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李小偉
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金水樣本
中國教育報 李小偉

金沙小學全體學生正在進行啦啦操大課間活動
河南省金水區金沙小學的原一凡每天上下午都會參加學校的大課間活動,經過兩年的堅持,原一凡長高了、長壯了,原本體質較差的他如同換了一個人一樣,每天活潑好動,體育鍛煉積極參加,人變的陽光燦爛,學習成績也齊頭并進。
2012年,鄭州市金水區率先在河南省開展上下午兩個大課間活動,上下午兩個大課間有效地保證了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時間,也讓孩子們在生動活潑的陽光體育運動中健康成長。幾年來,通過校本實施、行政推動、文化引領,金水區所屬54所中小學的陽光體育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孩子們在運動中快樂玩耍,在陽光下茁壯成長,身體和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010年,筆者來到河南省金水區采訪。第一印象就是,金水教育人的體育認識不一般,尤其是一把手教體局局長王珂更是對體育傾注了一腔熱情,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了這樣的局長,金水的體育教育一定會干出名堂。基于這一判斷,筆者對該區一直關注有加,對該區的體育教育寄予厚望。
金水區教育人認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要舉措,也是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千千萬萬學生家庭負責、對社會與民族負責的重要教育內容,還是加強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學生意志、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對青少年良好非智力素質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金水區教育人認為,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是國家對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證,也是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權利。在落實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中,金水區深入貫徹“三個堅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一是堅持把落實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作為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藝術素養、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二是堅持把落實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作為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三是堅持把落實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作為加強學校德育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的有效手段。在“三個堅持”思想的指引下,金水區始終把落實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作為學校體育的工作重點和著力方向。
在這一認識指導下,該區上至區長、教育局長,下至中小學校長,都將學校體育當作是“一把手工程”來抓。學校體育工作會成為了教體局局長的例會,無論全國、全省還是全區的學校體育工作會,教體局局長都會親自出席、聆聽報告、認真學習、部署講話等,在經費保障等方面更是不遺余力、全力支持。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校長、班主任是第一責任人,其中突出校長負責制,把大課間活動作為校長的公開課,將開展情況列入校長的年終績效考核。同時,對于組織不力的學校,對其主要負責人誡勉談話;對于未開展的學校,進行通報批評或按照干部管理權限追究相應責任。
“一把手工程”帶來的正能量就是該區的校長都能夠樹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和指導思想,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金水區每天上午、下午兩個大課間活動的主要做法是從堅持校本實施,推進大課間的課程化;堅持行政推動,推進大課間的制度化;堅持文化引領,推進大課間的品牌化進行推進的。
因校制宜,科學制訂大課間課程的頂層規劃。金水區根據國家課程標準提出的各學段學習目標,結合區情、校情,制訂了《金水區大課間活動的指導意見》、《大課間活動參考計劃表》等文件,要求各校結合師資力量、學生基礎、場地條件、傳統特色等因素,設置各年級技能學習具體目標,科學制訂學校大課間課程的3年規劃。
因時制宜,科學安排上下午大課間的課程環節。按照一節體育課的框架,結合春、秋、冬三個季節特點,金水區合理設置大課間各個環節。每天上下午大課間都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練習重點都是校本教材的技能項目。上午大課間以體育活動為主,加入發展學生力量、耐力、爆發力等素質練習。下午大課間增加部分藝術元素,加入發展學生柔韌、靈敏等素質練習。
因地制宜,科學破解大課間場地的匱乏問題。由于地處省會中心,金水區大部分學校存在學生多、場地小的難題,為確保全體學生同時參與,很多學校想辦法開發了多種活動項目。
金水區學校大課間活動的課程化、制度化實施,為實現大課間品牌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各學校在學校文化的引領下,確定大課間課程的文化內涵,并擇優選取特色項目作為大課間內容,努力打造“一校一品”,更好地激發了廣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升體質健康水平、享受學校文化成果。
近年來,金水區在多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傳承和理清學校體育發展脈絡,逐漸意識到品牌體育文化源于學校的體育特色建設,是“體育文化”與“學校文化”的深入融合。其做法是深挖課程資源,在實現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過程中,提升辦學品位,彰顯學校文化特色,并輻射家庭、社區,對區域體育文化品牌化發展產生影響,凝聚學校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進而形成區域體育文化品牌建設模式。
該區學校體育工作品牌化建設主要依靠其日漸成熟的組織制度、評價激勵制度和培訓制度來實現。其中,組織制度是管理保障,評價激勵制度是動力保障,培訓制度是師資保障、是質量保障。
在學校體育品牌建設、評價制度建設上,該區突出“三多”、“三制”為亮點的動力鏈保障措施。“三多”:一是手段多樣,包括觀摩、展示、評比、測試、獎勵、提拔、網絡、國內外交流等;二是評價多元,包括學生評價、班級評價、學校評價、社會評價;三是獎勵多員,不但獎勵校長,還獎勵教師和學生。“三制”是指展示交流制度,抽測、競賽與責任追究制度,教師提拔制度。以“三多”、“三制”構成的動力鏈觸及全體師生,有效保證了每所學校每個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品牌活動中來。
推進“一校一品”活動,教師是關鍵。為充分調動體育教師積極性,該區在學校中層干部競聘中對一線優秀體育教師有所傾斜,加大提拔任用比例。通過探索系統、高效的培訓方式,建立“教師分層培訓制度”、“教師輪崗交流制度”,提升了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了區域人力資源的公平配置。
“一校一品”活動重在打造體育特色活動卓越品牌。為此,金水區搭建了三大平臺:一是以學校運動會為平臺,培育體育特色活動品牌;二是以區級陽光體育節為平臺,選出體育特色活動品牌;三是以參加社會體育類競賽為平臺,打造體育特色活動品牌。
如今,金水區50余所中小學在教體部門“建一校一品牌,鑄區域大品牌”戰略目標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品牌體育文化建設途徑,已經取得一定成效。逐步成熟中的金水區區域“一校一品”體育文化品牌建設,正在形成獨具特色的一區多品,未來將品品聯合,溝通互助,助推區域品牌逐漸做大做強。
2014年金水區進一步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學校體育工作推進戰略:“不斷推進學校‘一校一品’體育文化建設,加強金水區域大品牌建設,使金水區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常態化、慣性化”。
體育教師缺乏是當前學校體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此,金水區采取四種對策緩解這一壓力。一是在選配教師時向體育學科傾斜。二是采取系統培訓、持續提高的方式,外聘部分體育教師;同時,引進省內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充實學校體育師資隊伍。三是定期邀請鄭州市體育部門選派的優秀教練員到體育特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指導學生課余訓練或直接帶隊,幫助學校提高訓練質量。四是全校同上體育課,使每位教師都成為體藝教師。
強化學校體育,尤其是全校同上體育課,需要對原有體育教師和全體教師進行培訓。該區采取了三種培訓模式:一是定期邀請鄭州市體育部門優秀教練員走進學校,對體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教他們學習訓練領域的新知識、新方法,做到科學訓練、科學管理。二是定期組織各項目教練員參加國家、省、市級業務培訓。幾年來,金水區組織教師先后參加了由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師資培訓班”和河南省體育部門舉辦的“河南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教師暨教練員培訓”等多項活動。三是組織教師走出國門學習經驗,更好地掌握訓練和競賽知識。
體育師資整體水平提升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聚焦課堂、創新形式,為提高教學質量注入活水。課改以來,該區的體育課堂教學研究走出了一條不斷發展、不斷深入的探索之路,形成了具有金水區特色的體育學科教研模式。
如果把教師比作“軟件”,設備設施則是必配的“硬件”。近年來,該區在全國率先為學校研發配備陽光體育器械,助推校園體育活動的質量和水平。2008年,該區本著激發興趣、引導參與的原則,投入100多萬元,為首批12所學校研發、安裝專為中小學生設計制作的新型體育器材——陽光體育聯合器,3萬多名學生受益。2009年4月,金水區教體局舉辦首屆陽光體育運動會,運動會的項目根據小爬蟲、波浪云梯等陽光體育聯合器材設置,引導廣大學生走向操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該區從2006年開始,全面啟動校園場地升級改造工程,截至2009年,先后投入2300多萬元,對市內31所中小學校園場地進行了升級改造,率先在全省將市區所有中小學校園全部建成了塑膠場地。
2010年至今,金水區為19所學校配備了近55萬元的體育器材,投入了1900余萬元進行校園場地建設及維修。2014年,金水區又投入2100萬元為金沙小學、71中學、75中學新建了綜合訓練館和帶有籃球館的綜合樓。
針對學校體育器材成人化,傳統的競技體育項目和器材無法滿足師生對體育教育發展需求的現狀,多所學校引進了科技體育項目,實現了項目和器材的兩項改造。

鄭州龍門實驗學校的學生們正在進行大課間活動
金水區教育人在對學校體育發展的不斷努力探索中,收獲了學校的穩步發展和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近三年來,學生的肥胖率、近視率、心肺功能和立定跳遠等數據顯示,近視率與肥胖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平均肺活量值呈緩慢上升狀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穩步提升。—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