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樂
摘 要: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也需要同樣的精神源泉。本文通過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如何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群眾路線;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文化建設;建議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在經濟體制改革發展不斷深入的今天,國有企業更加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逐漸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于凝心聚力、化解矛盾,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發展等方面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國上下的深入開展,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如何將“群眾路線”貫穿到推動企業文化建設中,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探討。
一、企業文化的本質與內含
企業文化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一種新觀念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確立,并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不斷深植于員工內心,成為企業員工的共同價值觀,起到導向、凝聚、激勵、協調、約束等作用。從廣義上講,它是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從狹義上講,企業文化重視人的因素,強調精神文化的力量,旨在用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凝聚企業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企業員工為企業和社會發展而努力。
實踐證明,那些成功企業的文化建設之所以能夠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企業文化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能夠最終演化為員工的行為和崗位實踐,進一步激發員工使命感,凝聚員工歸屬感,強化員工責任感,提升員工榮譽感,給予員工成就感。
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知缺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發展面臨內部改革深化和制度創新壓力,承受著外部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沖擊,傳統的企業文化與員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出現了不相協調的現象。領導人員雖然不斷改善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積極主動化解矛盾,努力推動企業發展,但因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認知,在具體操作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觀念守舊,思想解放不夠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經營管理模式的束縛,有些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仍執著于走老路,原有企業文化中一些已經不適應發展的內容未能及時調整、修改、清除,造成企業文化的內部不平衡,無法對企業發展起到穩定與促進作用。個別領導還怕員工的參與會影響企業生產經營,但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就搞形式主義,企業文化最終成為擺設。
(二)急功近利,主動作為不夠
不少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情況,在學習借鑒別人成功的企業文化時,往往只看到經濟效益,便不假思索地采用“移植嫁接”的方式,生搬硬套,簡單模仿,全然不顧企業的實際情況。在發現文化內容出現偏離,不能馬上得到相應的產出時,沒有主動追查原因,便不愿再投入時間和精力。
(三)華而不實,軟硬融合不夠
也有許多領導人員直接把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企業文娛活動與福利活動,或者把企業文化建設套入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的模式,僅重視口號、手冊、服裝等形象戰備的導入,卻忽視了企業文化建設中最根本的價值觀、經營理念的培育。造成表面文章作得多,腳踏實地,取得實效的少,不能對生產經營產生推動力。
三、找準踐行群眾路線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契合點
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迫切要求。而國有企業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身為企業發展“領頭羊”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應當找準、找好踐行群眾路線與企業文化建設的最佳契合點,形成強大的推動力。
(一)堅持以人為本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體到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就是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切實改變“四風”主義,密切聯系企業員工,緊緊依靠企業員工,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廣大員工的支持。在國有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企業領導人員同樣要以廣大員工的根本利益為本,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員工辦企的方針,把員工作為發展出發點與歸宿,將員工的需求與企業的命運緊密結合,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二)重塑核心價值觀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既是黨中央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也是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應該在工作、生活中所要貫徹的。它可以進一步端正和強化領導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政績觀,正確認識和解決在復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各種矛盾,他們才能深入分析和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認認真真地進行查問題、找原因、尋對策,弘揚的企業文化才能被廣大的員工所認同,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的價值觀才能高度地統一。
四、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運用“群眾路線”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孫子·謀攻篇》中講道:知勝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勝”。對于決定企業文化建設成敗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來說,應該在國務院國資委制定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框架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身體力行,做名副其實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帶頭人。
(一)學習借鑒,拓展企業文化的知識面
企業文化滲透于企業的各個領域,可具體劃分為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外顯文化和內隱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唯有深入地了解企業文化精神實質與表現形式,才能夠將其靈活運用,推動企業發展。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通過“照鏡子、正衣冠”,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認知不足,進而通過學習教材、查閱文獻、參與培訓、外出考察等方式,經常性地接受新觀念,不斷地加強學習科學理論、現代管理和企業文化知識,借鑒先進企業好的做法和吸收先進的文化理念,增進對企業文化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的理解,并將“學習-實踐-學習”的方法貫穿到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二)邊查邊改,剔除企業文化的“雞肋骨”
企業文化的建設不但要對傳統企業文化進行篩選、繼承和發展,又要融入時代精神與價值觀,做到與時俱進。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弘揚愛國、艱苦奮斗的傳統企業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摒棄傳統企業文化中的糟粕,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堅持“走下去、請上來”的辦法,深入基層、深入員工,與員工平等對話、溝通交流,廣泛聽取員工的意見建議,真正做到問計于民、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熱情,對企業文化“洗洗澡、治治病”,去除形式主義、教條主義、拿來主義,提煉與企業戰略發展相匹配的特色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呈現旺盛的活力,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信任感。
(三)典型引導,傳遞企業文化的正能量
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抓不著,卻無處不在。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突出本企業特點,利用各種會議、學習載體、網絡媒體等平臺積極向員工描繪和宣傳企業文化,要以最能體現價值觀念的個人和集體為典型,尤其是在平凡崗位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和辦實事、辦好事、體現良好作風的領導人員,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和表彰,通過一件件、一樁樁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廣大員工感受到企業文化帶來的正能量,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同時,要圍繞中心工作,把企業文化理念融入到各項工作中去,通過評先評優、勞動競賽、開門聽意見、文體活動等形式進行宣貫,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作用。
(四)身體力行,帶動企業文化的新發展
企業領導倡導什么、觀念如何,在企業文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言行是一種無聲的號召,是對員工行為的示范與引導。因此,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認真抓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貫徹落實,聚焦“四風”問題,切實改變觀念,改進工作作風,力戒華而不實、讓員工反感的形式主義,達到思想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轉變,為民務實清廉形象進一步樹立的要求,讓廣大員工切實感受到領導人員維護先進企業文化的決心,使其在享受文化成果的過程中形成忠誠企業的自覺,從而將企業目標化為自己的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同心協力、自覺奮斗。
(五)持之以恒,永葆企業文化的生命力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的長期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根據新形勢、新任務而設計推行的企業文化,必然受到舊觀念的影響,員工的行為方式也會受到習慣勢力的阻礙。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制度對企業文化的外部規范與保障作用,要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建章立制”原則引入到企業文化建設,將受到員工認可、行之有效的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制度、流程和具體行為,使員工既有價值觀的導向,又有制度化的規范,在長時間的消化領會、持之以恒地貫徹落實下入心、入腦,使企業文化“軟硬兼備”,永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