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建青,伍志勇,黃小星,黃瑞凝,陳寶田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廣州 510515)
頭痛新一號治療偏頭痛66例
商建青,伍志勇,黃小星,黃瑞凝,陳寶田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廣州 510515)
目的研究頭痛新一號治療偏頭痛的療效,探討偏頭痛病因病機的特點。方法隨機選取偏頭痛患者120例,分為治療組66例和對照組54例,治療組給予頭痛新一號,對照組辨證分型治療。治療3個月后,評價偏頭痛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分別為30,24,10,2例,對照組分別為20,10,16,8例,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7.0%)顯著高于對照組(85.2%)。結論偏頭痛的病因病機主要是頭部多風、多瘀、多濕、多虛,其中多瘀的表現最多,頭痛新一號對偏頭痛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頭痛新一號;偏頭痛;病因
偏頭痛是最常見的頭痛綜合征[1]。報道表明,偏頭痛與腦卒中、情感障礙等多種疾病相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嚴重偏頭痛定為最致殘的疾病,類同于癡呆、四肢癱瘓和嚴重精神病[2]。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多為偏側、中重度、搏動樣頭痛,一般持續4~72 h,常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或活動可加重,休息可緩解。少數患者典型發作前伴有視覺、感覺、運動等異常的先兆[3]。關于偏頭痛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論述頗多,且臨床多辨證論治[4]。陳寶田教授通過臨床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早于16年前已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偏頭痛主要是頭部多風、多瘀、多濕、多虛四者雜合而致,且治療上無需分型而治[5]。2011年7月~2012年10月,筆者再次探索偏頭痛的多風、多瘀、多濕、多虛的病因病機特點,并自擬頭痛新一號進行臨床驗證。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采用2004年國際頭痛學分會第2版《頭痛疾病的國際分類(ICHD-Ⅱ)》中的有先兆偏頭痛和無先兆偏頭痛作為診斷標準[6]。中醫分型按《中醫內科學》分型[7]。排除標準:發熱除外引起的頭痛;經顱CT、磁共振(MRI)及相關檢查以排除顱內占位、腦血管意外、顱內感染、三叉神經痛、高血壓、五官疾病、眼科疾病引起的頭痛;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病,精神病患者;特殊類型的偏頭痛,如眼肌麻痹型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等類型[8]。按隨機數字表法選取在我院中醫科頭痛治療中心門診偏頭痛患者120例,平均年齡(36.91±9.71)歲,首發年齡<50歲;男36例,女84例。其中治療組66例均為混合型頭痛即不分型不辨證的患者,男20例,女46例;起病年齡17~50歲,平均年齡(37.08±9.73)歲;輕度頭痛(不影響日常生活)22例,中度頭痛(影響日常活動與學習)40例,重度頭痛(頭痛劇烈,不能活動)4例;其中有多風表現60例(90.91%),有多瘀表現65例(98.48%),有多濕表現46例(69.70%),有多虛表現26例(39.39%)。對照組54例,男16例,女38例,起病年齡17~50歲,平均年齡(36.70±9.77)歲;輕度頭痛18例,中度頭痛33例,重度頭痛3例;主要分為九型,其中瘀血頭痛14例(25.93%),風寒頭痛7例(12.96%),風濕頭痛、腎虛頭痛、痰濁頭痛各6例(均11.11%),肝陽頭痛、氣虛頭痛各3例(均5.56%),血虛頭痛5例(9.26%),風熱頭痛4例(7.41%)。兩組性別、年齡分布、頭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陳寶田教授經驗方“頭痛新一號”,為正天丸加減而成,具體方藥如下:麻黃、附子(先煎)、細辛、桃仁、紅花、生地、當歸、白芍、羌活、澤瀉各10 g,獨活、防風、黃芪各15 g,川芎、白芷、茯苓各20 g,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鉤藤(后下)、雞血藤各30 g。全部藥材均來源于南方醫院中藥房協定處方。藥已經混合成一包,每日一包,均以瓦鍋為容器,用水量為剛好沒過藥面,煎出約200 mL藥液,每劑煎兩次,合并藥液,早晚兩次飯后分服,連服3個月。治療期間患者均不服用其他同類中藥及治療頭痛的西藥,飲食清淡,忌辛辣及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及飲品。對照組:按《中醫內科學》分型而治:風寒頭痛予川芎茶調散;風熱頭痛予芎芷石膏湯;風濕頭痛予羌活勝濕湯;肝陽頭痛予天麻鉤藤飲;氣虛頭痛予順氣和中湯;血虛頭痛予加味四物湯;腎虛頭痛予大補元煎;痰濁頭痛予半夏白術天麻湯;瘀血頭痛予通竅活血湯。藥物來源及煎藥、服藥方法均同治療組。
1.3 療效判定標準 預防性治療偏頭痛的療程為3~6個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療效標準評定。觀察兩組服藥3個月后偏頭痛發作的頻率、發作程度、持續時間和伴隨癥狀。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持續時間減少>2/3;有效:頭痛有所減輕,發作間隔時間延長,持續時間減少>1/3;無效:頭痛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版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完成本研究整個療程的患者數據將納入統計學分析,兩組總有效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0,P<0.05)。
頭痛新一號為正天丸原方基礎上加茯苓、澤瀉、龍骨、牡蠣,加重川芎用量改良而成,正天丸治療偏頭痛有其理論基礎和確切療效,是治療偏頭痛的安全可靠、有效藥物之一[9-11]。
風為陽邪,易襲陽位,且頭為諸陽之會,位居高巔,三陽六腑清陽之氣皆會于此,三陰五臟精華之血亦皆注于此,“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頭部易受外風之邪侵襲而出現頭痛,《圣濟總錄》曰:“偏頭痛之狀,由風邪客于陽經,其經偏虛者,邪氣湊于一邊,痛連額角”,故頭痛多出現于頭之一側。風性善行而數變,故頭痛時作時止,遇觸即發,病位或左或右,其病且常遇風觸發或加重。風性主動,故頭痛發作時可伴有眩暈,且疼痛性質多為搏動性。
頭為人體之巔,易受砸打撞擊,損傷脈道,離經之血不歸于脈,阻塞不通而痛。頭部為肝膽二經所布,膽經行頭之側,肝經行頭之巔,二經均主疏泄,疏泄失調可產生瘀血;久病入絡,也可產生瘀血。故臨床多表現為頭兩側和巔頂或外傷部位疼痛,固定不移,呈針刺樣或伴脹痛和跳痛,經久不愈。
飲食不節,或勞逸過度,或七情所傷,致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加之厥陰之氣夾脾虛痰濕之氣上逆,故多伴惡心嘔吐、頭暈、飲食不振,濕性纏綿,故偏頭痛一般病程較久。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太陽行頭之后,少陽行頭之側,太陽與少陽為氣虛血少之二經,且頭為諸陽之會,在一身之中屬陽位,血為陰,難以達陽位頭部,又加之肝血虛,故出現眩暈或頭暈。膽為中正之官,與肝相連,附于肝之短葉間,肝與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里,若肝血不足則膽氣虛,出現怕光、怕聲癥狀。
綜上所述,結合本試驗的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偏頭痛的病因病機是由多風、多瘀、多濕、多虛四者雜合而致。頭痛新一號為該特殊病因病機而設。具體方解分析如下:頭部多風,且太陽少陽兩經均為氣血虛少之經,故用羌活、獨活、防風、白芷以疏風,風易夾寒邪,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溫之,黃芪以固表。頭部多濕,以茯苓、澤瀉淡滲利濕,細辛溫化寒邪,合用祛風藥取其“風能勝濕”,生龍骨、生牡蠣以鎮潛其上沖之氣。頭部多瘀,故用活血藥川芎、桃仁、紅花、雞血藤、當歸以活血化瘀,為防活血傷血,合用四物湯以調養之。陳寶田教授重用川芎,常用35 g或更多,以川芎味薄氣雄,性能疏通,能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引諸藥上行頭目,走而不守,直達病所。張元素稱其“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疏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及血虛頭痛圣藥也”。然川芎辛溫,其性走竄,久用可耗氣傷陰,故用白芍收斂之性以抑川芎之過散,用生龍骨、生牡蠣、鉤藤鎮潛以抑制川芎過于升竄。頭部多虛,頭為陽位,居高巔之上,加之久病多虛,用大堆活血藥易伐氣血,故用當歸補血湯以峻補氣血。
頭痛新一號共湊祛風、散瘀、利濕、補虛之效,在偏頭痛的臨床治療上療效顯著。偏頭痛的辨證應抓主要病因病機,方證相應均為可效如桴鼓;而刻意強調原有的辨證分型,療效反而一般,故偏頭痛新的辨證思路在臨床上可加以推廣和應用。
[1]王維治,王化冰.初涉神經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85-291.
[2]李舜偉,丁新生,萬琪,等.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8):694-695.
[3]李舜偉,丁新生,萬琪,等.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8):694-695.
[4]許明,方泰惠,徐立.祖國醫學對偏頭痛病因與病機的認識[J].時珍國醫國藥,2002,13(3):163-164.
[5]謝煒,陳寶田.頭風病的病因病機新觀點[J].江蘇中醫, 1996,17(11):8.
[6]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cranial neuralgias and facial pain[J].Cephalalgia, 2004,24(1):24-26.
[7]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56-263.
[8]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9]胡佳.正天丸治療偏頭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C):66-67.
[10]謝煒,黎婉玲,史國軍.正天丸治療42例偏頭痛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1,24(1): 70-72.
[11]謝煒,陳寶田.新正天丸治療慢性頭痛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1999,18(1):8-9.
DOI 10.3870/yydb.2014.02.015
R289.56;R747.2
A
1004-0781(2014)02-0191-03
2013-06-25
2013-09-19
商建青(1987-),女,廣東廣州人,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腦病方向。電話:(0) 13824423980,E-mail:sssqing87@gmail.com。
陳寶田,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腦病方向。電話:(0)13318879613,E-mail:myway87@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