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豪慶徐獻銀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教師進修學校,310020;2.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三小學, 311400)
依據《課標》,構建小學田徑教學趣味課堂
莫豪慶1徐獻銀2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教師進修學校,310020;2.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三小學, 311400)
當前小學體育教材中,田徑占了較大的比重,它在教學中的有效落實,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現階段小學田徑教學中存在幾大問題:第一,教學方法單一,機械地操作使學習過程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大部分教師對小學田徑教材的解讀還停留在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體能與身心的協調發展;第三,對小學田徑教材學習內容、目標、梯度不夠清晰等;基于這些不足,小學田徑教材的趣味教學應運而生,它能有效彌補這些不足(見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小學田徑教材的趣味教學是本著“以趣促學”的指導思想,通過開發教材的功能與價值,實現知識、技能、方法、體能、情感合一,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各種維度的評價,最終實現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該如何有效落實小學田徑教學趣味課堂的構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表1 小學田徑趣味課堂與傳統體育課堂的對比
裴斯泰洛齊(19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認為“兒童體育應符合兒童自然的運動天性”;《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變化之一是“進一步加強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的關注,突出對水平一、水平二階段兒童的基本運動能力的關注”,并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注重引導學生體驗運動樂趣,激發、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參與意識”、“在小學階段,要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體育教學應按難易程度分級分階段進行,先發展一般能力,再發展專門技能”。由此可見,首先,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田徑教材的功能與價值,將教學重心轉移到發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及體能上。“人體基本活動能力既是體能,也是技能”。所以對小學生來講走、跑、跳、投等田徑教材的學習,既是基礎技能,更是體能發展,應當得到全面的發展;其次,小學體育田徑教學應該重點突出體育課的綜合性,在田徑學中做到身體練習、知識傳授、心理體驗三者密切的結合起來,這是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的,這也是與小學體育教材中開發游戲類教材相適應的。
《課標》指導下的小學體育課田徑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要改變把體育田徑教學變成“達標課”、“素質訓練課”的做法。
根據《課標》的要求,水平一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基本的身體活動方法和體育游戲”,所以水平一的投擲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各種投、拋、甩、撇、擲等自然、簡單的動作形式,采用原地、上步,正面、側身,單手(左右手)等形式,設計“甩紙炮”、“打飛機”、“擲輕物”、“打靶”等趣味投準與投遠的投擲游戲,發展投擲能力和快速爆發用力的動作能力。水平一的走和跑的學習,主要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自然走和跑的練習及游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發展靈敏、速度,提高奔跑能力。如,模仿各種姿勢跑、各種路線跑、持不同器物跑、不同距離跑等發展奔跑運動能力的跑。如“抓尾巴”、“黃河長江”、“換物接力”、“老鷹抓小雞”、“迎面接力跑”等常見的跑類游戲方法,提升教學趣味性。水平一跳躍內容的學習應該是學習多種的跳躍方法和游戲,根據跳躍方向、身體姿勢、單雙腳跳、趣味游戲等形式確定具體內容,可采用多樣化與趣味性相結合的練習手段,多設計游戲、情境、競賽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寬松的課堂環境,并借助圖形、小墊子、標志桶、臺階、跳箱等器材,創設不同跳躍任務,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再如,《課標》要求水平三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的學習目標是“掌握有一定難度的基本身體活動方法;達到該目標時,學生將能夠完成有一定難度的基本身體活動動作。如完成后蹬跑、連續縱跳摸高、急行跳遠、各種方式的投擲動作……”。因此到了水平三時,“跳躍”內容的學習應該是掌握有一定難度的跳躍方法,可借助臺階、跨欄架、跳箱、小墊子等器械提高跳躍的高度與遠度,增強挑戰性,提升課堂“趣味性”,如在“連續縱跳摸高”中通過觸摸固定高度的次數,逐漸提升觸摸高度等讓學生不斷挑戰自己,激發學習的內驅力,提高連續跳躍的能力等。而水平三中跑類的教學內容,是以發展學生的速度與有氧耐力為主要目的,采用多種形式的跑類游戲和練習,提高學生練習興趣和奔跑能力。通過改變跑的時間、距離、方向、人數、條件、情景等因素,豐富練習的內容形式,以提高教學內容趣味性和針對性。還可采用組合練習的形式,提高其練習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學生要在體育課中實現心理發展,改變學習方式就更為重要了。作為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應當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來采取有效的學習方式。首先,該年齡段的學生興趣容易轉移,注意容易分散,在教學中就應當強調不斷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同一發展領域和同一練習方式不應當較長時間出現。其次,針對不同的心理發展領域,應采取區別對待的學習方式。如:小學低段以無意注意為主,就應寓教學于游戲之中,像“立定跳遠”就可以運用“雙腳夾易拉罐拋高”的活動游戲,“小蝌蚪找媽媽”的情境游戲,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喜聞樂見的游戲中,通過游戲實現發展學生的彈跳能力、協調能力、認知能力等教材價值,這一過程是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的。因此,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興趣容易轉移、注意容易分散的特征,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應不斷變化。
而小學高段的學生逐步走向成熟,喜歡挑戰與冒險,但興趣又容易轉移,在學習中需要新鮮元素的刺激才能持久,像“耐久跑”可以通過“翻牌游戲”進行落實,即,紙牌上分別有數字“1”至“9”,游戲開始后每位學生每次跑過去只能翻一張牌,且翻拍順序要從“1”翻至“9”,如果第一位學生跑過去翻到的不是“1”,則需要將牌重新蓋回后返回,由第二位學生來翻,直到“1”翻出后才能翻“2”,比一比哪一組能按順序將“1”至“9”全部都翻出來。通過這個游戲,能使學生忘卻疲勞,堅持到最后,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保證了耐久跑的運動量,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小學田徑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三全”評價。所謂“三全”評價就是全過程評價、全方位評價、全員參與評價。“全過程評價”順應了《課標》提倡的對學生要進行發展性評價,是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心理和行為,關注學生的進步的多元評價;“全方位評價”更是體現了《課標》所要求的四個學習方面的評價,即對“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進行評價;“全員參與評價”是指在體育課中要發揮教師、小組、學生的作用,開展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的評價,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使評價確實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手段。
“三全”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田徑的自信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感受進步,同時通過評價,提高學生對田徑教材學習的興趣。因此,要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田徑教材教學活動中,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如,水平二“跳躍”內容學習是以“做出基本跳躍動作”為表現標準,并從次數、頻率、方向、連貫性,逐步提高要求,不過分強調技術規格,評價要點以發展身體的靈敏性、跳躍動作熟練程度為主,情感方面側重于興趣培養與團隊合作。如,水平三教學中,以“初步掌握”為跳躍動作的表現標準,評價以次數、高度、遠度為主要要點,如助跑跳過一定高度障礙,連續縱跳摸高的次數等。在水平三的“協作跑”、“集體接力賽”等跑的練習中,評價學生的群體合作能力和規則意識的養成。
莫豪慶,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江干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小學體育教研員,浙江省教育學會中小學體育教學分會理事、杭州市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江干區“名師”;主持承擔、并參與省、市級課題多項,參與浙江省中小學體育新課程教學規范(學科教學建議)研制和新課程教材教參編寫工作;在省內率先開展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內容、教學建議和教學質量檢測研究。近年來,多篇論文獲得省、市一等獎和發表,在體育學科領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