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襄先生并不『承認』自己是書法家,但他的書法卻有著很多『書法家』都沒有的風神、氣度。他曾多次為友人書,從遣詞造句,到構思落筆,可謂精心竭力。這每一件作品,不僅提供了書法審美的范本,還記錄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更承載著王先生與友朋間的深厚情誼。
1992年春節,王伯身邊的很多晚輩都獲得了一件意外珍貴的禮物,就是每個人名字嵌在聯語之中的王伯墨寶。
我獲得的字聯是:本固邦甯寧有日,介爾景福福無疆。壬申元旦試筆大吉,暢安王世襄撰句并書。
王伯當年交給我時說:“你這兩個字真不好嵌進去,費了老大勁兒!”為了授贈人查找便利,王伯還特親寫了出處說明:“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介爾景福”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小明》“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這么一副聯,滲透著情感和文化縱橫,此為王伯人格人品之一斑。
——薩本介 北京榮寶齋書畫鑒定家
1991年9月,由我、田家青、舒乙與馬未都共同倡議發起的中國古典家具研究會決定在剛剛修復的北京什剎海智化寺內舉辦一次古典家具展覽。展品及經費都由會員提供,王世襄、朱家溍及史樹青等大收藏家都拿出了藏品。這次歷時兩個月的展覽是有史以來國內民間的第一次的古代家具展覽。開幕前,我請王世襄先生題寫了這幅展標,作為展廳迎面屏風上的題目。雖時過境遷,但仍能顯出王老當年雄健堅實的筆力。今日觀之,令人追憶當年小眾精英們收藏探究古典家具時的那段寂寞時光。
——張德祥 著名古家具收藏家、鑒定家
1994年嘉木堂搬遷新址舉辦明式家具展覽,邀請王世襄先生親臨香港主禮開幕儀式。先生來函答允并囑催詢出入境文件事宜。
展覽期間,王先生建議我為展覽撰寫圖錄。回京后更寄來四言銘文,并不勝其煩翻譯成英文讓筆者看懂。王先生的贊賞與鼓勵,成為嘉木堂對家具質量要求精益求精,以及日后舉辦展覽必同步出版圖錄的動力。
——伍嘉恩
著名明式家具收藏家、香港嘉木堂主人
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不素餐兮》曾獲“遼寧文學獎”,據說當年評審會上,九個評委都投了贊成票,好幾個評委還強調了一句:這書名題得真漂亮!似乎說若不是這書名,能否投贊成票還不一定。這書名當然題得漂亮,不僅書法好,那枚“暢安”白文小印也鈐得讓人喜歡。
記得暢安老為我題寫“不素餐兮”書名是在2001年11月。那年我去北京開會,想拜訪王世襄先生,于是請楊仁愷和晏少翔兩位老先生給我各寫了一封“介紹信”。楊老與王老過從甚密,晏老同王老兒時就要好。有了這樣的關系,那天王老不僅熱情接待我,還在約好的時間里讓夫人袁荃猷下樓到院里接我。那一年袁老已82歲,背駝得很厲害。她等在院里接我,讓我深感過意不去,而她卻直說:“就得我來接你,怕你找不到的。”
王老當時居住在迪陽公寓,“儷松居”客廳很大,但卻堆得滿滿,到處都是東西,畫案、條幾、書櫥、木榻、書籍、葫蘆,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見我進來,王老從他那最有名的花梨木獨板大案邊站起,將木榻上堆的書和衣服推到一邊,騰出地方來讓我坐了。他一邊收拾一邊說:“東西太多,太亂。”我環視一下,見他的客廳確實有點亂,完全沒有一般北京的大教授、著名學者客廳里的那般堂皇和井然。畫案邊是一個條幾,幾上放著菜板,菜板上還放著一個炒勺。都說王世襄是位烹飪家,也只有在這樣的人家里,炒勺才有上得廳堂的資格。木榻后橫七豎八地放著長把懸瓠和亞腰葫蘆,再就是一堆一堆的典籍,完全一派“書似青山常亂疊”的情景。
那天的儷松居,陽光很好,紋絡細密如老葫蘆一樣顏色的花梨大案上灑滿暖意。王老穿著一件對襟的深灰色毛衣,臉上掛著端正平實、親切慈祥的笑容。談話間不時從客廳的陽臺上傳來打磨之聲,王老告訴我說,那是他請朋友給一件范制葫蘆筆洗髹漆。隔著畫案,與王老聊了許多話題,葫蘆、竹刻、鴿哨、飲食,這些都是我所喜歡的。我那天正好還帶著臺灣版的《竹刻鑒賞》,于是讓王老在上題了字。
臨別時,我鄭重地請王老為我即將出版的散文集《不素餐兮》題寫書名。他愉快地答應:“過后我就寄給你。”回到沈陽不幾天,王老給我寫的“不素餐兮”就寄到了。打開一看,如簪花美女般的四字行楷,真是好看極了;一行“王世襄題”行書小字也蒼秀清雅,考究得很。每一字都寫得那么認真,那么富有書卷氣。尤其是署名后所鈐的白文小印,是他最常用的一枚,“鬯安”二字,極富金石味,靈動傳神。《不素餐兮》出版后,許多人拿到書都說王老的書名題得精美,于是我就請人將此題簽制版,宣紙印刷數幅,有朋友搬新居我即裝裱奉上以賀,每每都會說:上許多真跡一等!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尋找我的《不素餐兮》,我知道,他們大約也和當年的評委一樣,多半是為了書上暢安老的那四個漂亮的題字。
——初國卿 著名作家、學者
王先生89歲時,不再出遠門,但他仍時刻關心和惦記著我們工作室的研究進展、修復工作和新家具的打造。那時我萌發了一個理念,打破“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的成見,一反常規,用花梨和紫檀共同打造家具,將花梨和紫檀各自的特長發揮出來。例如花梨有寬大厚實的大板,可做案面,下部用的紫檀墩支撐,如此打造出的大案,體態可以特別巨大,并有特殊的美感和效果。凡能用上這類巨形尺寸大畫案的人,肯定不會是一般人,不僅要有財力、有氣魄,還得有高堂敞軒陳設。我希望將理念傳遞給使用這樣器物的人:世界和社會是由多元支承的。你有再大的成就、再大的氣場派頭,也要有基礎的支撐。故為人應寬厚,處世要豪爽。大案寓示著社會平等的精神。
我把這個設計理念告訴王先生,他一個勁地稱贊說:“這觀念非常好。若打造出了大案,一定給我看看。”
某宮復建花園,將建成時,為配置家具來征求我的意見,并再三強調,修復之后,此處接待的將是超級VIP,各國國家元首、甚至美國總統也可能到訪,所以家具一定要格外珍貴,“貴人用貴物嘛”。時逢美國轟炸伊拉克,我建議:能否換一種思維,就用鐵梨和紫檀來設計打造!貴在相得益彰。美國總統若來,更好,或許能開導開導他,世間強弱貴賤,本能和諧相處,何必非要選擇征服?建議并未被接受。我告訴了王先生,他笑著說,他們哪有這等境界啊!
等到我們將第一件紫檀與鐵梨合用設計的大案做好時,我把照片帶給他看。當時他并未說什么,時隔幾天后他將我找去,給了我一個寫好的案名,內容是:“紫檀架幾鐵梨面,莫隨世俗論貴賤,大材寬厚品自高,相物知人此為鑒。”
那天還有些感覺異樣。30多年間,王先生一向視我為家人,來時不需約,到門口喊一聲“王先生”,推門就進去了,去時一招呼“走啦啊”,他不過“嗯”一聲,這已成習慣。年老后,也從未見他出門接送客人。但那天當我離開時,他說下去活動活動。窗外已是萬家燈火,他隨我從家中一直走進電梯,下樓來到院中,說:“歲數大了,這個案銘中有的字寫的有點兒散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再寫案銘了。我想了想,這個案銘中有‘家青制案,世襄書名八個字,往后你要是打造了認為滿意的、真可稱得上經典的大案,就刻上這個款識吧。”我感受到薪火相傳的鄭重托付,也聽出了信任和鼓勵。
從那以后,我又打造了幾張大案,對其中有幾件也還算滿意,但至今也沒有在任何一個案子上銘刻過這個款識。
——田家青
著名古典家具專家、王世襄先生惟一入室弟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