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宇
沒有對時代的清醒認識,就有被時代拋棄的危險。
觸網已久的中國選擇在甲午歲首進行了又一個歷史標注:最近,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親任組長,有關各方各司其職聚成“拳頭”,這些更強有力的頂層設計,標志著高規格、高標準、全方位治網成為改革背景下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
治大國須治網。盡管互聯網歷史不過二三十年,但“超級大國”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發展此項技術,以至不少人認為美國人應是互聯網的真正“鼻祖”。美國將網絡視為繼領土、領海、領空之后的第四空間,11年前就公布了《國家網絡安全戰略》。今年年初,總統奧巴馬又宣布啟動美國《網絡安全框架》。
除美國之外,各國都在加強互聯網治理。另一個世界大國俄羅斯高度重視網絡治理,采取各種手段加強信息管理,從《俄聯邦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保護法》到“特種技術措施局”,法令法規、部門職能都一應俱全。互聯網管理水平在全球都領先的韓國,則有專門的“信息安全署”(KISA),采取了以安全為主的互聯網管理機構設置方式。可見,“治現代大國必治網”已成國際共識。
從國內來看,網絡化趨勢亦不可阻擋,治中國亦需治網。在譜寫“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在這個全新的視閾中,治網應當也能夠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組成。
一方面,網絡社會規模越來越大。有人說,網民不等于全體人民。但人民之中,網民比重越來越大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最新的數據表明,到 2013年12月止,全國網民規模6.18億,手機網民規模5億,域名總數1844萬個,網站總數320萬個,互聯網普及率為45.8%。這意味著,每兩個中國人就有一個是網民,網絡社會已不是整個社會的剪影,而逐漸是側影、倒影。
另一方面,治網成本影響社會治理成本。一般說來,社會治理成本主要由政府的運轉成本、對財政的投入等組成。據公開統計顯示,全國電子政務網絡已覆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90%以上的市、80%以上的縣,全國縣級以上的行政服務大廳百分百實現了信息化支撐。另一個數據是,2013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萬億。可見,“花在網上的錢”和“在網上花的錢”已不可小覷。
再者,治網能力越來越考驗執政黨和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互聯網民意集散地、發酵地功能愈發擴大,網絡輿論深刻影響社會輿論。隨著4G牌照的發放,隨著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不斷涌現、攪動話語格局,互聯網還會發生什么變化無法想象,未知大于已知,或成為影響執政的“最大變量”。如此這些,都表明治網已成治國的題中之義、起始之序。
從“治大國若烹小鮮”,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中國這個東方古國從不缺少治理國家的智慧、策略。在一些觀察者眼中,此次成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與先期成立的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地位并重、作用并舉,意味著轉型期中國治理國家找到了一個重要突破口。
這令人欣喜,亦值得憧憬,更需要為之而奮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