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瑋
心理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促進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恢復健康,還可以促進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良好的心理護理要求護士必須具有扎實的護理心理學知識、過硬的心理護理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但目前多數院校《護理心理學》授課仍是理論授課,有的護理院校雖開設實驗課,但實驗內容多為基礎心理過程實驗和心理測驗。護理心理學和其他相關護理學科中所涉及的接待初診病人、共情、傾聽等心理護理基本技能,卻很少涉及。有研究表明,無論是護生還是已經進入臨床工作的護士雖然能夠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將所學的心理護理基本技能和知識應用于臨床[1-3]。為了提高護生的心理護理技能,促進護生自身心理成長,提高護生應對壓力的能力,我院于2013年3月開設《心理護理技能訓練》選修課,學生選課積極,并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教學對象 《心理護理技能訓練》選修課開課時間安排在大學第6學期,選修對象為護理專業本科5年制學生。此時學生已學習了公共基礎課、護理專業基礎課(包括第5學期開設的《護理心理學》),尚未學習臨床護理專業課。授課學時設為28學時,每次4學時,進行7次授課。本次授課對象為我院2010級護理專業本科5年制學生124人,其中女生118人,男生6人,年齡(22.15±0.90)歲。
1.2 教學內容 心理護理技能訓練課屬護理心理學實訓課,內容選擇上緊緊圍繞護理心理學理論體系,既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護理實踐能力,又要提升學生自我心理素質。經護理專家及教學小組成員討論后,以學生選用的教材為藍本,將心理護理技能訓練課的教學內容劃分為兩部分:心理護理基本技能訓練篇和護生自我心理成長訓練篇,具體見表1。

表1 《心理護理技能訓練》實訓內容
1.3 教學方法 為促進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體驗角色的心理[4],提高學生掌握和實際運用心理護理基本技能的能力,本課程在進行科學分組的前提下,采用以情景體驗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具體程序如下。①教學前準備:為保證教學質量,由具有豐富臨床心理咨詢與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主講。授課前由主講教師組織所有授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教學地點設置在我校實驗中心心理實驗室。實驗室內有多媒體教學設備、錄像設備、音響設備以及心理技能訓練物品(如紙、筆、靠背椅、坐墊、眼罩、耳塞、沙盤等)。教室內無固定座椅,場地設計開放,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教學空間和學生的座次。②分組:將選課的124名學生分為4個小班,每個小班30人~32人,分別由1名教師進行授課。在第1次授課時,教師根據授課人數,以學生對紅、黃、藍、綠、紫5種顏色的選擇進行分組。小組角色扮演與討論,以每組5人~8人為宜。對選擇某種顏色人數較多的可進行再選擇,而人數較少的可進行合并。如選擇藍色的人數較多,將藍色再分為深藍和淺藍,學生再行選擇;而對于選擇紫色的僅1人,則可將其合并到與紫色相近的紅色。③情景設置:教師說明本次心理護理技能的訓練主題內容與目標,并將典型臨床案例情景呈現給學生。④情景分析:學生解讀案例情景,并對可能的發展過程和結果進行合理假設與設想。⑤情景表演:以組為單位,按照護士、醫生、病人、家屬、聽眾等分配角色,再按照設想演示案例情景和后續發展的過程與結果,對某些內容(如語言風格訓練、共情訓練等),可借助照相機、DVD等設備對學生扮演角色的過程進行錄像,然后回放,促進學生對自護能力和自我的認知。⑥討論與分享:分組訓練后進行討論,各小組選出1名或2名代表將本組討論的意見和結果進行分享匯報,教師加以鼓勵和引導。課后根據授課內容撰寫個人心得體會或小組收獲。
1.4 考核方式
1.4.1 理論考試 試題分為兩部分:心理護理技能基礎知識、臨床案例分析,由授課教師統一命題。所有選課學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統一考試。
1.4.2 心理護理技能考試 以小組為單位,各組自行設計臨床心理護理案例和情景劇。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角色,將模擬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并進行錄像、制作。對各小組上交作品由兩位教師同時打分,所得平均分作為技能的考試成績。
1.5 教學評價 課程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對該課程的評價。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共發放124份,回收124份,回收率100%。

表2 學生對《心理護理技能訓練》實訓課教學法的評價
3.1 開設《心理護理技能訓練》實訓課的必要性 心理護理技能訓練的教學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臨床心理護理基本技能(包括共情技術、傾聽技術、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等技術)和自我心理素質。通過實驗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心理護理意識和心理護理應用能力。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本門課,其中33.9%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98.4%的學生表示能夠認真地學習本門課,其中60.5%的表示學習態度非常認真。通過學習,90.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臨床心理護理技能有一定的提高;96.0%的學生認為本門課還對“自我心理成長”有幫助,其中32.3%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
3.2 科學分組是《心理護理技能訓練》實訓課的關鍵 心理護理技能訓練課是以學生參與的體驗式教學形式為主,學生的學習活動大部分時間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小組成員的關系融洽,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分享與討論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敏感問題的成分暴露和深入探討,提高學習效果。因此,采用科學的方法分組是本門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根據人際吸引中相似性吸引原理,具有相似愛好、興趣、信念的人容易形成比較融洽的關系。而在眾多的喜好中,以個體對顏色的喜好最能簡單而高效的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因此,本門課采用學生對顏色的喜好進行分組,將喜歡相同顏色的學生分為一組。分組后,各小組成員內部討論自己對所選顏色的感覺、喜好的原因,再與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分享交流成果。這種分組方法,不僅可以將具有相似性格、愛好的學生分到一起,促進心理技能訓練的順利開展。同時,還可以幫助教師辨別出學生的喜好、個性,發現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采取適當措施對個別學生加強關注和引導,防止在心理技能訓練過程中的傷害與被傷害。
3.3 《心理護理技能訓練》課程的性質決定授課方式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 多年的《護理心理學》教學經驗和臨床調查研究顯示,一味單純的理論講授心理護理知識和技能或是“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練習”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并不能掌握心理護理技巧,學生進入臨床以后不知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與病人進行溝通,也使得目前臨床形成心理護理呼聲很高,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的局面[3,5]。本次課堂教學以真實情境下的體驗與實踐為理念,將案例導入、角色扮演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引入教學過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主體元素,將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索、自主創新的新型學習方式。教師則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投入角色、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發掘學生內在潛力。調查數據也顯示,95.1%的學生表示“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其中53.2%的學生表示“很喜歡”;66.1%的學生認為這種“師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感覺輕松、自在。
3.4 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雖然開設《心理護理技能訓練》實訓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①開課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次開課于第6學期,即學生學習完《護理心理學》理論知識后的下一學期。此時,學生尚未接觸到臨床護理課,臨床護理知識和護理意識比較淡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將本門課設置于《護理心理學》課程學習的后半階段穿插進行或滯后,即與某些臨床護理課程同步進行,教學效果是否會大大提高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②教學課時的設置有待改進:心理護理技能訓練需要學生打開心扉自我表達、自我暴露。實踐教學發現,授課時間過短,學生無法打開內心,教學活動難以開展。但時間過長,學生容易疲勞,使教學活動流于形式。教師反映,每次授課以3學時為宜。③教學師資有待進一步提高:本門課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采取案例導入、角色扮演的導入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觀察能力、洞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林巖,盧玉貞,鎮艷.護士實施心理護理的意識與能力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7,22(11):13-14.
[2]敖歡,沈貴榮,劉翠萍.護士心理護理知識、意識及實施現狀的調查分析[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3,49(1):62-64.
[3]王若維,牟善芳.濟南市臨床護士心理護理實施現狀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3):51-52.
[4]張伯華.心理咨詢與治療基本技能訓練[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5.
[5]鄭漫艷,陳靖.溫州市臨床護士實施心理護理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9,22(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