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克
說起現在的日子,阿拉善右旗雅鎮努日蓋嘎查牧民陸永紅的臉上笑開了花,兩年前在當地扶貧政策的幫扶下,他購買了1輛車,又接受了沙漠旅游駕駛培訓,隨后進入一家旅行社干起了沙漠旅游?!白鰤粢矝]想到,我這個放羊人能扔下鞭子,進城干起旅游業,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碧崞鸱鲐氄甙阉麕现赂宦?,陸永紅高興地總有說不完的話。
阿拉善右旗隸屬阿拉善盟,在這塊內蒙古最西端的土地上,有奇異的大漠風光、秀美的賀蘭山神韻、神秘的西夏古韻、雄渾的戈壁奇觀、古老的居延文化、豪放的蒙古風情、悠遠的絲綢文明……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大力推進旅游扶貧成為阿拉善盟扶貧的一大特色。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阿拉善盟旅游資源豐富,主要由自然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三大類景觀組成,賀蘭山宗教文化、巴丹吉林沙漠、金秋胡楊、航天基地、古代山巖畫和現代化口岸等旅游景區,構成了阿拉善盟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資源。
近年來,阿拉善盟實施的“轉移發展戰略”,使有限的綠洲農業自然資源和城鎮公共資源,難以容納農牧區貧困勞動力轉移需要。如何將獨有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升級,為農牧民廣開脫貧致富渠道,扶貧部門進行了深入調研和有效的嘗試。結合移民搬遷轉移和整村推進發展規劃進行開發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區,把農牧區旅游培育成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使農牧區旅游成為農牧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扶貧部門根據各旗立地條件和資源優勢,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旅游開發扶持項目,阿左旗重點開發集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開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阿右旗重點建設“農家樂”旅游專業村、“沙漠人家”牧家游和開發沙漠探險旅游等休閑活動;額濟納旗打造居延文化、土爾扈特民族文化建設,重點開發“居延人家”、“土爾扈特風情園”、“胡楊村”等旅游專業村,為游客提供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通過旅游扶貧項目的定位和建設,從而實現農牧民就地轉移就業,拓寬致富渠道。
開發建設 形成產業
扶貧部門采取項目補貼、政府扶持、農牧民自籌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把阿拉善獨有的自然、人文、地理、民族等資源優勢與扶貧開發工作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膽探索、不斷完善,組織實施旅游扶貧項目,扶持農牧民轉移轉產增收,形成了長效的發展基礎和產業發展模式。
近年來,當地相關部門采取股份制形式,投資140萬元,購置駱駝40峰、馬20匹、電瓶車20輛、駝車20輛,扶持阿左旗敖倫布拉格鎮巴音哈日嘎查退牧還草牧戶114戶277人從傳統的畜牧業中走出來從事旅游業;投資466萬元,購置139輛沙漠旅游車,建設騰格里月亮湖、天鵝湖和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旅游項目,年接待能力在10萬人次,每輛車年均利潤達到4萬元以上,使貧困農牧民218戶635人實現了轉移就業,景區的旅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退牧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項目區的貧困農牧民得到有效扶持,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和轉產致富的雙贏效益。
近年來,額濟納旗廣大農牧民積極響應國家保護生態環境號召,放棄了傳統農牧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轉移搬遷。但是,這些農牧民搬出來后,大多數僅僅是領取草原獎補住在城鎮,他們的生產性收入減少了,生活成本反而增加了。旗府達來呼布鎮納林高勒移民新村,近十年來安置了全旗各蘇木鎮轉移搬遷的農牧民713戶2246人,新區占地面積一平方公里,每家每戶占地1000平方米。前幾年,由于搬出后放棄了畜牧業,牧民大多無所事事,納林高勒新區曾經一度成為治安事故高發區。
為了幫助農牧民轉產就業、增加收入,2011年,盟、旗扶貧部門在規劃扶貧開發項目時,充分考慮納林高勒移民新區水電路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農牧民相對集中、現有院落面積較大的優勢,決定以扶貧項目為支撐,扶持農牧民建設具有的民族特色的餐飲、住宿項目,走發展旅游業增收致富之路。經過征求農牧民群眾的意愿,最終確定了以有發展條件的農牧民作為試點,申報扶貧開發項目,建設集餐飲、住宿、體驗民俗風情旅游產業為一體的“胡楊人家”。
“胡楊人家”民俗旅游產業項目設計投入了整村推進、產業化扶持、扶貧互助資金等三方面的扶貧資金和農牧民自籌資金共計400萬元。對納林高勒新區牧人街2公里的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裝飾了沿街墻面,噴繪了民族特色的圖案,對項目覆蓋的67戶農牧民家庭進行了室內外裝修和衛生間的修繕。組織建設單位和農牧民代表分別赴阿拉善右旗、鄂爾多斯市進行了參觀考察,對民俗風情項目有了全新的認識,并定購了特色蒙古包等一批民俗建筑裝飾。
項目于2011年開工建設,當年建成通過了上級的評定驗收,正式投入運營。“胡楊人家”這種集蒙古族土爾扈特濃厚民俗特色為一體的大型餐飲住宿服務實體的建成,初步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胡楊人家”一條街。通過額濟納旅游網站的宣傳和有關部門的支持,2011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胡楊人家”共接待游客1300余人次,住宿餐飲營業額達18.3萬元,直接受益農牧民67戶221人。節日期間,“胡楊人家”的農牧民身著民族服裝,熱情的禮儀、周到的服務,贏得了游客的普遍贊譽。短短七天時間,該項目就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農牧民群眾看到了希望,堅定了走旅游產業發展致富之路的信心。
2012年,盟、旗兩級將“胡楊人家”建設列入民生項目,擴大民俗旅游產業建設規模,總投資980.5萬元,其中整合部門資金683萬元,農牧民自籌297.5萬元,建設了可同時供1033人住宿,1450人就餐的“胡楊人家”家庭旅店戶飯店。統一院門樣式,并統一編號,修建柏油街道1.5公里,全部安裝路燈栽種了花草樹木,直接受益轉移搬遷農牧民167戶521人,間接帶動周邊農牧民近1000人。2012年9月下旬—10 月中旬僅1個月的時間,共接待外地游客3萬人次,戶均增收10778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強化管理 凸顯效益
在項目設計上,“胡楊人家”重點采取“公司+農戶”、股份制、合同制或產權到戶等多種形式,依托旅游開發公司先進的旅游開發理念及經營管理方式,讓貧困農牧戶與企業簽訂服務協議,開展結對幫扶,積極扶持農牧民轉產從事旅游業,帶動他們增收致富,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項目實施中,重點采取“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分步實施、逐項推進、各個突破”的方式,盟、旗和蘇木鎮共同籌措資金,對農牧區旅游點給予資金扶持,扶貧部門通過項目進行支持,實現了由點變到面變、由項目帶動到整體推進的跨越,使有限的扶貧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效益,讓農牧民群眾看到了希望,堅定了走旅游產業發展致富之路的信心。
在項目管理上,結合盟情,著力構建農牧區旅游發展體系,全面推行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旅游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實行統一審批、統一流程、統一價格、統一標準“的四統一”管理,促進農牧區旅游有序、健康發展。
實踐證明,旅游扶貧作為多種扶貧方式之一,它的作用更直接、更到位、更能持久讓貧困人口受益。阿拉善盟將堅定不移地走旅游扶貧開發之路,把旅游扶貧產業打造成集生態保護建設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的朝陽產業,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