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茜,張 莉,楊 平,汪 晨,秦誠成
全面貫徹“中國夢”是“育才夢”的教育方針,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醫學人才,成為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師面臨的新的挑戰。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通過人文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或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1]。人文素質是醫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未來從事醫療職業應當具備的前提條件,因此對在校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必然要求。通過對遵義醫學院不同專業的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及分析,以期探索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改革的方向。
1.1 研究對象 2013年4月—7月,隨機抽取遵義醫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共303人作為調查對象,年齡(22.27±1.41)歲;男生140人,女生為163人;護理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口腔專業、麻醉專業、檢驗專業、影像專業學生人數的構成比分別為27.4%、46.9%、6.3%、3.3%、4.3%、9.2%、2.6%。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根據有關文獻及專家意見自制醫學生人文素質調查表,在遵義醫學院內隨機發放了60份問卷,進行了預調查并驗證了問卷的信效度??偭勘鞢ronbach’sα系數為0.7 3 0。運 用 多 維 尺 度 分 析 對 問 卷 的 結 構 效 度 見Stress=0.075,RSQ=0.984,可見模型擬合效果較好。矩陣的歐氏距離模型擬合散點圖中見各點基本上呈線性趨勢,無明顯離群點,提示模型擬合效果較好,證明本問卷的編制可靠。調查表包括醫學職業的渴望度、人文精神的認同度、學習人文知識的期望度、目前學校人文課程開設及人文環境的滿意度、人文精神的踐行度5個維度。
1.2.2 調查方法 隨機抽取醫學院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共320人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同時向學生做必要的講解,取得他們支持及配合,以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厥沼行柧?03份,有效率94.69%。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G-POWER計算所需樣本量。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使用Cronbach系數評價問卷的內在信度;通過多維尺度分析法對問卷中每題的相似性矩陣進行分析,評價問卷的結構效度。對問卷各條目的統計描述使用構成比。檢驗水準α=0.05。
2.1 醫學生人文素質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醫學生人文素質調查結果(n=303)%
2.2 對人文精神的踐行度 為情景題,目的在于檢測醫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后能否將人文精神運用于今后的工作中。結果顯示:75.58%的學生選擇在救人的同時積極向上級匯報;22.11%的學生選擇立即救人;僅有2.31%的學生選擇讓他先交費,否則拒絕搶救。對于公費醫療的病人,有93.72%的學生選擇根據病情開藥;有6.28%的學生選擇盡可能用便宜的藥。當病人的朋友提出看一看治療方案時,有95.38% 的學生選擇禮貌拒絕并做好解釋;有4.62%的學生選擇馬上帶病人查閱病歷;沒有學生選擇斷然拒絕。當住院病人突然要求出院時,有37.95%的學生選擇了解要出院的原因,針對性地做好挽留工作;有59.41%的學生選擇既然病人要求出院,告之注意事項,允許出院;有2.64%的學生選擇告訴他醫生不同意,不準出院。
3.1 現狀總結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渴望成為醫務人員,并且覺得這個職業能體現其人生價值,但是近半數的學生希望調換到非醫學專業。經過深度訪談了解到,這與當下醫患關系緊張,媒體常報道醫護人員遭受暴力事件,導致他們感到迷茫、困惑。醫學生對人文精神認同度較高,他們認為人文社科類知識和醫學知識并重。對學習人文知識的期望度高,但是參加學術活動的不多,這可能與信息欄設置的位置欠妥有關,導致信息不暢,同時學生們更樂于接受“仁愛”的崗前培訓,覺得能更快適應臨床工作。在課程設置方面更希望增設醫療事故的預防和處理,同時希望校園里增設人文景觀。從人文精神踐行度方面來看,醫學生關注生命、以病人為本的理念得到了較好貫徹,人文精神體現較充分,但是實際結果和本調查不太相符。我們走訪了多年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并共同分析,他們認為,一是由于遵義醫學院學生長期受到紅色革命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熏陶,因此在工作中能較好地履行人文關懷行為;二是雖然他們還未真正成為醫護人員,對可能遇到的各種復雜情況還不是很了解,但是仍可以從各種媒體獲取一些法律知識,因此還是能客觀和冷靜地處理一些問題。
3.2 對策與建議
3.2.1 更新教育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欲大力推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先樹立正確的觀念,切實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內在要求,缺乏人文素質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醫學教育,是失敗的醫學教育,是培養不出合格醫學人才的[2]。唯有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的人才才不會淪為技術的熟練工。
3.2.2 建立監控體系,加強評估 建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教學和各項工作的評估。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師是關鍵?,F有從事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師應加強知識儲備,彌補知識的空白點,學醫的要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學文的要多懂一點醫學知識[3]。應該本著送出去和請進來的原則,將人文老師有計劃地送出去參加培訓,不定期地把專家聘請進來對任課教師、教育過程、教育內容、教育質量、成績評定等進行監督和指導,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教育教學的質量,從而不斷提高教育實效。
3.2.3 加強學科課程建設 優化課程結構,凸顯人文知識教育[4]。學習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的目的,并不一定在于把握知識的數量,而在于人文精神的積淀[5]。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以實用性為主,把人文課程整合到醫療實踐中去,避免人文科學與醫學實踐的脫節[6]。
3.2.4 在見習、實習等實踐環節中積極滲透人文教育 醫學教學實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重很大,是其區別于其他專業的特點之一。醫學院校應該重視將職業素質(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等)的訓練整合到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以及與病人或者標準化病人的接觸過程中。尊重病人是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其人道之愛首先表現在對病人要盡心竭力地履行道德責任和倫理義務,同時應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選擇最有效的護理服務,為病人解除痛苦[7]。因此,強調讓學生理解病人的處境,而并不是孤立地站在自己的角度針對病例。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灌輸給他們熱愛病人、理解病人、幫助病人的理念。這不僅是知識的學習,也是醫德品質和素質的培養過程。
3.2.5 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如文化名人、思想家、科學家的塑像和名言等,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有組織地開展專題講座、文化講評、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邀請學識淵博、深受學生敬仰和愛戴的大師級專家舉辦人文、社科發展前沿的學術講座和演講;長期堅持社會實踐活動,每年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生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
[1]宋長平.在校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教育,2008,5(3):121-122.
[2]黃萬琪.護理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J].中華護理教育,2009,6(7):308-309.
[3]張亞斌.國外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啟示[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615-1617.
[4]劉萬路.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0,27(5):105-107.
[5]李秋萍.護理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調查及改革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1):1034-1037.
[6]吳茵,李惠玲.《護理人文修養》課程中培養護生職業情感的實踐與探究[J].護理研究,2013,27(9C):3063-3064.
[7]田莉.先秦儒家仁學思想與護理入文素質教育的可結合性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