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能在華業務一直萎縮,奶粉業務是其最后的一塊有利戰場,如今恒天然使其最后的高地遭受重創,所以達能才高調索賠。
雖確認為一起“烏龍”事件,但是,該事件的負面影響已經在消費終端高度呈現,涉事品牌的銷量受到重創。
達能認為,“此次事件對我們的品牌聲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我們希望得到一個公正的賠償”。
達能應該是希望借助這次高調的起訴,向外界撇清與恒天然和新西蘭的關系,轉而采用歐美奶源,以此來盤活多美滋的市場。
恒天然達能因賠償 對簿公堂
達能和恒天然終于還是“扭打”到了法庭上。2013年8月份爆發的恒天然肉毒桿菌烏龍事件,使達能在華主要奶粉業務傷筋動骨,損失慘重,市場恢復起來異常艱難。而雙方在賠償談判上意見不合,達能無法接受恒天然7000萬元人民幣賠償,恒天然也無法承擔達能期望中的23億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分析稱,達能在華業務一直萎縮,奶粉業務是其最后的一塊有利戰場,如今恒天然使其最后的高地遭受重創,所以達能才高調索賠。
條件談不攏 對薄公堂
2014年1月9日,法國食品巨頭達能集團對外發表聲明稱,為與恒天然繼續合作設定條件,并啟動法律程序。達能稱,其已決定終止與恒天然公司現有的供貨合同,至于將來能否進一步合作,完全取決于供應商在向達能提供所有的產品時,能否做出承諾,做到完全透明,并遵守最先進的食品安全程序。
達能表示,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公司發出了關于提供給達能的某些原料可能遭受污染的預警。該事件說明了恒天然公司在執行食品行業所要求的質量標準方面,存在缺陷。所以,達能在新西蘭高等法院啟動了法律程序,并在新加坡啟動仲裁程序,為所遭受的損失要求相應補償。
資料顯示,2013年8月恒天然肉毒桿菌污染事件在乳品行業引發巨大地震,包括達能在內的多家企業進行了產品召回。而事件最終被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確認為一起“烏龍”事件,此前檢測出的并非致病菌肉毒桿菌,而是一般不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梭狀芽孢桿菌。但是,該事件的負面影響已經在消費終端高度呈現,涉事品牌的銷量受到重創。
達能旗下多美滋中國新帥BorisBourdin(包博睿)在2013年12月份的媒體見面會上透露,受恒天然錯誤警報的影響,達能集團2013年三季度營養品業務業績下滑明顯,預估這一事件致使其全年銷售額損失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8.90億元),利潤損失2.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12億元)。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同樣受到嚴重創傷的雅培在事件發生后,一直對事件不予置評,觀望態度明顯。而達能成為反應最為激烈的一個。
達能方面除向筆者陳述了事件對達能造成的財務損失,還認為,“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對我們的品牌聲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我們希望得到一個公正的賠償,至于具體金額,由法院裁量”。
而博蓋咨詢總經理高劍鋒則表示,目前達能在華的業務只有休閑食品、飲用水和飲料、酸奶及嬰幼兒營養品,而每一個業務的市場情況都不是太理想,在與國內品牌的對抗中并沒有十分明顯的優勢,而且越來越邊緣化。但是因為中國企業完全沒有競爭力,所以其在嬰幼兒乳粉領域占據很大的優勢,可以說多美滋是其在華最重要的利潤來源,此次事件對多美滋的沖擊,是傷到了達能在華業務的筋骨。
事實上,達能在進入中國后,收購、參股的企業很多,業務涉及面更是十分廣泛,但是近幾年卻不斷退出,收縮在華業務,包括結束與光明乳業、梅林正廣、蒙牛、娃哈哈、匯源果汁和正廣和飲用水等中方企業的合作,最終形成其自稱的聚焦四大核心板塊:鮮乳制品、水飲料、嬰兒營養品和醫療營養品。
據AC尼爾森2012年的統計,2011年多美滋在國內的銷售收入約57億元,而達能嬰幼兒營養品全球收入約42.5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344.27億元),粗略推算中國占達能全球奶粉收入超過16%。
而此番烏龍事件打擊的正是其最為倚仗的嬰兒營養品業務板塊。肉毒桿菌事件后,多美滋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立即從第二滑落至第四,市場萎縮明顯。據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企內部人士透露,多美滋在反壟斷處罰、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及醫務渠道“賄賂門”事件的輪番打擊下,業績嚴重下滑,并出現大量裁員的現象。”而多美滋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則對此明確表示,該公司并沒有裁員。
所以,達能自2013年9月即開始就毒奶粉烏龍事件與恒天然接觸,但是恒天然僅愿意承擔1400萬紐元(約合人民幣7015萬元)的賠償,與達能的期望賠償金額相去甚遠。經過長期的談判最終無法達成共識,并最終對簿公堂。
恒天然失去達能市場
中北藍海FMCG品牌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項目運營總監王子恒表示,從達能的表現來看,或許他也并不是真的希望有一個結果。“達能應該是希望借助這次高調的起訴,向外界撇清與恒天然和新西蘭的關系,轉而采用歐美奶源,以此來盤活多美滋的市場。”
王子恒認為,達能在嬰兒營養品板塊輸不起。事件發生后,達能通過換帥、市場運作,都無法扭轉多美滋下滑的市場趨勢,現在只能通過給多美滋換血,來重新獲得消費者的信任,這才是達能當前最重要的工作。而對于索賠,則并不是關鍵了。
面對達能方面“質量標準存在嚴重缺陷”的指責,恒天然顯得十分理虧,聲稱,“達能的這一行為由2013年8月恒天然濃縮乳清蛋白預防性召回事件引發。恒天然自該事件發生以來一直在與達能進行商務協商,并對協商最終未能避免法律程序深表失望。”
王子恒表示,恒天然不會答應達能的賠償要求,因為它面對的賠償對象并不只是達能一家,很多受到該事件沖擊的企業都在觀望,如果按照達能的賠償標準,也要給其他企業相同的標準,那恒天然根本賠不起。
達能的龐大系統,使其成為恒天然最大的客戶之一。失去達能,也就意味著恒天然失去達能的市場。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目前,恒天然供應中國的奶粉約70%以上用于含乳飲料、烘焙食品、糖果快消品等,用于嬰幼兒奶粉原料不到30%。此次達能與恒天然終止合作,涉及在華業務品牌有多美滋、可瑞康等,但對恒天然出口中國的乳品影響不大。
國外乳品行業觀察家RickeyWard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在全球尤其是中國乳制品需求強勁背景下,恒天然不大可能找不到新買家,“失去大客戶固然不是美事,但乳制品供應不足的現狀讓恒天然有足夠的空白可以填補。”
而這不斷爆發的安全問題,使恒天然的品牌面臨危機。據悉,肉毒桿菌事件后,恒天然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赴華時,希望與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及蒙牛乳業的管理層做一次會面,而蒙牛的高管因擔心雙方會面的消息傳到外面,讓消費者以為蒙牛買了恒天然的原料,所以均婉拒了,只有寧高寧同意在中糧集團的食堂里簡單見了個面。
對于事情的真實性,恒天然方面表示不予置評,但是各方對其敬而遠之卻是不可回避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