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
“山西有兩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呂梁山,都是革命老區,同時又都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按照國家規定的2300元扶貧標準,山西有412萬貧困人口,58個貧困縣,占農村人口的1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如何盡快讓老區的群眾脫貧致富,是省委省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告訴記者。
干部包村立竿見影
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典型的農業省份,農村欠發達、農業欠開發。以煤炭為特征的“資源生態”和小而弱的“傳統農業形態”交織,為山西這個資源型地區打好扶貧攻堅戰帶來不少的煩惱和困擾。出身農家、熟悉農業、對貧困人口有深厚感情的袁純清到山西赴任不久,就迅速對山西的貧困現狀與扶貧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和研究分析。
袁純清回憶,2011年自己在駐村調研時發現,有些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500元,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主要是因為村里相應的資源沒有調動起來,干部工作力度不夠。回去后他立即讓相關部門調查統計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的村子還有多少。隨后,又讓省委組織部統計了全省鄉鎮書記共1190余人,鄉鎮長1060余人,縣級黨政班子成員1700余人,市級黨政班子近200人,市里正縣級領導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級黨政班子成員、省直廳局長,共6000余人。而這與全省有6000多個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貧困村正好吻合。
于是,袁純清提議,讓這6000多名“能調動資源”的干部每人包一個貧困村,他自己帶頭。號召變下鄉駐村為包村增收,要求將幫助農民實現收入翻番作為各級領導干部聯系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經常性工作。從干部下鄉延伸到“下鄉住村”,再進一步到“干部包村”,這種具有山西特色的“干部包村制”,創新了新形勢下的干部下鄉制度,被外界視為轉變干部作風、密切干群關系、帶領農民盡快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創舉。
“干部下鄉駐村幫農民增收,不僅給我們引進了項目,還帶來了新技術和新觀念。收入翻著跟斗往上走啊。”田豐是山西長治沁縣南溝村村民,受益于駐村干部引進的產業項目,他承包的2個蔬菜大棚年收入可達4萬元。田豐的增收只是山西眾多包扶村村民們的縮影,而領導包村增收、干部住村實踐,這一包含深情厚誼的大愛行動,已成為山西最為動人的情感標志。
企業投資農業 “黑色”反哺“綠色”
但是,每每想到412萬的貧困人口,袁純清就會陣陣揪心。于是,在2011年的黨代會上,山西又提出了一個明確指標,就是到下一次黨代會的時候,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要高于5000元,這也是袁純清給自己制定的時間表。
時間表定了,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才能完成這個目標呢?袁純清介紹,經過調查研究,山西省于2013年7月啟動了“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這項工程的主要內涵是把貧困地區的土地優勢、地域的氣候優勢、勞動優勢,與企業的資本優勢、市場優勢、管理優勢結合起來,讓一些規模企業到貧困地區發展規模性的農業特色產業。村民可以將土地流轉、出租,成立農業合作社,企業成立農業發展公司,兩者相結合,發揮組織、政策和資源優勢,支持引導百家以上大中型企業,帶動數千個貧困村實施區域化、規模化產業扶貧開發,促進農民增收和企業轉型,加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推動全省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了解到,“百企”主要指以山西省屬國有企業為龍頭,包括中央駐晉企業、市屬國有企業、省內民營骨干企業以及省外企業在內的各級各類規模以上企業。“千村”主要指以呂梁山、太行山兩大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縣為重點,貧困人口相對集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的貧困村。
如今,實施半年時間的“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已初見成效,袁純清信心滿懷地直言,這項工程將會在全省形成一批年度投入產業開發資金億元以上、開發土地面積萬畝以上、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千名以上的大型農業開發企業,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化建設一體推進,實現各類各業企業多元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到2015年,帶動貧困村2000個以上,培育發展一批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產業扶貧開發項目,區域內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實現翻番目標。到2020年,帶動貧困村5000個以上,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農民變工人“三不失”
據悉,自“百企千村”工程一啟動,就有省屬14家國有企業積極行動,爭當產業扶貧的排頭兵。袁純清介紹,同煤集團成立了產業扶貧開發領導組和辦公室,制定了6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方案,計劃在天鎮縣投資15億元,分3年完成萬畝蔬菜產業園區建設,今年七八月份開始將會與山東省的蔬菜技術聯合建高科技溫室大棚,預計帶動周邊6個村1000名村民就業,采取人員務工、土地入股形式,年底分紅。而輝源、寧武等縣的一系列項目也將會陸續鋪開。焦煤集團注冊2億元,成立金土地農業開發公司,并開始與相關縣政府及企業、合作社、農戶進行洽談。國新能源集團在永和縣注冊資本金3000萬元,成立了國新能源發展集團永和綜合開發公司,計劃開發以棗為主的特色農產品。
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實際上是搭起一個大平臺,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只要把自身的資金、管理、技術和市場優勢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以及特色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就會如虎添翼,對企業而言,做大了農業這個產業,既是一個以工哺農的過程,也是企業自身開發潛在市場,拓展發展空間的進程。對農村來說,這樣的幫扶不只是體現在“幫急”,而且還從根本上培植 “造血機能”,使農村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持續的動力和強勁的后勁。
“這項工程對山西來講,具有特殊性意義,對企業來講也是典型,從地下走到地上,由發展黑色產業進入到綠色產業,這是一個轉變。對農民來講,由農民變為了工人,不失權、不失地、不失業,這是具有山西特點的農業扶貧特色,這對生活在山西大地上的貧困農民來說將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袁純清語重心長地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