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胡建君
作者簡歷:
胡建君,1976年1月生于浙江鎮海。中國美術學院博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手工藝研究方向碩士生導師。
出版著作:《飛鳥與魚——銀飾里的流年》、《我有嘉賓——西園雅集與宋代文人生活》、《中國山水畫通鑒之“超以象外”》、《海上談藝錄之“潑墨真情畫人生”》、《大師藝術教育經典》系列、白描《歲歲壽》等。
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院長方增先語錄:女藝術家群體是有意思的,她們細膩、敏感、生動,或許帶著幾分慵懶,循規蹈矩而又旁逸斜出,她們的作品也常常給人以新鮮的趣味,大的基調總是安寧而美好的。
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之外,
我們還需要鮮花和遠方,目光與喝彩,
將東升西落的平凡歲月,
醞釀出最大的詩意,
讓美好永續,將深情流傳。
目之所及,情之所系,
身邊的一草一木,手邊的簡單取用,
那些遇到的人,唱過的歌,
所有的夢境與現實,歡喜與哭泣,
都可以形諸筆端,奔走眼底,
世界栩栩如生。
昔我往矣,今我來思,
轉眼楊柳青了,荼蘼謝了,
也有風霜拂面,也有荊棘叢生,
而我們如此柔軟,熨帖天地,
心事紛披,卻溫暖如春,
看四時行焉,愿日照長生。
有緣朝夕相處,多年情同手足,
我們相遇,相知,相敬,相惜,
從菁菁校園,到壯麗河川。
歲月靜好,現世安然,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陽春三月,上海大學校園內一場“你若盛開:2014上海大學女藝術家作品展”正在悄然拉開序幕,這次的主題則是以“藝術與慢生活”為線索打開思路,主題靈感借自林徽因的傳記書名,展示上海大學女藝術家們的風采。
在匆忙雜沓、泥沙俱下的現世中,保持自我,保持干凈美好的內心與寧靜雅致的生活方式,并以這份柔軟、從容與優雅施之事業,施之教學,喚起身邊細致的美好,感染周遭的人與環境。因此,展覽的主題“你若盛開——藝術與慢生活”,以方增先對此主題的理解,他說這個題的意境是:帶著女性化的視覺與觸覺,非常符合這個藝術家群體的感覺,慢生活方式養成與世無爭的純粹的藝術,而藝術又給生活增添繽紛愜意的色彩,讓生活節奏慢一點,更慢一點,歸于平靜,歸于內心,歸于自我,與天空大海、與自然山川、與天地萬物對話。
歷史沉淀與積累,上海大學作為上海市屬高校中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女藝術家們,在各個專業領域皆成績斐然。由此,這次以新民晚報特約主辦、上海大學婦女工作委員會與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舉辦了“2014上海大學女藝術家作品展”,正是為了突出上海大學女藝術家們成績與風采。該展項是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4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同時也是為新上海大學組建20周年獻上的一份特別的禮物。
展覽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展廳舉行,開幕日期放在“三八”國際婦女節的前一天,展期半個月,共有37位不同年齡段的女藝術家參加。展覽的特色共分為兩大部塊,一個是“主題展”:是上海大學各專業女藝術家“慢生活”藝術作品的全面呈現,體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主題。另一個是“分展”區域,為美院老中青女教師與學生教學傳承脈絡的展示,可以看到幾代師生在學院中的成長發展,展示安寧有序的美好教學氣氛與卓有成效的教學成果,并將這份榮耀與美好代代傳承。作品形式有國畫、油畫、版畫、書法、裝置、雕塑、陶藝、影像、金工首飾、平面設計、插畫等等,品類多樣,表現豐富,莊諧并舉,動靜相生,充分展現了上海大學女藝術家的整體水平,也將成為海上藝壇的一面獨特旗幟。
參展的女藝術家中有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資深藝術家凌啟寧、楊清泉、湯寶玲、李朝華等。凌啟寧教授曾任油畫系主任,入選過數屆全國美展與中國油畫展,獲獎無數。她的作品以風景為常見,常畫秋樹斜陽、疏林殘雪,有一種深厚的詩意和清涼的思緒,畫幅雖小,分量不輕。楊清泉教授多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大型壁畫創作,部分繪畫作品被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等專業機構收藏。她的作品女性化氣質濃厚,意態舒緩而情致飛揚。湯寶玲教授國畫工筆意筆兼長,用筆瀟灑大方而又細膩溫情。曾榮獲美國Linlihac Fourdation藝術基金獎,在海內外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入選全國美展與上海美術大展等。李朝華教授的作品亦入選多屆全國美展與中國油畫展,并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功底扎實,畫風質樸穩健。
近年來,青年藝術家中毛冬華、丁蓓莉、鮑鶯、王瑛、潘文艷、翁穎濤、周雋等畫家在上海藝壇可謂是嶄露頭角的女性藝術家。毛冬華(毛國倫之女)的作品曾被權威雜志《美術》作為封面展示,她畫高樓大廈、畫外白渡橋、畫城市樂園、畫戲曲人物、畫各種姿態的動物,隨心所欲而又運籌帷幄的筆墨流淌間,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暖意,簡單的生活場景與建筑在她筆下都有一種柔性的美學意味。丁蓓莉的作品富有憂傷的詩意和細膩的才情,讓人想到艾略特的“荒原”或殘忍的四月。在學院派苦苦探索結構和皴法之時,她卻選擇了從風景而非山水入手,在山水圖式上對傳統進行了當下的轉換。鮑鶯的作品富有女性氣質,唯美而詩意盎然,又含著童年的夢想與過往的回憶,安寧清澈而落英繽紛。她畢業后成為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師,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參加本次作品展。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以下簡稱“美院”)國畫系研究生王瑛,從事的是繪事繁瑣、極少有人問津的青綠山水,取法乎上,上追晉唐,下探元明,廣搜博討,從晉唐空勾無皴的“金碧重彩”到兩宋工細巧整的“大青綠”,直至元明之際,淡敷薄施的“小青綠”都一一研習,作品大樸不雕卻又細到極致,更常有一種生動的風勢貫穿畫面,真力彌滿,滿紙清氣。美院國畫系翁穎濤老師的作品充滿溫柔繾綣的女性氣質,功底扎實,畫風細膩,一如其本身的“人淡如菊”。她也出版過《中國古典繪畫技法賞析系列》,成為國畫專業的典范教材。油畫家潘文艷的作品虛幻而又真實,透著一股冷冽的氣質。她偏愛灰色調,畫作中彌漫著一種霧氣籠罩的氛圍,越寫實、越神秘,卻又有著自在的堂皇大氣。
此外,身為上海大學公共藝術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執行主任的陳青教授,在公共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之外,專注于剪紙藝術的都市再生研究,將質樸引入時尚。陶藝家康青的作品,常以植物、石頭等作為創作源泉,作品質樸、靈動而優雅,富有女性氣質與質樸情思,令人過目難忘。首飾藝術家郭新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性的展覽并獲得多個獎項,部分作品陳列于匹茲堡藝術中心、普林斯布畫廊、藝術聯合會展廳。她認為首飾創作貴在創新,走別人未走過的路。史論系的陳紅梅副教授雖為女流,卻喜作大字,書法作品筆力開闊,直抒胸臆,不讓須眉。設計系的章莉莉副教授已出版《公共導向設計》、《城市導向設計》、《視覺符號完全手冊》、《大師藝術教育經典之“陳漢民”》等多本著作,多年來從事地鐵空間設計、視覺導向設計、企業視覺形象設計等項目及課題。
其中地鐵空間設計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投入上海地鐵建設,由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正式發布,多次獲得上海市優秀工程咨詢獎,成果被納入上海市科學技術成果。知名漫畫家、插畫家左君,又名格子左左,畢業于上海大學美院數碼藝術系,在業界負有盛名。曾出版《眼角的那一朵云》、《大肚皮日記》等多種個人繪本。并參與多部文學插畫作品和封面創作,在《萌芽》、《第一財經周刊》等雜志開設個人漫畫專欄。她用繪畫記錄生活,向廣大的讀者們展示了一個平凡卻又可以妖嬈獨自盛開芬芳的女子,被譽為“亞洲生活繪本三天后之一”。上大美院研究生莊穎作為學生代表,不拘泥于工筆之“工”,借用中國傳統線條造型,體現細膩的個人情緒和審美偏好,作品帶有唯美的詩意與飛揚的個性色彩。
著名書畫家方增先先生欣然為展覽畫冊作序。方增先先生曾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美術館館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現任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畫院院長。2013年獲“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著名篆刻家、書畫家陸康先生應邀為本次藝術作品展題字。陸康先生為澳門印社社長、澳門美術出版社社長、文化部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上海書畫院特聘畫師,也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
我作為本次女藝術家作品展的策展人(胡建君)與策劃人,又身為史論系副教授,雖以文畫兼長,但除畫史畫論、白描作品集出版十余部外,卻也小有用詩詞散文寄情,表達藝術想法與感悟。白描宗晉唐,線條清疏平淡、流利宛轉,于空實明快中,見清寧天真之意象。借助此次藝術作品展,祈福世界清寧,歲月靜好,并將這一份優雅、從容與美好流傳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