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曾軍



種植香菇需要技術,大部分種慣了玉米的農民對栽培香菇一開始還很陌生,尤其是新引進的品種。
平泉縣政府為了鼓勵群眾擴大種植規模,不斷壯大食用菌產業,每年給食用菌產業的支持資金達到2000余萬元。
面對迅速發展的食用菌產業,為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平泉縣委、縣政府在食用菌產業中引入循環經濟。
平泉種植的香菇菇備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2011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平泉香菇”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香菇——平泉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河北省平泉縣,曾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縣,由于當地百姓腳踏實地大力發展本土特色產業——香菇,由此脫貧致富,也提升了全縣的綜合實力。
平泉食用菌種植迄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多年來,平泉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市場化引導,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使得食用菌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已經成為全縣扶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使全縣10萬農民受益。2013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達4.02億盤(袋),產量達到40萬噸,產值達40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達到2800余元,產量、產值位居全國縣級第一,被評為“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綠色食用菌十強縣”等。
強化科技支撐
種植香菇需要技術,大部分種慣了玉米的農民對栽培香菇一開始還很陌生,尤其是新引進的品種。縣里的工作人員便將技術培訓及時送到村鎮,利用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網、互聯網、報紙開展多種形式的香菇技術培訓,并聘請省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各類專題講座,現場解答產前、產中、產后所遇到的難題,使農民很快掌握了香菇的架栽和地栽技術。
在普及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工作人員指導農民按著操作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采取統一生產規劃、技術標準、政策扶持、原料供應、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分戶生產管理的“六統一分”生產模式,實行無害化、無農藥的防控措施,對原料采購、栽培袋生產、出菇管理、出庫入庫、產品銷售等各個生產環節建立檔案,實現可追溯,以確保“平泉香菇”系列產品優質、高效、綠色、安全。
據悉,地栽香菇的栽培技術要求很高,必須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才能保證好的品質。為了促進食用菌產量的增收,縣里還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會、食用菌科研所、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研機構,培育打造了“森源”、“潤隆”、“金稻田”等知名品牌。
為確保香菇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平泉縣政府注重與農業部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不斷引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推廣地栽香菇栽培、香菇免割保水膜、無害化防控等一系列新技術,大大提高了平泉香菇的科技含量。有了科技支撐,平泉香菇的價格實現了翻番,生產規模再上一個新規模。
擴大產業規模
縣政府為了鼓勵群眾擴大種植規模,不斷壯大食用菌產業,每年給食用菌產業的支持資金達到2000余萬元。該縣食用菌經紀人達2000多人,購銷點100余處,設有原輔材料市場,食用菌交易市場購銷體系已形成。
為提升產業規模,平泉縣政府在香菇種植上采取了“質量立菌、科技興菌、龍頭強菌、市場活菌、文化旺菌”戰略,把補貼直接送到菇農手里,科技服務人員走進田間地頭,專業合作社又把菇農組織起來創建市場。縣、鄉及合作社等各級組織強力推進綠色食用菌產業發展,不斷引進外地優良品種,發展自身特色新品種,形成了香菇、滑子菇、黑木耳、平菇等多品種相補充,長短周期相結合,多模式周年生產的發展格局。
目前,平泉基地已通過了出口食用菌產品備案。有了備案,就有了質量安全的保證。據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介紹,平泉是全國25個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中,唯一一個食用菌產品出口的示范基地,連續三年被國家質檢總局定為“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這代表著平泉的食用菌產品質量非常可靠。
通過食用菌加工科技示范園、菌類標準化生產基地,輻射帶動農戶和周邊地區。目前,食用菌生產遍布全縣19個鄉鎮、291個行政村,6萬余農戶參與生產,占全縣農戶的50%。目前,該縣已建成標準化園區1200余個,年產鮮品40萬噸,經營額40億元,可為農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占人均純收入的46%以上,成為富民第一支柱產業。
為了延長產業鏈條,平泉還加大了對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全縣現有食用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5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4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400多個。
發展循環經濟
近年來,面對迅速發展的食用菌產業,為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平泉縣委、縣政府在食用菌產業中引入循環經濟。即通過食用菌的帶動,實現加工業、菌業、種植業、養殖業之間的循環,把農業作物的秸稈、畜禽的糞便作為農用化肥轉化成高檔綠色食品――食用菌的養料,再將食用菌生產的廢料通過菌糠發酵技術還田給作物,把可利用的塑料等利用再生技術制作成包裝食用菌產品的容器。這些循環方式,不僅解決了食用菌生產本身的廢料利用,而且解決了種植業、養殖業中的廢棄物。這種循環利用,不僅解決了廢棄塑料袋四處亂飛的現象,而且大大降低了菇農的生產成本。過去一個菌袋0.13元,一次性使用后就作廢物丟棄,如今,每個菌袋回收價格達0.04元,僅菌袋成本一項就可節約成本30%,全縣每年可節約生產成本80余萬元。
平泉縣楊樹嶺鎮沿南溝村支書李占文說:“過去種玉米、養豬、培養食用菌三項相加的戶均總收入約10000元左右,如今采用縣里推廣的循環模式,大大降低了每一個產業的生產成本,每年可以節支增收2000多元。”
由于食用菌生產中可分解木質纖維,這種微生物的分解加工,大大拉長了產業發展的鏈條,實現了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在平泉縣食用菌生產的廢料不僅可以被生產為飼料和肥料,而且可以通過活性碳加工技術,生產成粉末活性碳,作為工業品銷往全國各地。平泉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局長梁希晨告訴記者,以食用菌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模式,在平泉可以生產“五料一質”,即飼料、肥料、炭料、燃料、草腐菌原料和無土栽培基質。通過“五料一質”的轉化,大大提高了產業對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打造品牌優勢
平泉種植的香菇菇質密實、肉厚、柄短、口味純正,備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2011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平泉香菇”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為此,平泉香菇已成為叫響海內外的名牌,聲名遠播。現在的平泉食用菌產業,技術成熟,品牌響亮,銷路不愁。產品除供應國內60多個大中城市外,還遠銷美、日、韓、歐盟等15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2000多萬美元。
有特色才有市場,“特色”提升了平泉香菇的身價。筆者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農產品批發市場了解到,凡是標有“平泉香菇”的盒裝香菇每公斤售價達到14元,而其他渠道的普通香菇則僅每公斤5至8元不等。
價格雖高仍有大批商家爭搶。每到收獲季節,廣東、福建、上海等地客商都早早來到平泉住下坐收香菇,因此,大量的平泉香菇才有機會走向大中城市。據了解,在南方,平泉香菇的品牌十分響亮,在眾多香菇中平泉香菇最為暢銷。
今后,平泉將繼續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步伐,高位做好產業規劃;強化各環節科技依托;做好產品品質及驗測的軟硬件建設;推進產品深加工項目發展,打好食用菌文化產業和生態發展牌。平泉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副局長白中龍說:“力爭到2015年,使全縣80%的農戶參與到食用菌產業中,栽培總量達到5億盤(袋),產量達到50萬噸,產值達到60億元,加工率達到60%以上。實現打造中華菌文化之都、全國菌業第一縣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