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發展縣域經濟對內蒙古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三牧”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制約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水平不高等,這一問題解決不好,不但會影響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而且會直接影響縣域人口的就業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內蒙古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并對縣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進進行了詳細論述,利用產業結構偏離度的方法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近年來,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都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并給予高度重視??h域經濟作為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體,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城市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已成為內蒙古統籌城鄉發展,落實“8337”發展思路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解決“三農三牧”問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目前,制約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縣域產業發展過于依賴資源優勢,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同時,隨著內蒙古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生態移民和礦區移民從農村牧區走出來,投身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建設中,這對縣域的人口就業能力也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要發展縣域經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增強人口的就業能力。
二、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內蒙古是一個農牧業大區,現有101個旗縣市區,除21個市轄區和11個縣級市外,有69個旗縣屬于本次研究的縣域范疇。截至2012年底,縣域土地面積104.6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的88.4%,總人口1556.4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62.5%。近幾年來,在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持續穩居全國前幾位的大好形勢下,縣域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也在逐年攀升,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不斷增強。2012年,全區69個旗縣共完成生產總值8846.38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 55.7%,平均每縣128億元;縣域共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54.97億元,占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29.3%,有65個旗縣的財政收入都突破了億元大關,縣域經濟對自治區經濟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07.1億元,占全區的2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82.58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占全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3.7%。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全區各個旗縣的基礎設施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吸引了一些重點工業項目到旗縣落戶,從而保障了旗縣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是內蒙古縣域經濟的發展較為粗放,傳統產業所占比例較高,就業能力不足,從而限制了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內蒙古縣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進行仔細分析,找出其不合理的方面加以改善,為縣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三、內蒙古縣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進
(一)產業結構的演進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縣域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從2000-2012年,內蒙古縣域經濟總量增長了近10倍,同時產業結構的分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0年,內蒙古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為41.2:31.1:27.7;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調整為12.8:61.1:26.1。13年間,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了28.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30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的比重沒有太大變化,反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見圖1)。從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2000-2002年,內蒙古縣域的經濟結構還保持著傳統的“一、二、三”格局,農牧業占據產業結構的主導地位;2002-2004年,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代替了傳統的農牧業,產業結構變為“二、一、三”,這是典型的工業化前期的產業結構,農牧業比重還比較大;2004年以后,產業結構演變為工業化后期的“二、三、一”結構。具體來看,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形成“二產”獨大的趨勢,一產的比重繼續下降,雖然三產的比重已經超過一產,但是增長的速度過于緩慢,發展動力明顯不足。綜上所述,內蒙古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縣域經濟的發展也基本符合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但是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過大,三產發展明顯受阻,產業結構不合理會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甚至會阻礙旗縣區對就業人員的吸納。因此,內蒙古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
(二)就業結構的演進
長期以來,縣域內大多數就業人員主要還是從事傳統的農林牧漁業,即第一產業,縣域的就業結構相對較為單一。伴隨著內蒙古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也在縣域三次產業之間發生了相應轉移。2012年,內蒙古縣域內全社會就業人員達到845.3萬人,占全區的67.7%,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為484.7萬人,第二產業為130.2萬人,第三產業為229.7萬人??h域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從2000年的67.7:10.3:22調整為2012年的56.6:16:23.4(見圖2)。雖然內蒙古縣域第一產業產值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2.8%,但就業比重仍然高達50%以上,并且下降的速率很慢,這說明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過低,大量農牧業轉移人口仍然滯留在第一產業領域就業,造成了縣域第一產業就業能力過于飽和,增加了人口與土地的矛盾。由圖2可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過于緩慢。作為縣域主導地位的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已經達到61.1%,但就業比重僅為16%,這表明,第二產業的就業能力嚴重不足,無法有效吸收第一產業向外轉移出的剩余勞動力。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與就業比重較為接近,但作為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蓄水池”,第三產業并沒有起到吸納農村勞動力的作用,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7%,嚴重阻礙了縣域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分析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指各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與相應的勞動力比重的差異程度,能夠衡量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是否達到均衡狀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