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新
【摘 要】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效,是廣大思品教師迫切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正確理解小班化教育的內涵以及在此背景下注重課程開發與設計:從校本走向生本;注重課堂生態優化與再生:從粗放走向精致;注重教學方式普照與關照:從統一走向每一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支撐條件與支援對策。
【關鍵詞】小班化;思品;生態;策略;實效
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正確理解、設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發揮其學科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重在探究、明理、實踐、創新,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體驗,使他們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合格勞動者”的目標要求,是廣大思品教師必須進行認真思考與積極探索的課題。三年多來,筆者作為我市“小班化教育改革首屆試點班級”的其中一員,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方面的探究,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注重課程開發與設計:從校本走向生本
新課程教改實施以來,初中思品課學業水平性考試采取的是開卷考。但由于開卷考試具有題量大、開放性強,集思品“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于一體等特征,反而使任課教師難以把握。在實際教學中較為普遍的常規手段之一就是多購買練習資料,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做練習題,以鞏固已學知識,提高應試技能。但就是這種所謂的“法寶”在實際考試中并沒有取得(上接第65頁)
教師所期盼的理想效果。
是從“小班化教育實驗班”實施以來,我們首先從理念上作了重大轉變,不以考試為目標導向,以引領學生生命健康發展為出發點與歸宿。注重課程開發與設計:從國家課程中進行二次開發,從國本走向校本;從校本中進行二次開發,從校本走向生本。在對國家《思想品德課程》中,我們發揮教研組的團隊力量,先后開發出的校本課程有:《諸暨東白湖生態環境與我同行》、《諸暨西施故里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諸暨珍珠文化與白塔湖濕地生態保護》等;在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針對小班化個性化教育,我們又從校本中進行深度二次開發,開發出《學生學習分析診斷技術》、《學生生涯引領發展工作原理》、《學生LC學科質量自我管理行動指南》等。
這些課程的開發、設計與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能更好地結合社會實際、學校實際、家庭實際,能更好地利用學生已學知識作進一步探究、理解、抽象、分析,使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由此可見,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思品教學中,善于課程的開發、設計與應用,積極探索開放課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實踐創新是至關重要的。
二、注重課堂生態優化與再生:從粗放走向精致
新課程標準提倡開放型試題,而開放型試題往往是以某個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在答題要求和答題設計上增加了多樣性和靈活性,以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從粗放走向精致。
精致化課堂需要我們超越了傳統上的“兩點論”。即以“教師中心論”或以“學生中心論”,向基于學生需求,體現“學生特殊客體論”和“教師主導論”轉變,確立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高度有機統一。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以“教師中心主義”的單邊行為,不同程度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學生不喜歡思品課,甚至對教師產生怨恨和抵觸情緒,師生關系處于沖突和對立之中。精致化就是要讓思想品德課教學a實現師生間的情感互動,設法為學生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關愛,同時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建議,形成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
精致化課堂需要我們力求“三方面注重”:一是注重國家課程、校本課程與生本課程資源的充分融合,彰顯小班化教育的教學優勢;二是既注重問題的結論,又注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過程,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網絡,從而把握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三是注重通過情景模擬、現實模擬等方法,構筑學生的綜合思維模型,樹立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上,我們可采用“三類思路”:首先是拋出“二難推理”,即引入辯論賽的做法,啟迪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置疑,學會分析論證、歸納演繹,做到自圓其說;其次是“主體嘗試探究”,引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師生一起搜集、編寫、分析案例,認學生主體參與,探究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案、多種方案或最佳方案;第三是上好“熱點課”,講清熱點的內涵、形成、發展、知識聯系和學科內、學科間分析的角度。
三、注重教學方式普照與關照:從統一走向每一個
要改變當下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過分重視學生的接受,忽視學生的主體需求,尤其是學生個體差異的需求,道德教育成了至高無上的條文,學生成材之路受到瓶頸制約的局面。這就要求思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方法上從普照的統一走向每一個的關照,而小班化教育為實踐這種方式提供了現實支撐條件與支援對策。
教學方式上要關照每一個,就要求我們充分調動各方教育力量,參與與學生成長評估中。每學期,我都會舉行兩種方式的評價:一是學業水平考試評價;二是教師、學生、家長的多元綜合素質評價,讓學生“貴在自知之明”,更好地發揮優勢,改善不足,朝著明亮的那方前行。
教學方式上要關照每一個,就要求我們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性,提高提問率、作業面批率、家庭訪問率、班干部輪換率。這些在大班化下無法完全做到做好的,在小班化教育下“充分度”得到了完美彰顯。三年多的實踐表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頻率達到了90以上%,提問率幾乎人人有份,作業面一個都不少,家庭訪問由原先的40%上升到了95%,小干部輪換率達到了100%。這些個性化關照,有效地驅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方式上要關照每一個,就要求我們應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自我”原則上而不能放在傳統教育學的原則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實現四個轉變:既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授”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教育轉變。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應該是為學生提供舞臺、指出方向、關鍵時刻給予指導和支持的“導師”,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自我表現和自我創新的機會。
教學方式上要關照每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情感和教誨并重。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是知、情、意、行相互轉化和相互發展的過程。要實現道德的內化和行為的外顯,即價值觀的確立或初步形成顯然不僅需要課內的演練,還需通過大量的模擬實踐及課外實踐,讓學生在課內體驗到的道德思想延伸到課外的實踐中鞏固,這樣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強化學生的個性體驗,還需要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擁有更多的活動、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學得活學得廣,才能讓學生在思品課堂教學中煥發生命的活力。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榜樣示范,無論是價值準則、思維方法、行為方式以及理念、儀表等等,都應該為學生提供正能量。
這種教學上的每一個關照,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成長,個性得到了張揚,創造性得到了解放,教學質效得到了提升,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