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是未來最有潛力的產業,但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文化企業自身都存在許多不足。本文在分析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基礎上,從創新的角度提出改革舉措。
關鍵詞:文化產業;企業管理;創新發展
文化產業作為中國未來最有潛力的產業,是黨和政府若干年內要大力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文化產業發展的熱潮中,文化資源、文化消費、文化市場日趨國際化,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愈加重要。盡管我們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但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還面臨很多挑戰。我國文化企業與國外的文化企業相比,不僅規模小,而且競爭力弱。因此,開發、整合、包裝文化資源,形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刻不容緩。
一、文化企業存在的問題
1.1 體制改革滯后,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文化單位的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難度大,導致民營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有文化經濟的平穩增長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文化產業傳統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資源配置機制混亂、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的矛盾仍然是困擾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
1.2 政府定位、職能不清:一些地方以黨代政,對文化市場微觀主體經營活動干預過多的問題仍然比較普遍。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職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過高的問題依然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配置資源的傳統體制,導致了管辦不分、資助覆蓋面窄、監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
1.3 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不完整:由于受傳統體制束縛,我國文化企事業單位普遍對文化市場的重視和調研不夠,市場開拓意識不強,營銷能力普遍較低,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營銷模式。
1.4 融資渠道不暢,資金來源缺乏體制保障: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普遍存在,部分地區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還存在一定障礙,融資渠道不暢,資金來源缺乏體制保障,投資主體單一,使得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
二、文化企業的改革策略
2.1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促進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改進文化管理模式,創新文化管理手段。鼓勵文化企業進行經營方式的轉變,鼓勵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參加各種活動,擴大影響力。不斷修改完善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加快文化市場發展步伐,堅持文化企業發展為主、政府引導為輔的模式,努力打造一批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
2.2拓寬渠道,開拓市場:文化產業投入不足,投資渠道單一,是阻礙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過去多數企業都有“守株待兔”、“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觀念,這種觀念已經過時。現在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提高文化企業的影響力,向消費者或其他企業推銷自己,運用各種媒體手段,在保持原有內涵和底蘊的同時增添新鮮感,還要做好市場調研,及時調整產品方向,以滿足不同人的喜好與需求。
2.3創造個性鮮明的產品,打造文化品牌:在進行產品的前期設計時,必須根據消費者的喜好進行選擇定位、設計,要將自身的文化特色、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展現出來,做好產品的定位,創造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
發展既具有我國特色又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站在文化企業的頂峰,與知名的文化企業多交流,積極主動地將新想法、新觀念引進來。創新是文化資源開發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創意化、特色化制勝,才能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2.4重視人才培養和管理: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勁,必須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專門人才。通過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完善用人機制,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加強培訓,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等手段,充分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人力資源管理,盡快培養具備文化產業的相關知識,掌握現代科技、懂經營、會管理、能創新的專業人才。
2.5明確社會責任,提高服務質量:作為文化企業,其產品不單是供人們使用那么簡單,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低俗文化造成的精神污染,比環境污染的危害還要大。因此,文化企業在注重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同時,也要肩負起推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優秀文化的責任。
三、結語
隨著世界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整個世界的文化正在向著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國文化企業發展是必然趨勢。文化企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握好機遇,并且將各種資源有效的充分利用起來共同發展我國文化企業。
參考文獻:
[1]常莉《論文化企業促銷策劃與控制》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楊春麗,史萌《淺談文化企業的特性和發展對策》山東經濟,2009.
[3]胡燕.文化企業的營銷創新策略之路.中國市場,2011.
作者簡介:尹俊玲(1992.4-),女,漢族,河南信陽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2011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