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陳琴,王芳,曾凌空
(武漢市兒童醫院藥劑科,武漢 430016)
藥品不良反應在臨床上并不少見,但醫務人員對ADR的認識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1],ADR監測可減少藥源性疾病的發生,保障用藥安全,提高醫療質量。兒童專科醫院的ADR發生和處理有其特殊性[2],近年來兒科輸液患者較多,ADR報道有上升趨勢。為全面了解我院門診患兒ADR發生的情況,現對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303例ADR報告進行統計與分析,以期能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本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門診輸液室呈報的所有ADR報告,均上報醫院藥劑科并經上級ADR監測中心確認輸液反應,共計303份。
1.2 研究方法 ADR判斷依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3],藥品分類方法依據《新編藥物學》第17版[4],ADR臨床表現和器官系統損害參考《WHO藥物不良反應術語集》[5]。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按患兒性別、年齡、既往史、藥物過敏史、藥品、給藥途徑、累及系統-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發生時間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各指標以例數及百分比表示,不同組間差異以卡方檢驗。
2.1 患兒的基本情況 在303例ADR中,男160例(52.8%),女143例(47.2%)。患兒年齡范圍 <18 歲,其中<1個月4例(1.3%),~1歲77例(25.4%),~3歲130例(42.9%),~6歲25例(8.3%),~12歲48例(15.8%),~18歲19例(6.3%)。發生 ADR 患兒原發疾病分別為肺炎129例,感染性腹瀉病76例,上呼吸道感染59例,其他疾病39例。303例中有青霉素類藥物變態反應史6例,在輸注中藥制劑和利巴韋林時出現ADR,既往無變態反應297例。
2.2 ADR所涉及的藥物 藥物輸液配置濃度均符合藥品說明書要求,303例劑量均符合藥品說明書根據兒童體質量的要求。303例ADR所涉及的藥物有38個品種,抗菌藥物引起的ADR位于首位,共計229例(75.6%)。其中頭孢菌素類有16個品種179例(59.1%);青霉素類有12個品種50例(16.5%);中藥注射液有4個品種58例(19.1%);抗病毒類有4個品種6 例(2.0%);其他類2 個品種10 例(3.3%)。
2.3 ADR發生時間 用藥當天發生ADR占絕大多數,其中10~30 min內發生者158例(52.1%);其次為用藥5~10 min內發生者122例(40.3%);用藥結束后發生23例(7.6%)。
2.4 聯合用藥 我院門診聯合用藥比例為9.3%,單一用藥90.7%。303例ADR中61例(20.1%)有聯合用藥。其余242例(79.9%)ADR為單一用藥。抗菌藥物并發使用:頭孢硫脒聯合氨芐西林6例;頭孢唑林聯合哌拉西林6例;頭孢替安聯合氯唑西林5例;頭孢他定聯合苯唑西林4例;克林霉素聯合哌拉西林4例;克林霉素聯合氨芐西林4例;頭孢孟多聯合哌拉西林3例。抗生素聯合抗病毒藥:阿莫西林、頭孢唑林聯合利巴韋林各3例;頭孢孟多聯合利巴韋林2例;頭孢替安聯合阿昔洛韋2例;頭孢美唑聯合利巴韋林1例。阿莫西林、氯唑西林加維生素K各2例。利巴韋林加氯化鉀2例。聯合中藥注射劑:頭孢替安聯合莪術油4例;頭孢唑林聯合莪術油2例;頭孢唑林聯合莪術油2例;頭孢替唑聯合喜炎平2例;頭孢美唑聯合痰熱清2例;阿莫西林聯合喜炎平2例。
2.5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 見表1。

表1 ADR涉及的系統、器官分類及臨床表現
2.6 ADR結果評定 依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根據ADR的嚴重程度,303例ADR中一般259 例(85.5%),嚴重13 例(4.3%),其中新的、嚴重ADR 11例(3.6%)。見表2。
2.7 ADR對原患病的影響 303例ADR中治愈299例,好轉4例,沒有死亡病例。對原患病影響不明顯198 例(65.3%),導致病程延長 98 例(32.3%),導致病情加重7例(2.3%)。
3.1 ADR與患兒年齡的關系 303例ADR報告中,1~3歲患兒ADR構成比居首位。可能原因:①該年齡段患兒發病率及靜脈用藥概率高于其他年齡段患兒,因此ADR構成比較高;②該年齡段免疫系統處于發育成熟的過程中,對藥物的代謝和反應也處于逐步成熟的過程中,生命早期接受抗原刺激更容易誘導免疫耐受,免疫系統發育成熟過程中有些會出現反應過度情況,可能是使ADR發生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原因之一;③兒童1歲前母乳喂養和由母親胎盤傳遞的被動免疫可有助于減少疾病發生,所以許多兒童1~3歲階段是初次患病,既往過敏史等不清楚,容易發生變態反應。提示護理人員應加強1~3歲患兒的輸液巡視,仔細觀察病情,注意用藥安全。
3.2 ADR與藥物種類的關系 在303例ADR報告中,由抗菌藥引發的ADR占大多數,與有關報道一致[6-9]。其中頭孢菌素類ADR比例最高,可能與該藥物抗菌譜廣、價格相對低廉、臨床使用廣泛有關。統計我院門診靜脈輸液用藥,頭孢菌素類用藥次數約占全部用藥次數的72.3%。給藥途徑中靜脈用藥在構成比中占絕對優勢。兒科患者家長急于癥狀迅速好轉,主動要求靜脈滴注,但輸液的配藥、輸注過程、藥物進入血循環后和人體內環境的相互作用都是復雜和多樣的,發生ADR的機會遠遠大于口服用藥,所以向家長健康宣教靜脈輸液的危險性,臨床醫生嚴格掌握靜脈輸液指征,盡量選用口服制劑,減少靜脈輸液是降低兒科ADR的重要措施。
3.3 ADR發生時間分布 本研究顯示,用藥當天發生ADR占絕大多數,其中發生于輸液后10~30 min內占半數;5~10 min內約40%;用藥30 min內是ADR的高發時段,因此,護理人員在患兒輸液后30 min內尤應加強巡視,仔細觀察患兒情況,早期發現ADR,及時處理,減輕ADR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發生,迅速更換輸液套組,積極對癥處理,確保患兒安全。
3.4 臨床表現與ADR的關系 從表3可以看出,ADR臨床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見,與大多數報道相同[10-11]。這類ADR屬于藥物變態反應,易于發現和觀察。抗生素類藥物制備工藝主要采用微生物發酵法或半合成法,可能帶有大分子抗原或半抗原雜質,在患兒為特異性體質時,可以引起該類反應。若患兒對某一藥物出現變態反應,往往再次使用與其相似的藥物時也容易出現變態反應。治療前應仔細詢問藥物過敏史,按規定做皮試,皮試陰性者可使用該藥物,輸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發生異常及時處理。303例中有19例患兒在輸注相同藥物開始1~2 d無反應,3~5 d出現ADR,主要表現是皮疹,可能與遲發型反應有關,也可能與藥物批號不同有關,提示輸注相同藥物時也需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更換批號時需要重新皮試。

表2 新的、嚴重ADR的藥物和臨床表現
3.5 新的嚴重的ADR分析 依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303例ADR中新的嚴重ADR 6例,新的ADR 12例,其中莪術油引起4例嚴重ADR,表現為氣促3例,面色發紺3例、大汗心悸2例,血壓下降、休克2例,雖經積極搶救和處理沒有出現死亡和嚴重后遺癥,但引起較嚴重醫療糾紛,醫院決定暫停其在門診的應用,以杜絕同類事件繼續發生。中藥輸液制劑由于原料來源于植物,受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生產工藝差異較大使其質量控制有較大難度,藥物成分多且雜,有效成分純度不容易標準化,某些成分含較多致敏原;中藥制劑宣稱不需要皮試,也沒有皮試的操作規范;兒科患者免疫系統從不成熟向成熟過渡,均可能是中藥制劑容易發生ADR的因素。新的ADR中2例痰熱清引起低血壓未入說明書。某些兒科患者因為青霉素皮試陽性選擇中藥輸液劑,輸注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同時輸液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防止和減少ADR發生。痰熱清引起低血壓(2例),利巴韋林引起低血壓和五水頭孢唑林鈉引起心悸、腹脹,均為未載入說明書的ADR。氯化鉀引起瘙癢患兒為病毒性腹瀉脫水患兒,第1天輸液中僅為葡萄糖和0.9%氯化鈉注射液、利巴韋林,第2天加正常劑量氯化鉀,出現瘙癢,本反應也未載入說明書。維生素K1引起過敏性休克也屬少見。一般認為,氯化鉀和維生素K及利巴韋林等不需要做皮試的藥物是“安全”的,但兒科患者用藥是依據體質量用藥,同年齡患者體質量差異很大,造成劑量不易掌握,并且兒童肝腎功能容易受發育和疾病的影響,藥物的代謝過程有較大的差異,可能是這些“安全”的藥物發生ADR的原因,因此,兒科患者需要精確稱量體質量,根據體質量用藥,同時關注患兒肝腎功能,盡量減少ADR發生。
3.6 聯合用藥及預后 303例ADR中聯合用藥61例(20.1%),研究表明2種聯合用藥時 ADR發生達6%,5種藥物聯合使用,其發生ADR的可能性提高到64%[12]。因為疾病相對簡單,兒科門診聯合用藥并不多見,我院門診聯合用藥比例僅9.3%,但聯合用藥在ADR發病中其構成比并不低。兒童由于參與藥物代謝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更容易出現因為聯合用藥而發生的ADR。
我院門診303例ADR中治愈299例,好轉4例,沒有死亡病例,一方面因為門診輸液室非常重視ADR,輸液觀察室均有專人巡視,制定了ADR處理流程,一旦發生ADR立即通知醫生協助處理,有專門醫生處理ADR和輸液反應,嚴重ADR迅速轉至急救科,部分通過綠色通道入院治療。另一方面與兒童門診就診患者相對病情較輕,恢復能力較強有一定的關系。但ADR的發生造成患兒身體不適,部分延長病程甚至使病情加重,引起醫療糾紛,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是重中之重。首先,向家長普及藥物知識,尤其是靜脈用藥指征,減少靜脈用藥。其次,減少聯合用藥,充分考慮兒童特點,根據患兒體質量用藥。注意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藥物半衰期長調整用藥間隔和劑量。第三,應重視好發年齡和時段,1~3歲兒童和輸液后30 min密切觀察。第四,要重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易導致ADR,同時對“相對安全”藥物也不能掉以輕心。第五,兒童患者對嚴重ADR的表達能力差,尤其需要醫護人員更細心,多巡視,早發現、早干預。
綜上所述,相對于成人和兒科病房ADR,兒科門診ADR的發生和處理、預后有其特殊性,ADR監測有助于預防和早期發現、干預ADR的發生,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認識[1],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有力的依據。
[1]DOS SANTOS PERNAS S I,HERDEIRO M T,LOPEZGONZALEZ,etal.Attitudes ofPortuguese health professionals toward adverse durg reactions reporting[J].Int J Clin Pharm,2012,34(5):693 -698.
[2]POSTHUMUS A A,ALINGH C C,ZWAAN C C,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related admissions in paediatrics,a prospective single-centre study[J].BMJ Open,2012,2(4):e000934.
[3]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4]陳新謙,金有豫,湯光,等.新編藥物學[M].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5]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中文更新版)[M].2013.
[6]李祥,劉昄陽,閻媛媛,等.1340例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1):54.
[7]王榮樂,趙庚昊,史強,等.北京兒童醫院藥物不良反應123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4(4):176-177.
[8]袁躍海,張瑞華.我院2007~2008年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7):3071-3073.
[9]張敏,劉梅,孔偉,等.169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06,15(5):387 -390.
[10]湯杰,劉東,姜漢英,等.12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藥導報,2012,31(1):110 -113.
[11]陳幸誼,石堅如.35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藥導報,2012,31(3):390 -391.
[12]范桂蘭.淺談臨床合并用藥[J].中外醫療,2009,28(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