產品數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增加收入,從而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然而呼倫貝爾牧業四旗,無品牌銷售的肉羊占銷售總量的六成,其中包括無品牌銷售的胴體和分割肉;有品牌銷售的肉羊僅占銷售總量的四成,其中絕大多數為初加工的羊肉卷,企業各自使用并不知名的自有品牌,品牌效應以及畜產品的深加工都還沒有深入地開展起來,使得呼倫貝爾天然畜牧業的優質產品并不優價。
(四)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牧區地處偏遠,缺少城鎮依托,在交通、通信等方面都不如人口較密集的農村。據調查,牧民對牧區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近年來,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不斷加大,各級地方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牧區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在牧業生產方面,永久性棚圈建設、牲畜飼養和草料貯備設施建設、拖拉機、打草機、擠奶機、剪毛機等,畜產品運輸、加工、倉儲、銷售等設施建設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三、加快呼倫貝爾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措施
(一)創新家庭牧場模式,實現牧戶標準化生產
隨著現代化畜牧業的不斷推進,規模養殖的比例不斷增加,但大多數牧戶由于資金不足、技術有限,已不適應形勢的變化,急需找到一種適宜的經營模式供牧戶選擇,因此要充分發揮合作組織的作用,建立健全牧戶、合作組織、企業之間的利益聯接機制,提高畜牧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畜產品的市場化水平。借助牧區合作經濟組織,創新家庭牧場模式,加快草場流轉進程,推行畜牧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在統一的合作組織框架內提高畜種品質,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對接大市場的能力。endprint
(二)做大做強畜牧業龍頭企業,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畜牧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工業做堅強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業龍頭的帶動。采取招商引資和壯大現有企業相結合的辦法,把現有的龍頭企業做強,同時培育支持有發展潛力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做大。促其盡快成為競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另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瞄準國內外知名畜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做大做強,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并且要做響畜產品品牌,提高畜產品價格,現代畜牧業最終要走向品牌化生產,要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安全生產,提高畜產品品質、開拓國內外市場,充分利用呼倫貝爾草場資源豐富、無污染的優勢,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樹立一批在省內外叫得響、有影響的畜產品品牌。
(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村金融體系
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需要大量投資,僅靠牧區的財力難以完成,所以,各級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加快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首先要加大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牧區交通、飲水、電力、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牧民建造暖棚、儲草等設施,購置打草機、拖拉機等牧業機械,政府應給予更多的專項補貼。其次,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職能,拓寬其業務范圍,引導農業銀行加大對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引導新型金融機構快速、健康地發展。創新金融擔保機制,探索保單抵押和畜禽圈舍、活體抵押等貸款方式,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為畜牧業經合組織、養殖場戶提供貸款擔保。構建畜牧業政策性保險體系,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逐步構建政府投資為引導、農民和企業投資為主體的多元投入機制。
(四)注重牲畜品種質量的提升,提高個體生產性能
呼倫貝爾市對牲畜品種改良、動物防疫、飼草料調制、飼養管理及牲畜棚圈建設等實用技術進行了一定推廣,牲畜個體生產性能有了一定提高,但與國外畜牧業發達國家相比,在牲畜品質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隨著畜牧業先進科技的普及、牲畜個體品質的提升空間很大。呼倫貝爾牧區主要牲畜品種有呼倫貝爾羊、蒙古牛、三河牛、西門塔爾牛、荷斯坦奶牛等,其中呼倫貝爾羊和三河牛作為首選品種,呼倫貝爾羊已經初步形成了原種場、擴繁場、擴繁戶三級繁育體系,國家已經實施了良種補貼政策,目前重點提高供種能力,計劃牧業四旗每年提供1.5萬只特、一級種公羊。三河牛是我國1950年開始人工培育的地方良種,目前存欄大概10萬頭左右,80%集中在海拉爾農墾系統,還沒有廣泛推廣,三河牛最適宜的推廣空間就在呼倫貝爾市的牧業四旗,而牧業四旗80%的牛還都是當地低代雜交的土種牛,如果牧區80%的牛都變成三河牛的話,據估算可以在產肉量不變的情況下,少養將近1/3的牛,這對于減輕草原生態壓力,提高牧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