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朋
餐飲垃圾,也叫餐廚垃圾(俗稱泔水),是剩飯菜、餐桌廢棄物及廚房下腳料的總稱,來源主要是飯店、食堂、街頭小吃等場所。其所含的各種有機物質在夏天極易腐蝕產生污染,特別是由餐飲垃圾喂養的豬和提煉的泔水油一旦流向市場,會嚴重危害到大家的健康。目前,大量的餐飲垃圾已經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它的科學暨無害化處理,成為困擾城市管理和建設的難題。
在山東曹縣王澤鋪家庭農場,一項創新型試驗正在引起關注:用黑水虻的幼蟲來處理餐廚垃圾,不僅生態環保,每年的產值還十分驚人。
發現神奇蟲子
“這是一種資源昆蟲,叫亮斑扁角水虻,俗稱黑水虻。黑水虻是雙翅目水虻科的一種腐食性昆蟲,生長發育分為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期。幼蟲在自然界以腐爛的有機物和動物糞便為食;成蟲狀如蒼蠅,但比蒼蠅個頭大,壽命一般不超過10天,以花蜜、露水為食,產卵量平均千粒左右。幼蟲喜食腐物,畜禽糞便、泔水都是它的美食。把泔水稍作處理就能完全成為黑水虻幼蟲的飼料。而且,黑水虻幼蟲對鹽、調味品、食物毒素及其他化學添加劑不敏感,特別喜好油膩的食物。”農場的負責人劉杰一談起黑水虻就滔滔不絕。
有一組數據可以顯示黑水虻幼蟲的食量之大,以及處理泔水的效率。“幼蟲從3齡起進入大量取食階段,在食物充分的情況下可全天24小時進食,取食效率非常高。1立方米飽和4齡幼蟲在適宜的環境下,24小時內可處理約800公斤(70%含水量)餐廚廢棄物。對死魚、爛果、豬糞、剩飯菜等常見的有機廢棄物特別有效。”劉杰說。
黑水虻幼蟲如何讓泔水變廢為寶?劉杰告訴記者,液體狀的泔水不能直接喂給幼蟲,需先把水分過濾掉,剩下的固體物質才可以喂食。此外,黑水虻幼蟲的營養價值也極高,烘干的黑水虻幼蟲中含有45%的粗蛋白和36%的脂肪,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物質,優于普通的豆粉和骨粉,可加工成昆蟲干粉,替代魚粉,成為優質的水產養殖飼料。“幼蟲可以直接作為飼料喂養雞、魚等經濟動物,由于其幼蟲可以在水中生存,更是水產養殖不可多得的活體餌料。”
據劉杰介紹,目前已經有一家天津的公司與他達成了合作意向,收購烘干的黑水虻幼蟲,每噸12800元。經過初步試驗,1公斤餐廚垃圾可以供養0.5公斤黑水虻幼蟲,1.25公斤幼蟲可烘制出0.5公斤干蟲。
破解環保難題
劉杰在曹縣可謂一個傳奇人物,其早年創業經歷廣為當地村民贊嘆,曾被稱作“養殖大王”。2000年,劉杰創辦了中國昆蟲網,2008年他從網上了解到韓國養殖黑水虻處理垃圾很成功,就想方設法從韓國科學院聘請了一位專門從事黑水虻養殖的專家,在河南鄭州建起了國內首家黑水虻資源應用研究所。然而,從韓國帶來的黑水虻怎么也不產卵,折騰了近兩年,韓國專家放棄研究回國了,30多萬元的投資打了水漂。不甘心失敗的劉杰開始自己探索黑水虻養殖技術。2013年,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家奶牛場采集到了一種類似黑水虻的小昆蟲,后來經專家確認,這種虻蟲叫亮斑扁角水虻,在我國廣泛分布。原來,劉杰從韓國引進的黑水虻全名叫黑色指突水虻,這兩種蟲子雖然是近親,習性卻有很大區別,難怪出現“水土不服”。
轉機之后,劉杰開始在自己的家庭農場大批量養殖黑水虻,并試驗用黑水虻幼蟲處理餐廚垃圾、雞糞、豬糞、兔糞等,取得了第一手詳實可靠的研究數據。如今,劉杰一邊著手擴大黑水虻養殖規模,一邊積極推廣他設計研究的餐廚垃圾生態無害化處理項目。
“山東省日前剛剛出臺了《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對全省餐廚廢棄物的產生、收集運輸、處置及監督管理作了明確規定,并指出餐廚廢棄物管理將納入餐飲企業等級評定條件。根據菏澤市政公用局環衛處2012年的數據,菏澤市內四區每天產生的餐廚廢棄物量是180噸,每年有2萬多噸的泔水廢棄物。現在國家投資建設一個縣級的餐廚垃圾處理場,費用大概在450萬元,如果籌建一個等量規模、專門用黑水虻幼蟲處理餐飲垃圾的場所,投資僅為30萬元,所產生的效益卻是相同的,市場潛力很大。再加上黑水虻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及再生能力強、食物轉化率高的特點,若能規模化養殖,前景十分廣闊。”說這番話時,劉杰顯得信心滿滿。
值得一提的是,資料顯示,中國是飼料添加劑魚粉的最大進口國,2013年,中國的魚粉需求量大約為260萬噸,國內的魚粉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所以每年需從國外進口約130萬噸。目前,劉杰已經將他試驗養殖的黑水虻昆蟲油、昆蟲蛋白粉等送往農業部指定的權威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如果經檢測后用黑水虻產品替代魚粉,則意味著每年黑水虻產品的需求量就在130萬噸左右,產值達1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