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夙嵐
某方面突出的優勢,有可能會間接成為整體大問題的“始作俑者”。一個人有可能如此,一個國家更有可能如此。在不知不覺中,曾經的絢爛可能成為尾大不掉的積弊。
荷蘭病(the Dutch disease)可謂此類現象的一個代指與象征。一般而言,它指一國的初級產品產業極為繁榮而使得資本與勞動力傾向于此產業,間接削弱了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導致其他產業凋敝的現象;上世紀50年代起,荷蘭全力發展石油與天然氣,經濟發展曾盛極一時,但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出現通貨膨脹上升、制造業產品出口下降、失業率增加等經濟惡化現象,而由于經濟增長時期大幅提高的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對政府財政形成巨大壓力,財政赤字也隨之急遽增加。1982年,兩位研究人員W.M.Corden和J.Peter Neary將這種綜合性的連鎖反應命名為“荷蘭病”。
荷蘭病首先當然是國家發展方向上的一種病態。從國家的層面來說,本期話題作者程蒙已列出了許多案例,這些國家都在不知不覺中,因為一種優勢發揮到極致而陷入到某種難以脫身的困境。連一直強勢堅持發展俄羅斯資源比較優勢的普京,也已在不同場合表達俄羅斯可能罹患“荷蘭病”的擔憂。他也確實應該擔憂。
能源是國家策略的一把雙刃劍。國家政策若對此一味倚重,即便自身在資源方面頗具優勢,也可能陷入“荷蘭病”;若本身缺少自然資源,進口成本必定頗高,也將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在這方面,美國可謂“長袖善舞”,它已將能源牌打得風生水起。今年3月美國已宣布向歐洲直接供應天然氣。質高價優的能源產品,令美國有望擺脫困擾其數年的次貸危機后遺癥,美國經濟企穩也因此指日可待。
一切皆非偶然。“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此語可謂美國多年以來能源戰略的真實寫照。稍稍看一下世界地圖,就可發現,基本上只要產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能源較多的地方,都曾見或可見美軍或美艦的身影。每一次美國都要找一個頗具理想主義情懷、以一副解救天下蒼生的理由出兵或出手,實際上打的多是能源的主意;哪怕實在沒理由可找的烏干達,也要派上一小支軍隊去“路過”一下,以實現“能源布局”。
除了軍隊的“力挺”之外,美國對于世界能源的定價權也是毫不放松。一旦占據了“定價”這個制高點,其他國家也就只有陪玩的份,一不小心就要付出大價錢。此外,美國還占據了能源的輿論制高點。記得前些年的“玉米煉油”把戲么?甚囂塵上的“玉米可以煉出石油”的科研成果,讓美國主導的玉米地遍地開花,結果不僅成本頗高,還導致了全球糧食價上揚,差一點就釀成了危機。此事不僅絲毫沒有損害美國的利益,也幾乎沒什么人提出質疑,美國還趁此機會將全球糧食市場洗了一遍牌。
與美國相較,中國在能源戰略上屢現短板。從去年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過于依賴煤炭,使得能效較低之外對環境也造成較大損害;對于全球能源價格體系的制定全無參與權等等。而且,由于中國國內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價格遠遠高于國際水平,大不利于整體經濟的發展,也會對制造業及其出口形成一定的成本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在能源問題上已經進入美國苦心孤詣布下的一個“局”,處處被動、受制于人。
不過,盡管疑似“入局”,你不能說中國在能源方面染上了“荷蘭病”。如果說,偏執是一種病,慣性思維是一種病,無視多元環境走單一的路是一種病,抱殘守缺是一種病,片面及過分抱守單一優勢也是一種病。凡此種種,都可以稱得上是荷蘭病的某種側影。個人認為,中國的“側影”則是,在經濟發展方面過于倚重房地產業。若企業投身房地產業而非制造業成風,也很可能讓資源實現“錯配”,引發另一種異曲同工的“荷蘭病”。
荷蘭病與其說是一種“病”,不如說是一種很難避免的社會現象,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等等,都難以高明到完全免疫。能做的,也只是“慎思而后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