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北疆牧區的典型寫意畫。而青山綠水之間,全身烏黑、體型精壯的黑山羊成群結隊地爬向草木蔥蘢的山坡,又是天然氧吧大別山區的一道獨特景致。位于大別山南麓的湖北省羅田縣,正在成為湖北最大的黑山羊養殖基地。
羅田縣是革命老區,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里工業欠發達,但森林覆蓋率高達68%,是華中地區高等植物的重要基因庫。大山的豐厚饋贈,使羅田成為聞名全國的“蠶繭之鄉”、“茯苓之鄉”、“甜柿之鄉”、“板栗之鄉”,還是優良畜種黑山羊的出產之鄉。現在,羅田黑山羊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并已帶動11個鄉、5000多戶社員走上了致富路。規模社員戶均純收入3萬元以上,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社員們在談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時,總會說到一個女能人——山區牧羊女劉錦秀。
劉錦秀1979年出生于羅田縣三里畈鎮黃土坳村。她的人生,似乎與“3”很有緣。因家貧,13歲外出打工;開物流公司致富后不忘鄉親,于23歲那年回鄉發展黑山羊養殖業,帶動鄉親一起致富;2013年,33歲,因帶富一方成為全國人大代表。
本已在黃岡市成家、有車有房,為何要回村去做牧羊女?劉錦秀說,是對家鄉的眷戀,讓她在致富后重歸故土。那時的她,雖不懂技術,但家鄉的青山綠水使她看到了養殖的潛力。而羅田人本已有養殖黑山羊的歷史,黑山羊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已久有名氣。
劉錦秀的牧羊之路,可謂坎坷,但外表秀麗的她,卻從不言敗。2006年,她拿出全部積蓄承包下的千畝林場,被火燒過,但第二年她的養殖卻因新草長出而再上新臺階。2008年的一場罕見雪災,使羊舍倒塌,凍、餓死山羊267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多萬元。堅強的劉錦秀踏著泥濘的雪路走出大山,搭乘班車來到武漢,請求省畜牧局專家指導,分析失敗原因、制訂救災計劃、籌措救災資金。隨后,她又投入20萬元重建倒塌羊舍,并購回新品種的抗寒高產種羊。
在劉錦秀的帶動下,家鄉的養殖戶越來越多,2007年,她們成立了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的養殖標準。為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合作社請環評專家論證,按照兩畝山林放牧一只羊的載畜量,實行分區域、四季輪流放牧,合理解決了草地生態保護與放牧的矛盾。為充分利用耕地的季節流轉性,租賃350戶農民的冬閑田2450畝種植黑麥草養羊,春季免費為農戶收割、耕作,這既保障了山羊過冬飼料,又改善了自然生態環境。此外,還將羊糞還田利用,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這一系列舉措,很好地統一了致富與生態涵養間的關系,社會反響很好。
為扶持黑山羊這一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2010年,羅田縣委、縣政府將山羊養殖列入了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并出臺了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比如,對新增年出欄100只以上、采用“1235”標準化模式的養羊戶,縣財政采取“以獎代補”形式,獎勵良種山羊一只,建欄、種草資金500元。三年來已累計發放獎補資金超過100萬元。
現在,羅田地區的山羊,可謂一年一價,2008年每斤是12元,2009年19元,2010年為25-28元,2011年初已達到每斤32-36元,現在則已漲到50多元。從防疫到銷售、從羊舍到牧草都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的羅田牧羊人,足不出山,不用漂泊在外打工,就已圓了山區人家的富裕夢。這正是:
羅田百草香 清泉繞芳甸
山區錦秀女 歸鄉執羊鞭
火燒雪又欺 磨難作臺階
聚力合作社 循環護大山
政府來扶持 養殖成大業
但看山坡上 家家致富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