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臣華+付東梅

2014年,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轉型期和改革攻堅起步期,這使得我區面臨的經濟形勢更具挑戰。而且,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部分領域改革將對自治區短期經濟增長帶來沖擊。因此,2014年及其今后一定時期內,我們不但面臨著增長階段性減速、傳統能源市場縮窄、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已有因素對經濟運行的沖擊,更將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干部考核機制轉變等一系列非經濟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全區經濟運行中的復雜性、非均衡性和脆弱性將進一步凸顯,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求好的經濟發展目標,如何在保持合理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大力推動創新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雙提高尤為重要,這既是我們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現實需要,更是實現全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選擇。
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
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輸出基地,在新的經濟接續動力尚未形成前,一定時期內,全區經濟增長與投資品外部市場需求高度關聯。經過2013年一年的調整磨合,目前主要投資品需求增勢基本平穩,但由于國內外經濟復蘇基礎依然脆弱,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能源類產品需求總體仍處于較低水平,并受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由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過渡對能源需求遞減的影響,下一階段我區能源需求水平能否持續擴張還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最新數據表明,今年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中的產成品庫存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仍位于50%的臨界點之下,表明市場需求擴張動力總體仍顯不足,整個外部市場并沒有復蘇,這對于以區外市場為主導的內蒙古經濟而言,是一個長期性的考驗。
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
經過多年發展,內蒙古已經形成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但由于傳統低附加值產品占比過大,內蒙古結構性矛盾甚為突出,經濟極易受市場和調控政策的影響。新世紀前十年,在外部市場和國家政策利好背景下,以自然資源開采和粗加工為主的“短平快”產業使得全區投資品“產銷兩旺”,短期內快速提高了我區經濟增長水平。但當前在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條件雙重約束下,全區能源類產品低端產能過剩日益凸顯,經濟增長潛力受到極大限制。2013年以來,內蒙古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一直保持在-3.5%左右的歷史低位,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產品出廠價格指數降幅最為明顯,僅為-10%左右。當前,七成以上企業認為消化目前的過剩產能需要3年甚至5年以上時間,表明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已至爆發期。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資金兩大生產要素的不完全市場化,我們的產能過剩與市場經濟國家出現的產能過剩有著不同的含義,后者可以通過市場調節來自動解決,前者則需要對要素價格的改革和國企改革來逐步化解,而這不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完成的任務。所以,盡管結構性改革能夠為經濟帶來一定的上行動力,但短期的正面效應不會太明顯,一定時期內,全區經濟增長預期難現樂觀。面對影響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如何在傳統資源型經濟基礎上加快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經濟結構實質性調整,如何發掘和利用好新的增長點是自治區2014年面臨的關鍵問題。
全社會資金總供給充裕與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企矛盾短期難以緩解
2013年以來經濟領域的一個突出矛盾是實體經濟中資金供給總體充裕和融資成本高并存,根本原因在于資金配置扭曲致融資價格高企。2014年1月全國社會融資規模2.5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值;人民幣貸款增加1.32萬億元,同比多增2469億元,遠超預期。1月份新增貸款1.32萬億顯示了市場旺盛的貸款需求,但考慮到經濟放緩、投資持續回落的經濟基本面,表明流動性投向存在嚴重結構失衡,貨幣流動性增量中相當一部分資金并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眾所周知,2014年是地方政府的償債高峰,同時也是企業債券償債高峰,但在經濟、投資下滑,財政收入、企業利潤承壓之下,預計今年還款任務較為艱巨,償債壓力大幅增加。可以判斷,強勁貸款需求中或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地方政府或企業“借新還舊”與“借短還長”,全社會債務水平的急速上升必將進一步推高市場利率水平。另外,由于很多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出現了大量資本抽離實體經濟的“去實業化”現象,實體經濟部門流動性更趨短缺,進而推高整個社會融資成本。由此,社會融資成本明顯超過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將進一步影響實體投資、資源品投資等領域的融資規模和投資效益,也將給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帶來預期隱患。
產業升級短期缺乏創新引擎
目前,隨著傳統市場空間日漸狹窄,傳統能源、資源紅利開始呈減弱替代之勢,未來伴隨著能源資源需求的調整,全區資本存量增速將逐步回落。因此,從經濟要素角度來看,科技創新必然成為我區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所在,而且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創造出新的市場、拓展出新的領域,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面對全球以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面對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廣泛連接,內蒙古實體經濟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強勁動力。2012年,內蒙古規模以上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的比例不足20%,具有產業特色的高水平研發機構數量偏少,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尚屬空白,294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我區僅有2家,全區產業創新支撐能力明顯不足。另外,科技管理和評價等體制機制不健全,全社會技術創新的氛圍不濃等也極大地削弱了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受此影響,新世紀以來,產業升級缺乏帶動力量,粗放型增長模式沒有發生實質改變,全區物化要素投入效率持續走低,2012年,內蒙古每增加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所需固定資產投入由2001年的2.84億元增加到7.69億元。未來,這種單純依靠傳統要素低成本優勢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這要求內蒙古必須加快由要素投入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把實體經濟創新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增強轉型發展動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除上述因素制約外,我們還需關注干部政績考核體系變化對經濟帶來的影響。2013年12月國家中組部公布《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增長速度與干部的德能勤績廉劃等號,這可以說從根本上動搖了“唯GDP崇拜”的政績觀,對促進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于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長遠看有利于轉變全區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有利于經濟運行由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向市場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作為欠發達地區,我們不唯GDP崇拜,不去爭排名,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由經濟增速滑落。如果任由經濟增速繼續回落,損害的不僅是經濟本身,更將使各種潛在社會矛盾由隱性變為顯性,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可見,當前對于內蒙古而言,發展仍是第一要務,創新發展更是第一要務,我們不唯GDP,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穩定、持續增長”,新時期,我們不需要污染的、破壞生態的GDP,我們需要的是有質量有效益、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GDP。因此,我們既不能不顧發展環境和條件變化,盲目強調經濟增速,但也不能放任經濟減速跌出合理區間,這里我們需要樹立底線思維,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前提下,正確解決好“穩中有速度、穩中提質量、穩中求效益”,把握好“穩、進、好”的內在關系。那么,在新的政績考核體系下,如何形成新的激勵機制推動地方政府既重視經濟發展規模,更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