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偉,姜寶法,滿其忠,王 麗,李艷春
學習適應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調整自身以與學習環境要求相符合,適應學習環境的能力傾向。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程度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甚至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后,由于生活環境和學習任務的改變可能導致各種適應問題,部分高職護生的情感承諾、規范承諾逐漸加強,表現出對專業的認同并愿意付出努力的積極學習心理狀態;而部分護生則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或不能適應本專業的學習,產生了學習倦怠和消極情緒,在身心癥狀上表現出較弱的適應性,造成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本研究以山東省萬杰醫學院1年級~3年級高職護生為研究對象,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基本情況,旨在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使其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大學學習和生活。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山東省萬杰醫學院全日制高職高專2011級、2012級、2013級護生共300人(2012、2013級護生在校學習,2011級護生參加醫院實習)。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①一般資料,包括年級、年齡、性別、生長地、文理科、高考分數、家庭結構等;②高職護生學習適應性。
1.2.2 調查工具 應用由周士勤、王崢等編寫的《高職大學生學習適應性量表》,該量表是根據“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的研究結果以及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已開發的若干學習適應性經典調查量表的研究結果歸納出來的,保證了該量表項目信度和效度。該量表使用對象主要為我國職業院校類大學生,共5個維度40個條目,每個維度包含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將每個項目按所處狀態和水平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為5個等級,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狀況選擇等級[1]。其中13個條目為反向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越高。
1.2.3 調查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由調查者統一發放問卷,說明調查目的及注意事項,調查對象自愿參加,匿名填寫,調查者在收集問卷中保持客觀中立態度。
1.2.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
2.1 一般情況 本次研究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8份,有效率達92.67%。其中一年級占42.4%,二年級占23.1%,三年級占34.5%;男生占24.4%,女生占75.6%;文科占36.5%,理科占63.5%;農村占72.7%,城市占27.3%;獨生子女占18.7%,非獨生子女占81.3%;班干部占25.9%,非班干部占74.1%。
2.2 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情況(見表1)

表1 高職學生學習適應性量表得分 分
2.3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比較 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策略方面存在差異。在學習興趣方面,二年級學生得分最高,三年級學生得分最低;在學習策略方面,三年級學生得分最高,一年級學生得分最低。詳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年級 身心健康 學習興趣 學習策略 學習環境 教學模式一年級 28.42±4.46 28.57±5.98 25.03±4.18 26.72±5.77 29.99±3.15二年級 28.01±4.05 30.11±4.82 26.77±5.23 25.96±5.18 28.07±4.39三年級 27.65±4.39 25.86±5.57 28.15±3.82 26.01±4.82 29.16±3.22 F值 0.837 3.382 5.276 1.430 1.401 P>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同專業學生學習適應性比較 文科生的整體學習適應性均高于理科生,尤其在學習策略和教學模式方面存在統計學意義,文科生在這兩方面顯著高于理科生。詳見表3。
表3 文理科學生學習適應性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3 文理科學生學習適應性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文理科 人數 身心健康 學習興趣 學習策略 學習環境 教學模式文科 100 29.53±3.12 29.78±4.91 28.15±3.82 26.89±4.56 30.16±4.05理科 178 28.01±5.28 28.66±5.03 25.03±4.18 26.06±4.48 28.13±5.09 F值 0.226 0.218 2.319 1.430 3.356 P>0.05 >0.05 <0.05 >0.05 <0.05
3.1 高職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總體比較積極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總體學習適應性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教學模式、身心健康得分較高,學習策略、學習環境得分較低。雖然是高職高專院校,高考分數相對本科院校較低,但大學仍是整個社會優秀人才的聚集地,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高于平均水平也是合乎常理。相對高中,大學的社會環境較為復雜,校園社會實踐活動較多,人際交往更為頻繁,對學習的影響也隨之增加[2]。
3.2 進一步深化教學三項改革,在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升學習策略 由表1可知:教學模式維度得分最高,說明近兩年的教學三項改革已經起到初步成效,通過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試方法上的改革探索,學生對現有的教學模式持認可態度。但學習策略維度得分最低,原因可能是部分高職高專學生高考分數比較低,隨著近幾年的生源擴招,生源水平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能力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調動和提升。護理專業是一門系統性、科學性比較強的專業,授課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幫助學生不斷進行系統化復習和總結,輔導員老師要針對大學業余活動較豐富的特點,督促學生合理分配活動與學習的時間,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3.3 加強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學生學習適應性特點有針對性的加強輔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習策略方面,三年級學生得分最高,一年級學生得分最低。高職高專學生經過多年的高中學習,最后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很多學生迫不得已選擇走進高職院校的大門,再加上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進入高職高專院校后,大學一年級新生除了學習之外更多的是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個人的才能在大學校園里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機會,大學的校園生活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時學習的競爭性降低,沒有了相互間的成績比較和分數的排名,因此,高職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在減弱,導致無法運用良好的學習計劃和策略來鞭策學習。針對這種情況,輔導員應加強學習動機教育,提升自我學習內驅力,加強學生的學習理想教育,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開闊視野,培養社會意識、社會責任感,加強職業認同感,結合專業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升學生對護理專業的熱愛和認識,增強專業學習的動力[3]。
研究結果還顯示,在學習興趣方面,二年級學生得分最高,三年級學生得分最低。二年級學生剛入學的新鮮感和熱情感逐漸減退,通過大學一年級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對護理專業的本質和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在大學二年級這一年開始學習他們最關心的專業基礎知識,這個時候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踐課日益增多,學生的學習興趣驟然提升,他們更愿意不斷地攝取更多的臨床知識和經驗,為今后的實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正處于醫院實習階段,每天瑣雜和繁重的臨床工作將當初的激情消磨殆盡,再加上臨床帶教老師沒有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職業價值觀教育,甚至不能夠給予科學的指導,致使實習護生對臨床工作的學習沒有了積極性和興趣。
針對文科生的整體學習適應性高于理科生的現狀,我校已經進行了分層次教學模式并初顯成效。文科生在高中階段學習模式主要靠閱讀和記憶的方式,在記憶方面較理科生占優勢,而醫學護理專業對于高中生來講,醫學知識更多的是需要記憶,因此,理科生普遍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從而出現一些學習不適應的問題。
3.4 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將學習適應性指導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相結合 一方面,邀請系主任、學科帶頭人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進行入學專業教育,讓新生更加清楚自己所學的專業價值,幫助學生端正專業思想,增強學習信心和動力。在大學二年級期間開設一系列的價值教育課程或者講座、班會等,通過視頻等典型事例展示護理工作中的典型事跡,增加新生的專業自豪感和責任感,增強學習動力。對于大學三年級實習期間的學生,學校和實習醫院要建立緊密的教育聯系網絡,針對實習期間學生的心理動態,給予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及生涯規劃教育,幫助他們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是確定大學學習目標并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1]王宇中.心理評定量表手冊[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65-70.
[2]馮廷勇,劉雁飛,易陽,等.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進展與教育對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2):135-139.
[3]羅金鳳,王廣新,楊素華,等.高職大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分析及教育對策[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