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摘 要: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是我國的基本保障制度,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今后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對于我國加快結構調整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就業壓力
1.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我國的結構調整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新畢業的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還不全,不夠完善,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不穩定因素,成為了當前政府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擴大勞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促進發展和保持穩定的重要條件。因為勞動就業和保障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基本體現,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解決就業問題和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是給公民的最根本保障,解決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途徑,也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前提。
2.我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現狀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并把這項工作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當中,對于改善民生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如醫療改革、養老保險改革、土地整改等等。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特殊,農村人口眾多,剩余勞動力也比較多,城鎮農村差異較大,對于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當前我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2.1就業方面
1)就壓壓力大。現在農村收入較低,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勞動力過剩。同時教育體制改革以來,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生投入社會,工作崗位的需求有限,供大于求。造成工作壓力較大。以2013年大學生就業為例,2013年全國畢業大學生超過600萬,加上2012年未就業的往屆大學生200多萬,有超過800萬的大學生等待就業。按全國的崗位需求,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找不到工作。
2)勞動力結構不合理。首先行業就業不合理,有的行業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由于市場不景氣,造成就業難,并有很大一部分下崗。而有些冷門行業則出現用工荒,招不到人。第二勞動力層次不合理。由于大多數進城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沒有專業技術,靠出賣勞動力賺錢,勞動力大量富足。雖然各類技校蓬勃發展,但是技術型人才依然偏少。也造成有的專業用工荒,而有的行業擠破頭。
3)農村進城務工難,勞動條件惡劣。現在城鎮建設加快,城市涌入了大量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工資水平偏低,他們從事最危險、最臟、最累的工作。有的收入水平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2.2社會保障方面
1)農民工工資待遇不高,基本生活難于保障。農村有大量的閑散勞動力,因此造成農民工的工資普遍偏低,同時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國法制不健全,大部分農民工未簽訂就業合同,工作得不到保障。
2)社會保險不健全。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加快,醫療保險的城鎮覆蓋面達到80%以上,但是城鎮職工工傷、失業參保率仍較低,而外來進城務工人員、非城鎮居民、靈活就業人群參保率就更無法保障了。
3)農村社會保險滯后較多。雖然現在農村合作醫療的陸續開展提高了農民的社會保障,但相對來說仍遠遠滯后于城鎮,城鄉差異較大,農村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3.做好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建議
當前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密不可分,那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完善呢?
1)針對就業壓力大的問題。鼓勵畢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或擇業,這方面可以給予一定的財政、政策支持。比如說利息較低的貸款。同時大學生創業又可以吸收一部分勞動力,豐富我國的產業結構。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擴大企業的就業力度。
2)針對勞動力結構不平衡和農村社會保障。加大對農村政策支持,鼓勵農村現代化改革,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新生態農村,一方面緩解農村勞動力,另一方面拉動農村經濟增長,改善民生。同時推進農村社會保險進程,提高社會保險的覆蓋率,保障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鼓勵發展地方技校和培訓機構,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和教育,改善勞動力結構。
3)重視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相對于一些弱勢群體一直得不到保障。比如說殘疾人士、農民工等等。在這方面國家應當加大財政支持,真正關注這類群體的基本生活。以地方為單位做好統計和扶持工作。加大對這類群體的社會保障。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4)加強城鎮和農村聯系。發揮勞動力市場服務職能,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合理導向勞動力流動,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勞動力的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失業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和培訓體制,要積極培育和發展培訓市場,鼓勵各種形式的職業和技能培訓,提高靈活就業、農民工、農村非農就業人員就業成功率和失業者再就業的能力。
5)建立健全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法。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
6)完善就業保障轉接手續。能否順利接續社會保險關系,是就業人員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立靈活多樣、選擇性強、簡便易行的社會保險接續辦法。從實際情況出發,擴大地域的社會保障轉接。
7)融入信息化。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給我們做好就業、社會保障統計分析提供了便利,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普查,尤其農村人口的參保情況,提高社會福利的覆蓋面。社會保險和銀行合作,實現一人一卡,全面提升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快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做好全面的統計入庫,這可以保證他們盡管勞動關系不確定、工作崗位不確定、工作時間不確定、工作地點不確定,都可以享受社會保障,并且這筆保障金可以隨人而流動。
8)加強就業法制建設。嚴格規范就業合同的簽訂,切實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健全立法、執法,做的有法可依,依法辦事。解決勞動者的基本保障。
4.小結
就業與勞動保障是關系民生的大事,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我們不斷的摸索和全社會的努力,因為只有真正解決了人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給予人民最基本的保障,社會才會穩定,國家才會平穩發展,使人民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讓全國人民享受到社會主義的改革成果。
參考文獻:
[1]郭甜.論我國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J].理論觀察.2005年(5)
[2]華迎放、何平.促進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和諧社會與社會保障.2006年(1)
[3]王東進.完善勞動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社區就業健康發展[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4年(3)
[4施華斌、劉硯.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初探[J].勞動保障,2004年(7)
[5]黃金光. 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問題與對策[ J] 中國社會保障,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