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

我是晚發育早更年的體質,人家是豆蔻年華我卻適值雙十,才遭逢身體荷爾蒙大震蕩期。好不容易有人當我是女生,初嘗禁果,卻莫名其妙地大過敏,眼睛腫脹得張不開,全身發癢,整張臉膨脹成大肉餅,早晨起床撐開眼睛看著鏡子,忍不住大笑,男友說:“我不要你了,還笑!”
急診打點滴吃藥打針,鬧了一整個月未見效,勉強能張開眼睛看人。直到太極拳師父忍無可忍給我針灸,才稍稍舒緩,又命我只吃薏仁,其他葷腥油膩一概禁絕,才終于搞定,恢復了該有的樣子。
每當有人過敏,我就說吃薏仁,只可惜,沒有人真信或照做,因為這家常雜糧,無味無氣,軟綿綿的,誰都不信這會有療效。當年遍覽古代醫案與藥草方劑學,讓我明白了一件事,知識,永遠無窮盡,而病歷是所有從事醫療工作者最好的老師。久病成良醫,說的是至高無上的經驗法則。
童年時期,物資匱乏,家家戶戶都很珍惜資源,到了沒有冷氣與電扇的夏季,唯一的解暑圣品,便是放進一個大冰塊的綠豆湯,由于價廉物美又容易充饑,最受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青睞,天天吃,整個夏季過后,我得了綠豆恐懼癥。
其實,綠豆湯從來都是受歡迎的,甜滋滋的綠豆棒冰也很討喜。就怕那一大鍋的湯被喝光后,剩下的半鍋豆,無人理睬,又被拿來跟剩飯一起加熱,變成了人人皺眉咽下的早餐,這簡直是炎炎夏日的噩夢。在那個只有雜貨鋪才看得到冰箱的歲月,請別跟我說加糖做棒冰這件事,那是大戶人家的奢侈品。
好不容易擁有自己的廚房后,自己動手做香料綠豆餅,打堅果薏仁糊,玩得不亦樂乎之際,偶而會想起那熱得冒汗揮扇子的夏天,寄人籬下,被火眼金睛地盯著咽下硬邦邦的豆子,讓我幾乎半世紀后都會看到綠豆便心生恐懼。聽聞某男性友人在遵從偏方建議后,連續吃了兩個月的綠豆解火氣,最后:“變得性無能!真的!” 哈哈大笑,綠豆,終于有了可愛的另類面貌。千萬別小看這貌不驚人的綠豆,吃多了,照樣把體型壯碩的男子漢打掛。
在印度這深受波斯帝國影響數千年的國度,豆制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糧食,價廉的綠豆,更是尋常百姓家的主菜。一把熬得香稠的綠豆,灑鹽油、香料、香蔥、芫荽后,便能跟米飯一起打發一餐了。在貧窮的尼泊爾,稀釋后的綠豆泥上飄幾葉芫荽,幾乎是餐餐唯一的一道菜了。而墨西哥人聽說中國人的綠豆湯加糖, 驚訝得睜大眼睛:“這怎么吃啊!”是啊!你加油又加鹽還加這么多肉,我怎么吃啊?
世界是奇妙的,我們對同樣的食材,會產生不同的解讀,這完全取決于傳統文化,取決于生活環境的經驗,氣候與土壤經年累月的變化,教會人類許多的生活智慧,卻永遠無法教會人們敬畏的精髓遠非膜拜,而是珍貴無比的“理解”。一但理解了自然現象,身心油然而生的崇敬感,便能告訴你無窮盡的生命秘密。
綠豆餅、薏仁糕或綠豆薏仁餅干,又或者是綠豆薏仁燴飯、綠豆薏仁大鹵面,甚至糖炒或鹽炒薏仁綠豆,泡茶亦或打成米漿,任君天馬行空,高興怎么吃都行。只要記住一個原則,滴水穿石,再柔弱的水,經年累月地滴著,也能攻破無比堅硬的石頭,對人體叢林來說,亦若是。
至于我自己的懶人吃法,便是煮上一大鍋,分裝好進冰箱,隨時取用。早晨可以跟多種水果與核桃、杏仁或腰果之類的果仁一起打米豆漿,中午則拿來跟各種蔬菜切丁拌炒為翠紅炒飯,晚上則熬煮成粥,可以暖暖又涼爽地睡個好覺,這絕對是夏季最解暑的一劑良藥。綠豆性寒涼而薏仁去濕氣,在臺北這濕熱的盆地氣候里,便宜又好吃的綠豆薏仁,絕對是圣品。
朋友來訪,我拿出綠豆薏仁與熟透的香蕉一起打漿,沒有再添加任何東西,卻香甜得比外面買的果汁可口,讓朋友萬分驚訝這果漿竟是一粒糖也沒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