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梅,徐 智,姚秉通
(巍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巍山 672400)
農村飲水安全是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為了解巍山縣農村飲水衛生狀況,提高飲水水質合格率,預防控制介水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巍山縣疾控中心根據云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對人飲安全工程農村飲水安全監測的要求,對巍山縣10個鄉鎮20個監測點,枯、豐水期相同供水點的出廠水、末梢水水質進行了監測。現將2011-2012年監測結果報告如下。
在巍山縣轄區內10個鄉鎮,以水利部門所建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為對象,在考慮水源類型、供水方式、日供水量(>20 m3)和地理位置等代表性的原則下,分層隨機選取20個監測點,在枯水期(3~4月)和豐水期(7~8月)各檢測1次。20個點均為集中式供水:鄉鎮水廠5個,農村飲水工程15個。
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1],分別在枯水期和豐水期,采集監測點出廠水和末梢水各一份作衛生質量檢測,檢測指標23項。
結果評價按照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進行評價[2]。
在監測前對調查人員和實驗室檢驗人員進行了水質調查、采樣和檢測分析培訓,參加監測的實驗室所用的儀器、器械和標準全部經過校準,檢測的每批樣本均帶平行質控樣,并對檢測結果過高、過低的樣本進行復檢。
檢測數據用Excel 2003錄入并作相應統計學分析。
20個監測點中除9個水廠有凈水設施、7個水廠兼有消毒設備外,其他監測點均無凈水設施和消毒設備。2011-2012年共檢測水樣160份, 枯、豐水期各80份。共檢測指標3336項次,合格2969項次,合格率89.00%。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中合格率最低的是渾濁度,僅為64.38%;毒理學指標全部合格;微生物及消毒指標合格率均較低。其中:細菌總數合格率為 30.21%, 總大腸菌群合格率為35.00%,耐熱大腸菌群合格率35.00%。160份水樣消毒的有56份,消毒率為35%,消毒合格率為42.86%(24/56),消毒總合格率15%(24/160)。分類檢測項目的合格情況詳見表1。
枯水期監測水樣80份, 合格率為45.00%(36/80),豐水期監測水樣80份, 合格率為7.5%(6/80)。枯水期水質合格率明顯高于豐水期水樣 (χ2=29.08,P<0.05)。
2011-2012年共檢測農村飲用水水樣160份,合格率為25.63%(41/160)。其中檢測出廠水80份, 合格率為 26.25%(21/80), 末梢水 80份, 合格率為25.00%(20/80)。出廠水和末梢水檢測份數、合格份數、合格率無差異(χ2=0.06,P>0.05)。

表1 巍山縣2011-2012年農村飲水分類指標監測情況匯總
2011年檢測農村飲用水水樣80份,合格率為22.5%,2012年檢測農村飲用水水樣80份,合格率為30.00%,差異無顯著性(χ2=1.18,P>0.05)。

表2 巍山縣2011-2012年水質監測不同年份情況匯總
巍山是農業縣,工業不發達,金屬污染不嚴重,亦非高氟地區。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合格率最低的是渾濁度,說明水源或蓄水池被有機物、無機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等污染。細菌指標合格率均較低,總大腸菌群合格率為35%,耐熱大腸菌群合格率35%,說明農村飲用水新近受人畜糞便污染普遍。160份飲用水僅有56份消毒,消毒總合格率僅 15%,提示消毒設施缺失,無消毒或未規范消毒,這與水管人員素質低、飲水安全意識差有關。枯水期合格率高于豐水期與王厚紅[3]報道一致。提示豐水期水量充沛, 水源易被生活污水、垃圾、糞便等污染,而且水溫較高,水中微生物繁殖快,水質較差。出廠水和末梢水合格率無差異,與衛祎麗等報道[4]一致,說明飲用水從供水點到用水點無明顯變化。綜上所述,農村飲用水水質狀況令人擔憂,發生水污染引發介水傳染病的危險較大。主要原因如下:
3.1.1 部門協調機制不夠健全
由水利部門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缺乏與衛生部門的協調配合。表現在新建供水工程的水源選擇、工程選址和設計、竣工驗收等環節,衛生部門均未參與,未能發揮衛生技術支持作用,以致飲水安建工程不能與衛生防病相結合,多數工程缺乏凈水設施、工藝和基本的消毒設備,給一些飲水工程留下飲水安全隱患。
3.1.2 水處理工藝不規范
供水工程簡單化,缺乏凈水設施和工藝,消毒設施缺失、閑置,消毒總合格率僅 15%。廠房地面、水井周圍無水泥硬化,有的蓄水池未加蓋封閉,未劃定水源保護范圍,多數水源受到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的污染,結果飲水安全工程雖改善了居民的飲水條件,但存在飲水安全隱患,易引發水污染事故。
3.1.3 管理不到位
飲水工程完工后基本上轉包給個體管理者經營。個體管理者素質低,不能正確使用消毒設備及控制消毒劑劑量,為降低成本,甚至不消毒,致消毒設備及消毒劑閑置浪費。群眾衛生意識差,不愿飲用經過消毒的飲水(有異味),也是飲水未消毒或消毒不合格的原因。水費低或難收取,難以對管網進行維護,致二次污染的可能,同時降低了有效供水面積,削弱了飲水工程的作用。
3.2.1 健全部門協調機制
加強衛生與水利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衛生防病相結合。落實責任,對管理人員進行水質消毒、消毒效果監測(如余氯測定等)及管網維護等培訓,提高其水質衛生知識水平及管理水平,建設安全合格的飲水工程。
3.2.2 加強衛生監督監測
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的常規監督和管理,使農村飲用水水質達到或基本達到衛生標準。農村飲水水質監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長效監測網絡,逐步擴大監測覆蓋面,加強水質監測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利用,為政府改水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2.3 加大飲水衛生宣傳力度
加大飲水衛生宣傳力度,讓群眾了解飲水衛生知識,不喝生水,認識飲水消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讓廣大群眾改變生活習慣,管理好糞便和垃圾,自覺保護水源,預防和控制介水傳染病的發生,維護自身健康。
[1]GB/T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GB 5749 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3]王厚紅.2009年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農村飲用水監測結果分析[J].地方病通報,2010,25(2):49-50.
[4]衛祎麗,原春生.三門峽市2008年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結果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09,25(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