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超
(山東省鄒城市第六中學,山東 鄒城 273500)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筆者認為要促進全體學生不斷發展,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是關鍵,而和諧高效的課堂應該是讓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是充滿民主的課堂,是智慧挑戰的課堂,更是開放創新的課堂.
對剛學物理的初中生來說,激發對物理的學習興趣,保持他們對科學的求知欲,這是初中物理課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最需要落實的課程目標之一.對具有畏學、厭學情緒的學生來說,尤其如此.把物理課上得有趣些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好的課堂導入就如同演員第一次“亮相”,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精彩的導入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大氣壓強時,筆者先給學生表演一個魔術:在一個空的透明可樂瓶子內加入少量熱水,稍過一會把熱水倒掉,迅速將一個氣球扣在瓶口,過一會,學生看到氣球被吸入瓶內,并且在瓶內膨脹起來,同時,可樂瓶被壓癟.這一導入,驟然激起學生探索的熱情,為進一步學習大氣壓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具有統一性、簡約性和滯后性的特點,實際教學中如果能以教材為藍本,適當進行改造、整合,選擇跟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事例、反映現代科技成果的事例、聯系社會熱點的事例等等一些能讓學生感興趣的生動事例充實到物理教學的問題情境中,勢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內容時,就可以邊播放火箭升空的圖片或視頻,邊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在運載火箭點火升空的過程中,其運動狀態是否改變?是什么力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也可以再提出類似的問題:嫦娥三號探測衛星在奔向月球的過程中,要多次變軌,有時還需要調整運行姿態,這其中涉及到我們所學的哪些物理知識?
將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發展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意識到,高新科學技術不是遙不可及,很多高科技的基本原理就是運用到目前所學的知識規律.這樣,不但拉近了科學技術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中學生處于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有刺激性、有思維含量和想象元素的練習,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思維上的“天馬行空”,既能誘發學生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
例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后,讓學生想象:假如你豎直向上跳起的瞬間,地球引力突然消失,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假如你豎直向上跳起的瞬間,地球自轉突然加速或減速,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據此,你能設想一種不用交通工具而實現免費旅游的方法嗎?
再如學習“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時,給學生提出問題,你能用手抓住正在飛行的導彈嗎?如果能怎樣才能手抓導彈呢?
對于這樣一些問題,學生在感到刺激好玩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問題的挑戰性,因而會積極地投入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能“多想”、“想遠”、“異想天開”,時間久了,學生創新意識就會逐步形成.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隨機的生成過程.教與學的互動與交流瞬息萬變,情況錯綜復雜,隨時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種種偶發事件,需要教師依靠教學機智正確而迅速地做出判斷并妥善處理.
如在講“動能與勢能”時,臨近下課,突降暴雨,學生都向窗外看去,顯然,學生的興奮點都轉移到暴雨上了.當時,如果武斷地打斷學生,把學生的精力生硬地拉回課堂,效果一定不好,于是走到窗前,手指向窗外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雨滴的下落情況,想一想,雨滴在下落過程中,其動能、重力勢能如何變化?機械能怎樣變化?面對學生正感興趣的情境而提出的問題,學生欣賞下雨的情感更投入.他們認真觀察而思考著,這一做法既滿足了學生觀看下雨的欲望,又高效利用了剩余的時間,加深了學生對于動能、勢能和重力勢能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發揮教學機智,巧妙地處理課堂偶發事件,能夠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民主是一種教育原則、教育的衡量尺度和教育政策.民主的課堂是以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形成教學相長、民主和諧的良好學習氛圍為保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為追求的課堂.民主的課堂需要教師經心營造.下面就營造民主課堂談兩點做法.
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要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學生,學生能講的教師決不代替.教師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用耐心、愛心、細心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傾聽學生的心聲.講得好的要大張旗鼓地鼓勵,講得不到位的要進行巧妙點撥,使其感到獲得成功后的喜悅.講得不正確的要耐心地給予糾正,使其感到教師給予的關愛,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言說的自由、沖動與快樂.唯有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彼此分享話語權,方能體現師生人格和地位的平等,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化.
下面是筆者進行“杠桿”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片段.上課一開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和生活體驗談一談對杠桿的認識和想法.有個學生說道:“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學生們都紛紛說這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突然又有一個學生非常調皮地帶著調侃的語氣說到:“他呀!撬動地球儀還差不多”,學生們聽后哈哈大笑.筆者接著提問后面的這位學生:“你來跟同學們解釋一下,為什么你認為剛才的那位同學不可能撬動地球,但能夠撬動地球儀呢?”這位學生漫不經心地說:“地球儀很輕,而地球太重了”.繼續追問“很重的地球真的無法撬動嗎?為什么阿基米德說可以撬動?大家想一想,假如要撬動地球,除了支點,對于杠桿還有什么要求?”,這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很多學生都說:“杠桿需要很長”,還有學生補充說:“需要把支點放在靠近地球的地方”……通過這樣一個暢所欲言的爭論、討論過程,讓大多數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思考了影響杠桿轉動(平衡)的因素,認識到杠桿的轉動(平衡)除了跟所受的動力、阻力大小有關以外還跟距離(力臂)有關,從而讓學生就能夠較好地領悟引入力臂概念的意義,為學生理解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只要學生張開了嘴巴,即使話語不多,有時甚至只是只言片語或者是“信口開河”,也往往飽含智慧的成分.因為學生“無意中”說出的這些內容更加接近他們自己真實的思維水平,反映他們的元認知,更容易在思維能力相近的學生中引發共鳴.因而,及時捕捉學生的這些智慧,并拓展開發成教學素材,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課堂本質就是通過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流程的實質就是由一個個探究活動串聯而成.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始終把學生推向前臺,精心組織學生投入到探究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教師營造的自由活動場中樂此不彼地去探索、去嘗試、去交流、去發現、去創造.
例如,在連接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時,筆者給每個小組的學生提供了以下器材:2只帶燈座的小燈泡,裝有2節或3節干電池的電池盒,3只開關,足夠用的導線.要求學生利用所給的器材組成1個可以讓2只燈泡都發光的電路.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提示或要求,放手讓學生去探索.結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除實現了基本教學目標外,學生還有很多“意外”的發現:有的學生在做實驗時發現兩燈泡并聯時,比串聯時要亮,但不知道為什么;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借鄰組的燈泡,將3個或4個燈泡串聯,從而得出“串聯的燈泡越多,燈泡的亮度越小”的結論;還有些學生因“發現的規律”不同引發了爭論,有學生認為兩燈泡并聯時亮度相同,而有的學生認為亮度不同,有的學生還給大家演示了局部短路的現象;有的學生介紹說跟教師學會了用一段導線檢查判斷哪部分電路開路的方法等等.最初接觸電學就在實驗中有這么多新奇的“發現”,盡管有些學生的表述不很準確,“發現”的規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筆者認為,瑕不掩瑜,這定會給“發現者”帶來濃厚的諸如成功感、自豪感、好奇心、學科興趣等等,同時,對其他學生也會有很大的啟發和引領作用.
課堂需要開放,只有開放的課堂才能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才能有利于學生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才能滿足學生多種需求,也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我們的物理課上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動、主動發展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提供發展的空間,從而使在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物理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開放性是和諧高效課堂的又一特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教學過程的開放需要教師別出心裁的設計,需要教師獨特的教學藝術去激發學生的靈感,更需要物理的內在魅力去吸引學生.為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創造條件,突出學生間的合作研討,營造共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氛圍,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感悟、探究,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同步發展,才能創造出精彩和奇跡.
例如,在“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會怎樣運動”時,有學生提出:按照課本上的裝置做實驗,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往往會偏離斜面而滑不到水平面上.對此,學生找到多種方法進行改進:固定車軸不能左右移動;增加車重或降低斜面的高度或給斜面挖淺槽等等.更令人驚奇的是,有學生提出了認為更好的實驗方案:不用斜面,先將一根彈簧的一端固定,再用小車壓縮彈簧,然后放手,讓彈簧將小車沿水平面彈射出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經過激烈的爭辯和討論后,又對該設計方案進行了補充:為了使小車最初的速度相等,每次實驗時應將彈簧被壓縮的程度相同(比如都壓縮到最大程度)以后放手.筆者猜測,學生可能是在玩有彈簧的玩具過程中受到了啟發,將生活經驗遷移到了實驗設計上,這種實驗設計也許學生還講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也可能考試考不到,但他們能夠想到,本身就是一種創造,這要比做幾道難題的收獲要大的多.
教師要善于拓展課堂空間、開放教學資源,將教學向課堂之外、向學生所處的社區和生活開放.

圖1
如在學習“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通過如圖1所示的圖片介紹汽車導流器的形狀及作用后,讓學生想象:如果修車時,某位師傅粗心地將導流器的上下兩個表面安裝反了,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引發學生對于導流器形狀的關注和思考,促進學生對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的理解.
再如講述人眼觀察物體“視角”的問題時,筆者出示了用手機拍攝的一幅圖片(如圖2所示),讓學生對比觀察月亮和路燈大小,然后提出問題:月球和路燈相比,你感覺哪一個更大一些?這是什么原因呢?從而引出視角的概念.

圖2
教學資源的開放有利于學生發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豐富物理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讓我們從點滴做起,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和總結,構建充滿樂趣,充滿智慧和活力的和諧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