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智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巍山 672400)
巍山縣受毒品危害嚴重,1995年報告首例HIV感染者,1996年對本地注射吸毒人群監測中檢出HIV感染者33人;2004年高危人群大篩查,在暗娼中檢出HIV感染者和首例母嬰傳播感染者,2010年報告首例男男同性感染者。截至2012年12月累計報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7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 264 例;報告死亡18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死亡114 例。2012年新報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82例,占全部報告數的11.68%,疫情呈上升趨勢。為掌握艾滋病疫情特點,現將巍山縣 1995-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如下。
1.1.1 監測對象
1995-2003年來源于縣戒毒所內吸毒人員;2004-2011年監測對象為縣轄區內吸毒人員、暗娼、孕產婦、新婚人群、VCT門診;2012年監測對象進一步擴展到全縣醫療機構住院病人。
1.1.2 數據分析
所有監測數據均從《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歷史卡片下載”中導出資料,篩選整理后用Excel建立數據庫統計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對巍山縣1995-2012年艾滋病疫情報告資料進行分析。
巍山縣1995-2003年間,僅對戒毒所內吸毒人員進行HIV感染情況匿名監測,累計檢出HIV感染者/AIDS病人107人,至2012年已達701人,十年間增加了594人。十年間檢出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每年均有增加,但增長速度已逐年下降,從2004年的71.96%下降至2011年的9.36%。2012年全縣醫療衛生系統推行醫務人員主動提供艾滋病檢測咨詢(PITC)工作,HIV檢出率大幅提升,增長速度回升至13.24%。各年度艾滋病疫情動態數見表1。
701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本縣常駐人口505例,占報告數的72.04%,占當地總人口數的1.63‰;本省其它縣區169例,占24.11%;其它省11例,占1.57%;不詳16例,占2.28%。縣轄10個鄉鎮均有發病,曾受毒品危害較為嚴重的永建鎮、大倉鎮及位于公路沿線的廟街鎮和縣城所在地南詔鎮HIV感染者/AIDS病人較為集中,轄區內山區鄉HIV感染者/AIDS病人報告較少,各鄉(鎮)病例分布情況見表2。
2.3.1 性別年齡分布
701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男性487例,女性214例,男女構成比為2.28:1;以20~45歲青壯年為主要感染人群,占82.74%。年齡和性別分布見表3。

表1 巍山縣歷年艾滋病疫情分布情況

表2 巍山縣HIV感染者/AIDS病人地區分布表 人

表3 巍山縣1995-2012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年齡性別統計表
2.3.2 職業和民族分布
巍山縣 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農民 517例(73.75%);家政家務及待業人員77例(10.98%)。漢族438例(62.48%);回族 173例(24.68%);彝族 73例(10.41%);其他民族17例(2.43%)。
累計報告的701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以吸毒感染為主,占 52.78%(370/701);其次為性傳播,占42.94%(301/701),性傳播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4)。

表4 巍山縣1995-2012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傳播途徑構成情況
370例因吸毒感染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男性占95.95%(355/370);301例因性接觸感染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女性占62.13%(187/301),女性因性接觸感染HIV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吸毒感染(P<0.001),見表5。

表5 巍山縣HIV感染者/AIDS病人主要傳播途徑性別構成情況
巍山縣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為靜脈吸毒和性接觸傳播。疫情波及全縣所有鄉鎮,主要集中分布在壩區公路沿線曾經受毒品危害較為嚴重的集鎮和縣城所在地。20~45歲青壯年農民和城鎮待業居民是主要感染對象,以男性感染者居多,感染者中退休人員和70歲以上男性占一定比例,性傳播途徑中存在著男男性接觸者。
巍山縣艾滋病疫情的流行特點與全國一致,早期的既往吸毒人群感染比例逐年下降,經性途徑感染的比例逐年增加[1]。
傳播途徑性別構成分析表明,女性感染者逐年增加,流動女性(暗娼)由于社會性別的歧視和生理特點,對艾滋病具有較高的易感性[2]。女性性工作者在 HIV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3],巍山縣艾滋病疫情防制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高危人群大篩查、VCT、哨點監測、新婚人群HIV檢測及 PITC等艾滋病防治策略的推行發現了大量的感染者。我國自1995年進入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長期,按艾滋病自然進程,近1~2年將會出現艾滋病的發病高峰和死亡高峰[4],在防治工作中有必要加強落實PITC工作,提高感染者發現力度。
針對巍山縣艾滋病防制的嚴峻形勢,要加強對高危人群的行為干預,加大感染者管理治療力度,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減少社會歧視,進一步落實好艾滋病防制“四免一關懷”政策,遏制艾滋病疫情的流行和傳播。
[1]李明奎,王萬海,張曉燕.我國艾滋病感染者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0,16(1):78-80.
[2]MERLI,HEIN M,De WAARD J,et al.Migration and Gender in China’s HIV/AIDS Epidemic[EB/OL].[2008-12-23]. http://paa2008.princeton.edu/download.aspx?submissionId=80459.
[3]MAUSBACH BT,SEMPLE SJ,Strathdee SA et al.Efficacy of a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increasing safer sex behavi-ors in HIV-positive MSM methamphetamine users:results f-rom the EDGE study[J].Drug Alcohol Depend,2007,87(2-3):249-257.
[4]董 雪,趙 曦,里天初,等.中國三版艾滋病檢測技術工作規范的對比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0,16(6):59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