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繼續向貧困宣戰”,響亮的宣示激起社會的熱望。為何宣戰?如何戰?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格局、工作機制和扶貧產品,已是共識。
于此,還得提出一個問題:創新需要什么?需要做好四個加法。
第一個,思想加思路。
人是靠思想站立的,人因思想而成為萬物之靈。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有思想,就會有力量、有創新、有出路,正所謂“站得高,看得遠”。而對于“思路”,我們并不陌生。思路的本質是人們對前進方向和目標的一種理性思考,是智力、時機和實力相碰撞激發出的火花。
思想是思路的源頭,給思路提供營養和活力,決定思路的性質和方向。我們常常感嘆工作沒有創新,苦于思路沒有突破,很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不夠解放,思想落后于時代。
第二個,視力加視野。
有兩只狼來到了草原,一只狼很失落,因為他只看見了草卻沒見到羊。另一只狼很興奮,因為他知道有草就會有羊。看見草,是視力;看見羊,是視野。這就是視力和視野的區別。
好視力是必須的,看不清眼前也談不上預測未來,但卻不能只看到現象和表面。看山山老,看水水流,看不出美景,看不到本質,就是缺乏視野。視野能超越現狀,使人看到奮斗目標。視野開闊了,才能以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個,能力加耐力。
沒有能力的人做不了事,沒有耐力的人成不了事。
不難發現,同樣的扶貧方式,比如雨露計劃、互助資金、駐村幫扶等等,有的地方不斷完善效果日顯,有的地方舉步維艱半死不活,這里面是否存在一個能力和耐力問題?
改革進入深水區,貧困留下“硬骨頭”,扶貧攻堅戰無可回避,這需要攻堅的能力。區域性貧困非一朝一夕形成,老問題解決新問題還在出現,面對致貧因素的復雜和多變,扶貧持久戰在所難免,這又需要持久的耐力。
能力是鍛煉出來的,耐力是磨煉出來的。能力與耐力相輔相成,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既有能力還有耐力。
第四個,想法加做法。
凡事首先得有個好的想法,“想法”很重要,而“做法”是要中之要。
不妨重溫一下“郵寄磚頭”的典故。
1916年,美國猶他州的小鎮弗納爾計劃修建一座銀行,全鎮人都覺得是個好主意,銀行將是小鎮上第一家磚砌樓房。鎮長買好地,備好圖紙,萬事俱備只差“磚”,這時問題出現了:從鹽湖城用火車運磚,每磅要2.5美元,這個昂貴的運價將讓銀行工程化為泡影。正在束手無策之時,小鎮的一個商人想出了辦法——郵寄磚頭。包裹每磅郵費是1.05美元,每個包裹7塊磚,剛好可以不超重,比火車便宜了一半多。幾周之內,裝磚的包裹源源不斷涌入小鎮。有趣的是,郵寄來的磚和用火車運磚是同一班列車。
郵寄磚頭建銀行,這似乎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這件事被西點軍校作為案例選入了教材,以此教育學員,要有好的想法,更要有好的做法。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我們不需要夸夸其談坐而論道,需要的是改革創新解決問題。既然有方向,有思路,想明白了,就要扎扎實實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