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陽,王利華,趙蓮英,郭瑩瑩
(解放軍第180醫院藥學科,泉州 362000)
6種治療藥物監測結果回顧性分析
黃陽,王利華,趙蓮英,郭瑩瑩
(解放軍第180醫院藥學科,泉州 362000)
目的 對6種治療藥物監測(TDM)的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TDM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方法應用均相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MIT)測定他克莫司、環孢素、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萬古霉素6種藥物的血藥濃度,并對測定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結果他克莫司和環孢素在腎移植術后抗排斥治療中需要密切監測藥物療效和調整藥物劑量。抗癲 藥的TDM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中苯妥英鈉出現中毒反應最多。萬古霉素的臨床送檢量最少,與臨床使用量少和血藥濃度是否需要監測存在爭議性有關。結論開展TDM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有較好的意義。
他克莫司;環孢素;治療藥物監測;血藥濃度
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醫院藥學不斷發展,由藥學保障服務轉向藥學技術服務,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前提下發展起來的。TDM的開展改變了按常規劑量經驗用藥的傳統做法和藥物治療觀念。現已公認許多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與血藥濃度的相關性明顯大于用藥劑量[1]。根據血藥濃度檢測結果來調整給藥劑量,以提高藥物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使醫生在用藥時能夠“心中有數”,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用藥的盲目性(包括加量、減量、換藥、加藥、停藥等)。我院臨床藥學室自2002年開展TDM以來,常規監測的藥物品種包括他克莫司、環孢素、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萬古霉素等6種。為使TDM更好的為臨床服務,現將我院2011年應用均相酶放大免疫分析法(enzyme multiplied immunoassay technique, EMIT)監測6種藥物的測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評估其臨床意義。
1.1 標本采集和處理 根據臨床監測需要選擇采樣時間點,一般測定谷濃度或峰濃度。血樣采取靜脈血2 mL于乙二胺四醋酸(EDTA)抗凝管中,前處理完畢后,通過Syva臨床化學分析儀自動檢測并報告結果。
1.2 病例收集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2011年我院接受TDM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共546例,監測1 535例次。其中男/女約為3∶2,住院患者/門診患者約為10∶3,年齡跨度為8個月~90歲。
2.1 監測情況 TDM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貫穿整個藥物治療過程。2011年6種藥物546例共監測1 535次。各種藥物的測定例數、測定次數及測定頻率分布情況見表1。
2.2 監測結果 臨床上TDM的目的大多為監測穩態血藥濃度。依據監測藥物相應的有效血藥濃度范圍進行分類統計,分別計算各藥低于下限、高于上限和正常的有效血藥濃度范圍內的例次百分率情況。丙戊酸、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萬古霉素4種藥物的監測結果見表2。他克莫司和環孢素在我院主要用于腎移植的術后抗排斥治療,根據美國多中心的研究資料并結合臨床實際經驗,將其谷濃度值在移植術后的不同時間段的監測情況分析總結如下。見表3,4。
3.1 監測頻次 從表1可見,他克莫司的測定次數及頻率居于首位。他克莫司與環孢素相比具有較低的腎毒性、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隨著腎移植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已廣泛用于臨床。目前我院監測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腎移植患者逐年增多。環孢素療效可靠、無骨髓抑制作用、價格較低,在臨床應用中仍然有一定的優勢,現用于腎移植抗排斥治療有所減少,更多的是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傳統藥物丙戊酸、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在臨床上仍然是經典的一線抗癲 藥。我院癲

表1 2011年6種藥物的血藥濃度監測頻次

表2 4種藥物的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及分布

表3 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分析

表4 環孢素的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分析
患者的復診率較低,醫師和患者對抗癲 藥的TDM的重視度差,大部分癲 患者僅監測1次血藥濃度。萬古霉素的監測量最少,原因是有研究認為,萬古霉素的血藥濃度監測對于那些腎功能不全或者合并使用其他腎毒性藥物的患者是有必要的,而在正常肌酐清除率患者中沒有必要[2-3]。另一因素是萬古霉素屬于三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較嚴,使用量少。
3.2 有效血藥濃度范圍 從表2可見,苯妥英鈉達到有效血藥濃度的百分比最少。苯妥英鈉的藥動學與給藥劑量相關,用藥量與血藥濃度之間呈非線性動力學,當血藥濃度>10 μg·mL-1為零級動力學消除,故苯妥英在常規偏低劑量無效時若增加劑量要非常小心,否則極易中毒。對于癲 患者來說,加強TDM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藥物治療的水平。我院萬古霉素的監測人群主要集中在合并有多種疾病的老年重癥患者,約占監測總標本數的78.12%。萬古霉素血藥濃度達到80~100 μg·mL-1時易出現耳毒性,而當谷濃度>20 μg·mL-1或峰濃度>50 μg·mL-1即有潛在中毒的危險[4-5],臨床用藥的關鍵是讓藥物充分發揮其療效的同時,將不良反應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表3顯示,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第1個月內在有效范圍內占的比例僅為57.05%,波動較大。因此治療過程中,及時監測血藥濃度,并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查找分析調整劑量及用藥,使血藥濃度維持在安全、有效范圍十分必要。表4顯示,環孢素在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血藥濃度在有效范圍內的總百分比為82.55%,保持相對穩定。
3.3 監測方法 本實驗室采用的是美國西門子公司根據EMIT原理開發的Viva-E系統,與HPLC等方法比較具有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測定周期短等優點。研究表明,EMIT法的精密度和準確度良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對生物樣品檢測的規定[6]。然而,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實驗室、不同溫濕度等均對藥物血藥濃度的結果產生影響,為保證測定結果的準確性,實驗室需達到穩定的質量評價標準,同時建議患者尤其是門診隨診患者在動態監測血藥濃度時,應盡量選擇在同一實驗室、同一檢測系統上進行監測,并且不以1次的檢測結果作為臨床調整用藥的依據。
TDM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在治療過程中根據臨床需要監測血藥濃度,可為臨床調整給藥方案提供可靠的實驗室依據,有效提高治療成功率,減少毒性反應,節省患者治療時間,減低治療費用[7]。
[1] 連秋燕,史道華,宋洪濤.治療藥物監測的現狀與應用進展[J].醫藥導報,2009,28(2):222-223.
[2] LEE P,DIPERSIO D,JEROME R N,et al.Approaching and analyzing a large literature on vancomycin monitoring and pharmacokinetics[J].J Med Libr Assec,2007,95(4):374-379.
[3] NAKAYAMA H,ECHIZEN H,TANAKA M,et al.Reduced vancomycin clearance despite unchanged creatinine clearance in patients treared with vancomycin for longer than 4 weeks [J].Ther Drug Monit,2008,30(1):103-107.
[4] 盧巖,孫健,張靜,等.血清萬古霉素濃度監測與個體化給藥[J].醫藥導報,2007,26(3):308-309.
[5] 李云送,陳瑤.72例萬古霉素使用專項點評[J].醫藥導報,2013,32(1):122-123.
[6] 喬小云,陳沖,蔣俊毅.用酶增強免疫分析法監測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的質控評估[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0,10 (1):40-43.
[7] 許景峰,黃祥.實用臨床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8.
DOI 10.3870/yydb.2014.04.033
R969.3
A
1004-0781(2014)04-0517-03
2013-05-11
2013-07-5
黃陽(1985-),女,福建泉州人,藥師,學士,從事醫院藥學工作。電話:(0)13599722450,E-mail:huangyang2245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