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富
消除貧困,共同富裕,是人類共同的追求。陽春三月的全國“兩會”上,“貧困”是關鍵詞、高頻詞,“扶貧”是重點、熱點話題。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的審議時說:“要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抓緊再抓緊、做實做實再做實,真正使貧困地區群眾不斷得到真實惠。”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創新扶貧開發方式。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國家加大對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協作的支持,加強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
“繼續向貧困宣戰”,短短一句話,三個關鍵詞,體現了政治責任、歷史擔當、為民情懷,是一份厚重的宣言!
(一)貧困,既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消除貧困而孜孜以求。
近代中華民族究竟經歷過怎樣一種恥辱、貧困的歷史?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曾就舊中國的社會狀況進行過一段令人痛心的描述:“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就是說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它停滯于靜止狀態了。今日旅行家關于中國耕作、勤勞以及人口稠密狀況的報告,與五百多年前旅游該國的馬可波羅的比較,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中國下層人民的貧困程度,遠遠超過歐洲最貧窮國家的貧困程度。”
據1918年國際救災委員會估計,在我國東部大約有50%、西部大約有80%的人生活在遠低于最低生存水平的貧困之中。由于舊中國土地私有制造成土地兼并和兩極分化,加上戰亂頻繁發生,使得農村的億萬農民飽嘗貧困之苦。
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代中國人力圖探究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一個被公認的勤勞民族卻長時間處于同樣被公認的無尊嚴的困苦狀態?中華民族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
新中國幾代領導人將消除貧困的理念與舉措融入當時的社會語境,體現出反貧困事業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特色。
毛澤東同志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創建新中國,力圖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解決貧困問題,進行了劃時代的偉大探索。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改革開放為標志,我國啟動了向貧困的全面宣戰,從1978年到1985年,按照當時的標準,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25億。1987年和1992年,小平同志又先后提出“三步走”戰略和“兩個大局”思想。
從20世紀到21世紀,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為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戰略措施。199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這是我國第一個有明確時間、目標、方針、途徑、政策的國家減貧戰略。2001年,國務院頒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從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進程.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寫入黨章。隨著《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宣布,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
(二)“繼續”,既是一種成果的積累,也是一次攻堅的號令,核心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十八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戰略和全局出發,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國家博物館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地方,在中華民族的“文廟宗祠”,習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13年3月17日,國家領導人換屆完成,習近平同志再次暢談“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直是時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題。“繼續向貧困宣戰”,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表明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方式,徹底改變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大幅提高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
在十八大召開后的一年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11次離京調研考察,足跡遍布廣東、河北(2次)、甘肅、海南、天津、四川、湖北、遼寧、湖南、山東10省市。
考察的第一站是廣東,時間是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同時,提出了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改革思想,即“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改革思想——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考察的第二站是河北。深冬時節,總書記踏雪走進貧困村,走訪貧困戶,引導全國人民對扶貧開發進行一次重新審視和深度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些重要講話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主要有扶貧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思想,兩個“重中之重”思想,扶貧改革創新思想,科學扶貧思想,精準扶貧思想,內源扶貧思想等。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把扶貧開發作為關乎我們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為扶貧開發指明了發展方向,明確了總體要求。
李克強總理一年時間足跡留在江西、湖北、四川、內蒙古、江蘇、上海、河北、廣西、甘肅、遼寧、黑龍江11省市,深入了其中許多貧困地區。
張德江委員長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議,聽取國務院關于農村扶貧開發情況的報告。
俞正聲主席多次到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民族地區調研。
黨和國家其他領導同志都很關心扶貧開發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多位中央領導對扶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中央領導同志花這么多時間和精力考察、研究、指導扶貧開發工作,是非同尋常的,集中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戰勝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責任、歷史擔當和堅強決心。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立足創新機制,解決突出問題,扎實推進扶貧開發。
(三)“宣戰”,為何戰?改革“深水區”、貧困“硬骨頭”、扶貧攻堅期。
改革進入深水區,30多年的扶貧開發,剩下的多半是“硬骨頭”。
我們知道這樣一些事實——
到2013年底,我國貧困人口仍有8249萬,其中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有西藏、甘肅、貴州、新疆、云南和青海6個少數民族比例較高的省(區)。重點縣4602元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8%。重點縣農民醫療支出僅為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六成,不少農民有病不能及時就醫。勞動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仍有8.3%的農戶居住在竹草土坯房。全國還有3917個村不通電,影響近380萬人。連片特困地區還有3862萬農村居民和601萬學校師生沒有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全國仍有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在有的邊遠山區,孩子每天上學要走2-3個小時,輟學現象時有發生。
我們看到這樣一種趨勢——
現存貧困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艱苦、脫貧難度很大。而且,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趨勢加重。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現狀,挑戰著貧困識別、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等傳統扶貧開發方式,發展中的新貧困問題凸顯。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的審議。他語重心長地說:“我現在看到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確實發自內心地牽掛他們。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里啊?”
是的,我們黨當年率領農民鬧革命,承諾要為窮人打天下,也依靠窮人坐了天下,如果坐了天下忘記了窮人,這不只是一個信用問題,而是關系著我們黨和社會制度的性質問題。
三十多年的實踐,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從幾次實際行動上的向貧困宣戰到今年“兩會”發出“繼續向貧困宣戰”的強音——這一系列奮斗目標的提出、發展和完善,預示著向貧困宣戰正走向“決戰”態勢。
(四)“宣戰”,如何戰?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創新扶貧。
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有7年。
“七年之戰”怎么打?
總的來講,就是堅定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重點、培育三個品牌、把握四個關系、做好五項工作。
一個目標是我國扶貧開發總體目標,即“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其中,“兩不愁、三保障”主要是針對貧困群眾,“高于、接近、扭轉”主要是針對貧困地區。
兩個重點是扶貧到村到戶和促進區域發展。實施科學扶貧、精準扶貧方略,既要突出重點,瞄準貧困村、貧困戶,做到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又要通過區域整體開發改善發展條件和環境。區域上堅持以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戰術上堅持扶貧到戶到村,做到“兩個輪子”一起轉。
三個品牌是“雨露計劃”、扶貧小額貼息貸款、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種,實施“雨露計劃”,拔窮根。對貧困地區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發放貼息貸款或生活補助,通過2—3年職業教育使他們掌握一門技能,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既幫助其脫貧致富,又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對合格勞動力的需求,一舉多得,兩全其美。第二種,發放小額貼息貸款,換窮業。對沒有外出就業的貧困戶給予額度5萬元以下、期限3年以內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走內源扶貧的路子。第三種,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的地方,結合新型城鎮化中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結合生態建設,結合避險避災,實施易地搬遷脫貧致富。
四個關系。一是攻堅戰與持久戰的關系。2020年以前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攻堅,但這一目標實現后并不意味著沒有扶貧開發任務了,要有2020年以后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二是解決突出問題與創新工作機制的關系。既要組織實施村級道路、飲水安全、農村電力、危房改造、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游、教育扶貧、衛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貧困村信息化這些重點工作,又要創新貧困縣考核、精準扶貧、干部駐村幫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金融服務、社會參與工作機制。三是中央和地方扶貧事權的關系。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國家加大對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協作的支持,加強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地方優化整合扶貧資源,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四是“輸血”和“造血”的關系。各級政府繼續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各項扶貧政策以及國家大型項目、重點工程、新興產業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形成有利于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加快發展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同時,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也要挖掘內部發展潛力,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在“輸血”的基礎上不斷增強“造血”能力。
五項工作。一是盡快開展貧困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為精準扶貧摸清底數打好基礎。二是健全完善駐村幫扶工作,為精準扶貧提供“滴灌”管道。三是努力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信貸扶貧資金投入,為精準扶貧整合更多資金。四是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為精準扶貧注入新的力量。五是組織實施片區規劃,為精準扶貧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五)“宣戰”,立下軍令狀:今年再減貧1000萬人以上,首戰必勝!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4年再減貧1000萬人,這個目標已得到“兩會”代表通過。這就意味著已立下軍令狀。
今年是繼續向貧困宣戰的第一年,是明確提出年度減貧人數的第一年,是全面貫徹中央關于扶貧開發新政策新部署的第一年
乘勢而上,首戰必勝!
細心留意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貧困地區考察的講話,不難發現有兩個詞頻頻出現,一個是“改革”,一個就是“創新”。 在新階段扶貧開發中,我們要致力于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格局、工作機制和扶貧產品,這既是實現扶貧開發總目標的根本方略,也是完成今年減貧目標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造就了歷史的巨變;改革創新,引領著中國的未來。離目標越近,阻力就越大。“繼續向貧困宣戰”的號令已經發出,在通往2020年的征程中,要讓夢想成真,更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