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陳浩


在北京,有這樣的一家河南燴面店,店面雖然不算大,但因質量不錯,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
從1990年到2006年,這十多年間,張進永可以說是過著“動蕩的生活”,一會在這個城市生活,一會在那個城市生活。
理想燴面也包含了張進永自己的個人理想,他的理想是在北京有個自己的店鋪,能在北京立足。
有人說張進永是成功的,但他覺得,不能說是成功,只能說是幸運。
第3期 欄目 品牌 圖 字 數 2869
需美編配圖 張 數 對美編配圖要求
作者姓名、單 位、職 務、職稱、聯系方式 本刊記者 陳之秀 陳浩 來稿原字數
圖片作者、姓名、單位、職務、聯系方式
欄目編輯 擬排版數 4 擬放頁碼
理想燴面成就理想人生
提到面食,人們會想到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擔面、湖北熱干面、河南燴面,這是中國享有聲譽的五大面食。然后,隨著環境的改變,一些地方的面食失去了原有的“本味”。不知是技術改良,還是弄虛作假?所以,對有些地方的風味小吃就打了折扣。然而,也有的面食,無論走多遠,依然保持著它原有的“本味”,這需要經營者對“本味”的珍惜和守護。
在北京,就有這樣的一家河南燴面店,店面雖然不算大,但因質量不錯,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能把一個小面館經營得風生水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能人呢?帶著對這個面館的好奇,記者決定前去品嘗一次,看看是否如傳言所說,真的那么地道、正宗嗎?
河南燴面是一種富有河南特色的地方名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它是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的一種類似寬面條的面食。
一碗熱騰騰的西紅柿雞蛋燴面,兩個拼盤的小菜,便是記者的午餐。燴面的湯好、面勁,小菜吃著口感醇厚,既新鮮又美味。餐畢,記者決定了解一下這家店的主人。
農民進城
店主名叫張進永,1971年出生在河南方城縣趙河鄉的一個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后,在家呆了一段時間,于1990年年初,在一個親戚的介紹下來到北京打工。由于沒有太高文化,只得去北京的一家超聲波電器公司當保安。在當保安的過程中,張進永也常常將一些產品的說明書拿來讀,這樣就可以深入地了解產品。偶爾,當保安的張進永還幫著其他業務員,給顧客介紹產品。老板見張進永比較愛學,也很用心工作,就讓他當了業務員。就這樣,張進永從一名保安變身成了一名業務員,負責推銷產品。
張進永身上有一股農民的特質,肯吃苦,追求上進,不久,公司領導提拔他當了門店經理。這一干就是三年,后來他又被單位派遣到廣州負責采購,又是3年。這樣,他有了往返北京和廣州的兩地生活,直到2004年再次被公司領導提拔為分公司總經理,但也同時派遣到上海開拓市場,直到2006年才回到北京。
從1990年到2006年,這十多年間,張進永可以說是過著“動蕩的生活”,一會在這個城市生活,一會在那個城市生活。期間,張進永在事業和家庭上獲得了雙豐收。他從一個外來的打工者成了一名公司的總經理,還有了自己的車子,并找到一個北京女孩成為他人生中的另一半。有人甚至笑稱他如《都市放牛》那里的一個主角。
市場格局盡管千變萬化,張進永就職的公司仍然在行業中發展前行。然而,有了多年市場銷售經驗的張進永卻選擇了自己創業。這是需要勇氣的。畢竟自己創業就意味著風險,再說,現在的單位薪資高,還相對穩定,但決定了的事情就要義無反顧地做下去,張進永辭職了。他和幾個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合伙開公司,做進口咖啡生意。然而,合伙的生意總是有些讓人感覺不舒服,于是張進永想另謀出路。
無獨有偶,一日與朋友聚餐,一個朋友說:“張永進, 你不是喜歡吃燴面嗎,干脆開個燴面店算了。”
經營理想燴面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說干就干。張進永開始找地點租房子,去工商所注冊。一路的艱辛也遇到不少,但當看到自己的第一家面館在北京開張時,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張進永說:“我的面館為什么叫理想面館,其實是有原因的。當時想了好多個名字在工商所注冊,但都沒有成功,最后想到老家有個理想燴面,結果就報了這個名字,成功了。其實理想燴面也包含了我自己的個人理想,我的理想是在北京有個自己的店鋪,能在北京立足。”
做好河南燴面,就是要傳承家鄉的美食文化。很多人都知道河南燴面,吃過河南燴面的人也不少,但知道河南燴面的一個典故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的。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大雪天,患寒病落難于一農家院。農家院的一對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面想做面條為李世民解餓,但因追兵在后,情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面團拉扯后直接下了湯鍋,煮熟后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愈。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都吃膩了,便想起曾經吃過的那家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以厚加賞賜。后來還真找到了那家母子。太宗又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庭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來,因為四不像極其稀少,覓獵困難,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稱山羊燴面。經御廚、御醫鑒定,其口感滋味和醫用價值都不亞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燴面便成為宮庭名膳,長盛不衰。
清代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難,仍牢記燴面補身祛寒的功效,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詔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御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庭御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隱居河南后,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藝民間。
成就理想人生
如今,張永進的理想燴面已有了兩家,每家都經營得不錯。記者問及他是靠什么法寶取勝的,張永進說,質量和服務。
他說:“我常對我的廚師們說,你們記住,你們做的東西要自己敢吃,如果連自己都不敢吃就是失敗的。同時,在原料上,很大一部分是從老家采購,一小部分是自己去市場采購,調料都是用的大廠家的產品。我的觀點是,盡管店小,但質量要高,包括用的面粉都是雪花粉,不加添加劑,純手工的。有一次,在東大街的店里,一個顧客說我們的燴面肯定是機器壓的,我說今天就讓你看一眼,嚴格說來廚房是不準顧客入內的,我就破例了一次,結果那顧客看了無話可說。我在老家安排了專人負責采購,經營的所有菜品都不加添加劑。涼菜也只是用香油、醬油和醋。”
他說,以前上班拿高薪,有車,手下還有幾十號人,而今自己經營著這兩家面館,有時心里還是有些落差的。那時,跟很多現在的白領一樣,西服革履的,現在,只能在店里忙前忙后,很多時候還得負責跑堂倒水端菜。漸漸地,自己也適應了,畢竟,對于我這樣的外地人在北京是沒有根的,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好在現在一切都還算滿意吧。
在經營方面,他從來不讓家人參與,而是公私分明,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他認為,這既是對公司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公私不分,會出很多麻煩。
有人說他是成功的,他覺得,不能說是成功,只能說是幸運。經營餐館的人都知道,很多都需要一年的時間才可能賺錢。而他的燴面館只有最初的三個月不掙錢,以后就賺錢了。因為他把質量當成生命,嚴把了質量關。他肯定地說,我的店從不賣剩面。我就是一心把我的燴面館做好。在這當中,一定要心態平和,生意不好要找自己的原因,生意好了要想到如何繼續保持并平穩上升。
談及下一步的設想,他說:“我經營理想燴面已經五年有余了,我也是一邊探索,積累經驗,最終準備做成連鎖店。現在兩家店面,一方面主營涼菜和燴面;另一方面兼營熟食和一部分老家菜,后者是想將家鄉的味道傳播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